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278章 燕國入彀
  第278章 燕國入彀
  張平、范睢等人皆知韓王心意,因此聞聽此言後都是一言不發。倒是太尉暴鳶剛剛返回新鄭,不知韓王心意。但聽韓王舉魏文侯、魏武侯之例,顯然是不願意韓國樹敵過多。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暴鳶何嘗不知。在暴鳶看來,對韓國來說,最要緊的是將巴蜀、汝南經營好,而不是大動乾戈,去爭奪百裡之地!
  心直口快地暴鳶想到此點,當即出聲道:“臣為王上巴蜀鎮守巴蜀,感慨良多。臣以為,如今韓國所患的非地不廣,非民不多,而在乎治民。舉韓國八郡之地,民七十萬戶,可集合精兵六十萬,王上若以之東攻魏,南伐楚,北擊趙,西略秦,無有不勝!然國雖大,好戰必亡。漢中、巴、蜀三郡遠離中原,王上若要用之出擊,經略他國,非三五月無以成行。如今秦國細作翻山越嶺,離間百姓,以重利賞取韓軍項上人頭者。百姓驚懼,巴蜀不安。韓國實際可用之兵不過四五十萬。臣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王上若是罷兵,不與他國爭利,三五年內,巴蜀可為韓國糧倉,百姓莫不效死。到時王上再與諸國爭雄於中原,豈不更好?”

  韓王面不改色,無喜無憂,道:“太尉的意思是不理會燕、趙、齊、魏、楚五國之爭乎?”

  暴鳶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道:“此乃臣之見,不敢隱瞞王上!”

  “那諸位愛卿的意思呢?今日之論,無有對錯,諸位可以暢所欲言。寡人但欲上下一心,如此韓國如指臂使,諸侯莫不敢欺!”韓王鼓勵道。

  太常王方站了出來,作揖道:“燕、楚伐齊,而趙、魏欲救齊,臣以為我們韓國可以按兵不動,但動之可能更好!”

  韓王不語,靜聽王方接下來的言論。王方侃侃而談道:“韓、魏、齊本為一體,今齊國求援,趙國救之而韓國不救,世人必以為韓、齊有所嫌隙而輕韓,此一弊也!齊國寒心,恐為趙國拉攏!此二弊也!但,王上若是派兵救齊,兵馬不需過多,五萬即可,則楚國必然退兵。到時齊國上下感恩,王上收齊國之心豈不更好?!”

  司寇司馬德聞言站了出來,搖頭道:“臣之見和太常有所不同。燕、楚伐齊,而趙、魏欲救齊,韓國若亦救齊,無非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齊國自以為三晉重齊而自恃,韓國更難收齊國之心。如今趙國為利逼迫燕國退兵,臣以為此乃一個良機。趙國所患者,燕國也。王上不如發兵攻趙,則趙不能支。如此燕、齊相鬥,魏、楚相爭,燕國親韓而遠趙,此韓國之福也!”

  韓王心裡暗暗搖頭,韓國主動攻打趙國,一個不小心戰事就失去控制,到時得利的反而是秦國。山東六國捉對廝殺,這是秦國一直以來想要看到的。

  果然,太仆黃勃出言反對道:“秦國如今休養生息,我們韓國和趙國若是爆發戰事,絕非韓國之幸!臣以為,攻齊,不義也!伐趙,不智也!不如攻魏,牽製魏國。如此,楚國可集大軍專心伐齊,齊國則無力北上,燕國則因而得利!既避免了和趙國的直接衝突,又間接幫助了燕國,削弱了齊國,打壓了魏國,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群臣頓時議論紛紛,攻打魏國?魏國近在咫尺,韓國向來奉行的是親魏的策略,黃勃乃是韓王的心腹出身,他這一番說辭,難道是韓王的暗示?韓國的對魏策略要變了?不少人心思開始活泛開了,不過也謹慎地沒有輕易表態。

  宗正韓澤不由的皺起眉,疑惑地問道:“魏國距離新鄭不過數十裡之遙,乃韓國東方門戶,若是伐魏則魏必反,或親趙或親秦,絕非老成謀國之道吧?”言外之意,卻是質疑太仆黃勃信口雌黃,缺乏遠見!
  太仆黃勃聞後也不著惱,笑著對韓澤解釋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自然(黃)勃懂得!若是魏國一心向韓,唇齒相依,韓國自然無虞。然當今戰國之世,今日連橫,明日合縱,不過一宿之變。魏國據函谷關而立,河東和大梁被我們韓國一分為二,於魏國而言,非長久之計。所謂窮則思變,秦、趙兩國若是派人輪番遊說魏國,魏國也許今日親韓,明日親韓,但以後呢?不如趁魏國與楚國即將開戰的良機,兵發大梁,迫使魏國割讓函谷關,一勞永逸!或者直接奇襲函谷關,交好楚國。”

  郎中令蒙驁下意識地望了眼衛尉李牧,皆是從對方眼裡看到時機尚未成熟的答案。魏國乃中原大國,趙國也好,齊國也罷,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韓國的中原東征西討。韓國之前的擴張之所以沒有引起列國的忌憚,無非是因為韓國只和秦國發生衝突,沒有觸犯他國的利益。所獲得的土地也都是偏僻的,離各國太遠,各國是鞭長莫及。但韓國若是真的敢攻打魏國,兵圍大梁的話,其他國家絕對很有可能群起而攻之!何況,魏國兵多糧廣,想要逼迫魏國就范,何其難也!
  “臣以為,攻打魏國獲利雖多,但時機尚未最佳。”群臣望去,卻是發現說話的乃是典客陳筮,乃是前朝元老,說話分量實足。

  陳筮歎氣道:“中原乃四戰之地,得之易,守之難。今魏國與秦、趙、齊、楚、韓五國相鄰,韓若伐魏,魏國必定惱羞成怒,韓國一統天下的野心也會隨之暴露,成為眾矢之的。當是時,臣以為莫如靜觀其變。趙國雖然要求燕國出兵,但燕、趙並未接戰;魏國雖然屯兵魏、楚邊境,但魏、楚也未相爭。加上一個虎視眈眈的秦國之側,韓國若是先動,徒讓秦國待機而動,後發製人乎!韓國不動,則趙、魏不敢猛攻燕、楚,齊國可借此喘息,時局僵持越久,五國的損耗越大,到最後得利的反而是韓國!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李牧連連點頭,說道:“臣也是此見!韓國連年征戰不宜大動刀兵。只要燕、趙、魏、楚、齊互相僵持,損失不大,我們韓國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以收漁翁之利!除非兩方的平衡打破,否則不宜干涉!”

  “臣附議!五國相爭,韓國靜觀其變,乃上策也!伐楚、伐魏時機都不成熟,只會令各國忌憚,失韓國仁義之名!不如待兩方鬥個兩敗俱傷之際,再協調和解,如此,諸侯必定將更加重視韓國!”李牧輕聲說道。

  韓王臉色一喜,這樣的場景在春秋裡倒是常見!兩方互不服氣,到最後只能是請第三方調解。韓國若是真能讓五國各自退讓、罷兵,韓國的威望將無可比擬,一個盟主的帽子好處可是甚大的。

  禦史大夫范睢笑著說道:“魏、楚,大國也!滅之絕非朝夕之功。五國若是混戰,秦國勢必不甘寂寞。臣也以為我們韓國不如靜觀其變,秦國不動,我們則調停五國之爭,獲名!秦國若動,我們則尋機略地,或魏或楚,或趙或齊,得利!”

  “臣附議!”丞相張平淡淡地說道。

  群臣互相對視,心裡面翻起驚濤駭浪。坊間傳言韓國馬上就要出兵,看來是空穴來風了。韓王的心腹張平、范睢、暴鳶、李牧、蒙驁如今的意見一致,那就是靜觀其變。要知道,這可是韓國現在僅有的五個封侯之人,深得韓王寵信,這幾乎已經可以斷定,說明韓王的傾向實際是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反對按兵不動,支持出兵的人已經將自己的理由一一道來,但依然說服不了韓王。再爭執下去的話,似乎沒了意義。是時候下最後的結論了。

  韓王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寡人常思先輩,國雖強,亦不可與天下為敵,此乃剛不可持久的道理。為取百裡之地就與魏國齟齬,不智也!韓國北與趙境,西與秦境,東與魏境,南與楚境,四戰之地,不可不察。楚、魏不叛韓,則寡人不與楚、魏為難。韓國的大敵乃是秦、趙,韓國的盟友乃是楚、魏。”諸位愛卿切勿再議,寡人心意已決,不出兵,靜觀其變!”

  “王上聖明!”群臣齊聲說道。即使心裡再不甘心的大臣也明白,韓王心意已決,多說無用!自己目前要做的就是執行韓王的意志,而不是試圖說服韓王!
  五日後,燕國,薊城。

  魯仲連對著燕王侃侃而談道:“趙國所忌憚的,乃是燕國進入中原,所仰仗的,莫過於燕國弱於趙國。如今王上盡取河西百裡之地,中原離燕國近在咫尺,趙國視燕國為心腹大患,王上不可不察。若是依照趙國的吩咐交出河西之地,燕國的臉面就會大失,王上的威望就會跌進深谷。若是拒絕交出河西之地,燕國就面臨著趙國的攻擊且不能戰勝,這是臣替王上焦慮的地方!”

  “先生所言非虛!趙國欺人太甚,寡人為之奈何啊?”燕王長歎道。

  中大夫栗腹所言一語成讖,趙國還是要和燕國搶這百裡之地。不過,戰前燕國君臣也商議過這件事情,那就是向韓國求援。如今派到新鄭的使者應該就要抵達了,一切順利的話,也還需一些時日。不過,燕王卻不後悔。趙國越是反對燕國做的,燕王越要做。燕國想要崛起,進軍中原,飛揚跋扈的趙國就是燕國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

  魯仲連微微一笑,不以為意道:“臣有一計倒是可以解王上燃眉之急!”

  “先生請說!若是有效,高官厚祿,任由先生取之!”燕王大喜道。

  魯仲連作揖,神色肅然道:“趙國之所以敢要挾燕國,無非是因為燕國沒有可靠的盟友。王上也知,燕國隻與趙、齊兩國交界,其中更與齊國是世仇。這就導致了燕國不得不依附趙國而立。趙國所喜,燕國不敢相爭。趙國所惡,燕國不敢求取。如中原者,趙國不願燕國南下,燕國一取河西之地,趙國即來相爭。蓋莫乎趙國唯恐燕國強大而不得製衡!燕國若是言聽計從,長此以往,趙國越強則燕國愈弱,誠危機也!”

  長歎了口氣,魯仲連追思道:“(燕)昭王築黃金台,結四方有才之士,上下一心,經營二十八載而起兵伐齊,齊王身死,臨淄城破,齊國僅余兩城之地,臣以為,子之亂燕之辱消矣!(齊國借平定燕國相國子之內亂的名義伐燕,差點滅掉燕國,齊、燕兩國由此勢不兩立)王上何不摒棄前嫌,與齊國交好,如此,趙國勢必忌憚燕、齊聯盟,不敢進犯燕、齊兩國。若是燕、齊不和,只能讓趙國得利,或聯齊伐燕,或聯燕伐齊,趙國得大利而燕、齊獲小利,臣以為不智也!”

  燕王皺了皺眉,暗忖齊、燕兩國各自都差點將對方滅掉,計較起來,半斤八兩,也確實沒有理由一直死鬥下去!趙國這次趾高氣昂地要求燕國退兵,著實刺痛了燕王敏感的心。索性就和齊國罷兵,聯合齊國抗趙。但燕王也清楚,大臣們反對的聲音應該不小,畢竟燕國好不容易雄起了,又被齊國的田單打回原形,實在是一種恥辱。另外就是讓燕國先服軟,驕傲的燕人怕是低不下這個頭。

  魯仲連自然是看出了燕王的猶豫之情,說道:“如今魏國囤積大軍於楚、魏邊境,伐楚之志愈加明顯。有了魏國的牽製,齊國勢必更加遊刃有余!等齊國抽身出來,聯合趙國伐燕,燕國危矣!王上還在猶豫什麽呢?臣雖然不才,卻自信可以齊國放棄成見,答應和燕國會盟。”

  燕王臉色一喜,道:“先生所言非虛?”

  魯仲連重重地點了點頭,說道:“臣以項上人頭保證,只要王上願意與齊國結盟,臣必定可以遊說齊王與燕國結盟!不過,臣有一個條件!”

  “先生請說!”燕王回道。心裡面卻是暗忖對方只要不是提出什麽過分的要求,又保住了燕國的顏面,自己完全可以答應。

  魯仲連作了一揖,道:“王上也知道,此次所有的事情,蓋因燕國伐齊而起,如今燕國還佔據著齊國的河西之地。如果齊、燕結盟的話,這是一大阻礙啊!”

  燕王面色頓時猶豫起來,吞吞吐吐道:“寡人損兵折將,好不容易佔據了一塊靠近中原的土地,如果輕易送還的話,怕是引得群臣非議,將士寒心啊!”

  魯仲連很是體貼地點了點頭,安撫道:“這河西的百裡之地,臣倒是可以為王上保留住。”

  “那就好!那就好!”燕王驚喜地說道。只要可以保住這百裡之地,燕國就不算一無所獲嘛!自己就有了交代!但燕王卻是忘了,魯仲連若是沒有深意,怎麽會故意說起這塊方圓百裡的土地呢!
  果不其然,魯仲連故作為難地歎了口氣,說道:“不過,臣雖然可以說服齊國放棄奪回這河西之地,但王上也要獻出相應的土地補償齊國,否則,縱使蘇秦張儀再世,也難讓燕、齊結盟,讓燕國免於此難矣!”

  燕王心裡一下子糾結起來。以百裡之地換百裡之地,看樣子燕國是沒有吃虧,但也沒有賺便宜!如果拒絕這個建議的話,顯然齊國、趙國會聯合起來發兵,攻打燕國。到時候燕國就算勉強保住河西之地,傷亡怕也要超過數萬,需要耗費的糧草也會不計其數。就算韓國出兵伐趙,牽製了趙國的部分兵力,燕國的傷亡也會不小。

  如果接受了這個建議,自己需要割讓的土地假定東西寬五十裡,長度的話應該是沿著河間、平舒一線直至易水的長度,可這樣的話,齊國的疆界就越過了燕國長城,燕國的長城防線對齊國就是形同虛設了。當然,割讓的這塊土地東西寬度再寬一些的話,南北長度可以不到長城一線,但造成的後果就是河西之地將近乎成為燕國的飛地,齊國想要截斷就截斷。燕國本土和河西的聯系通道只有一二十裡寬。

  意識到這一點的燕王一時之間難以抉擇,只能試探性地說道:“河間之地寬不過百余裡,若是割讓給齊國,河西之地就是飛地!守之難矣!先生還有什麽其他主意嗎?”

  魯仲連也是為難地搖了搖頭,燕王臉色頓時露出失望之情,心想如果真的如此,自己只能是從長計議了,或者至少爭取群臣們的支持再行割地之議。

  這個時候,魯仲連卻是突然開口道:“倒是有一計,就是不知道王上肯不肯割愛?”

  “先生請說!”燕王的語氣裡透著濃濃的驚喜。

  “燕國只要漳水以西的土地,漳水、河水中間的地方歸還給齊國,同時,幫助齊國奪回平原、盧縣兩地!如此,事情還有回旋的余地。”

  燕王沉吟片刻即有了計較,平原孤懸河東,算是趙國的一塊飛地,取之不難,盧縣周遭也是無險可守,此事大有可為。燕國真正在意的是漳水以西的土地,將漳水、河水中間的地方還給齊國也是無妨。

  “好!寡人就聽先生之見!不過齊、燕兩國要先會盟,寡人才會幫助齊國拿回平原、盧縣兩地。”

   明天一整天在車上,來點推薦鼓勵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