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第三帝國》第113章 取代地方品藻
  第113章 取代地方品藻
  就在程昱等人琢磨選官制度的同時,陳寔及其兒子陳紀也正絞盡腦汁尋思著。

  陳寔的書房之中,父子兩人面對一張案幾相視而坐,你一言我一語的不斷碰撞思想。

  在陳紀看來,劉曜既然讓陳寔起草一份關於選官方法的條陳,明顯是對世家大族的示好。

  那麽他們所構思的方法,當然要以維持世家大族存在之根——舉薦權為目標!
  比如以朝廷法度的形式,授予世家大族舉薦權!

  如此一來,誰有資格做官,誰沒有資格做官,還不是世家大族說了算。

  陳寔人老成精,比陳紀更清楚世家的根在哪裡。

  假如真的如此去搞,許多世家必然會利用朝廷法度,明目張膽地把權位傳給自家人,這幾乎等同於官位世襲化。

  劉曜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時間跟他們一起商議,所議之事皆為朝廷制度,可見其對於制度的重視。

  由此可知,劉曜是對於過去的政權興衰進行過深刻研究的,否則不可能提出設置帥閣、相台、禦史台、諫議台這樣機構的構思。

  他們這些於官場之中沉浮一輩子的政治人,怎麽可能看不出來劉曜打算把統軍權、行政權、司法權用朝廷法度的形式進行分割,從而在制度上防止有人同時把持軍政法大權。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降低權臣的誕生率,另一方面也讓三者之間相互製約,相互配合,有利於皇帝平衡手下的勢力。

  陳寔學富五車,知曉許多歷史典故,算是明白人。

  他非常清楚,讓劉曜同意官位世襲的可能性,恐怕就像竹籃打水一樣,想都別想!

  “就天下目前的形勢而言,你可知此選官之權在誰手中?”

  陳寔需要讓自己的兒子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

  “這——”陳紀楞了一下,不過很快就反應過來,道:“有品藻之權的地方名士手中!”

  陳寔眼露讚許之色,點頭道:“然也!朝廷若想作為,必定不可放任此等風氣,否則讓那些徒有虛名之輩進入朝堂,豈非天下百姓之害?”

  “為了朝廷之威嚴,決不能助長此風!”陳紀附和道。

  歷史上,從東漢恆、靈帝之期開始,隨著宦官專權、太學生運動的發展,民間逐漸興起了“品藻”的風尚。

  所謂品藻之風尚,即地方上許多名士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發發牢騷,議論時政,點評各色人物。

  就像後世的同學聚會一樣,酒桌上評價那個誰誰誰牛掰,誰誰誰辣雞,興起的時候,還敢大言不慚的指責政府。

  後世的同學聚會多數是同班的,圈子大一點是同屆的,再大一點最多是同校的。

  他們吃好玩好,各回各家,對於在酒桌上說的話,根本就是胡侃亂侃,對社會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但東漢的這個名士聚會與後世的同學聚會不一樣,盡管都是私人性質的行為,無法代表政府。

  可參與者無不是在地方上很有名氣的士人,在大字不識的普通百姓眼中是絕對的精英。

  歷史上有名的“月旦評”,便是這個性質的聚會。

  於是乎,被聚會的名士們評價較高的人物,立馬身價百倍,成為了才能的代名詞。

  朝廷若不征召這樣的人為官,就會被人說成腐敗,若去征召的話,這些人又不能輕易出來當官。

  當時的社會風氣認為當隱士才算高貴,這些人之中就會出現個別裝腔作勢拒絕當官的人。

  這些不願出仕的人,三番兩次拒絕征召之後,自然就會成為有名的隱士。

  而那些被征召兩次後才出仕的人,往往起點也比較高。

  就這樣,朝廷威信日益下降,民間沽名釣譽之輩日益增多。

  大環境如此,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得不去做一個隱士。

  “大王之前教育門生時,曾多次提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更是將此句話寫成文字,裱掛在學堂牆上,以來勉勵諸生。對於地方上不願出仕的隱士,大王更稱之為‘懦夫’!”

  經過十年布局,劉曜說的很多名言已經傳遍了天下。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是諸多名言名句其中之一。

  劉曜針對地方隱士,用的方法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

  “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對國家之難視而不見,隻管個人的一畝三分地,卻致天下百姓於水火而不顧,乃是懦夫行徑,非君子也!”

  這句話是劉曜拿來專門打擊地方隱士用的,其威力十分巨大。

  不少有氣節的人紛紛接納了地方郡守的征召,更有個別極端者羞愧自殘,以此明志!

  昔日荀爽、荀靖等不在劉曜佔領地境內的許多名士,在獲知楊賜等世家與陳寔等名士之家眷至親投靠劉曜之後,就開始了也投靠劉曜的準備。

  等到洛陽皇城被劉寵、劉虞攻破,京畿周邊郡縣秩序混亂的時候,不少名士拖家帶口一路長途跋涉,湧向了長安。

  這件事,陳寔是知道的。

  “大王之所以推遲稱王大典,便是打算在此之前樹立起新的朝廷威信!”

  陳紀躬身作揖,恭聲道:“紀謝父親大人教誨!”

  陳寔點頭道:“既可保障世家之根基,又能樹立新的朝廷威信,二者兼顧,方能成也!”

  “大王以‘懦夫’謂‘隱士’,給予避世者沉重打擊,喚醒了許多有志之士。可地方上的品藻乃個人行為,朝廷不好以法令禁止,至今仍有。紀以為,朝廷可在地方上設一機構,取代品藻!”

  陳紀腦海之中靈光一閃,想出一個辦法。

  陳寔面露喜色,直勾勾看著陳紀道:“元方有了主意?”

  “班公著《漢書》,在最後一篇《古今人表》之中,以古人為經,以品第為緯,按九品分了九欄。據班公表序‘上智’、‘下愚’之論,品第標準,乃品行為主,參之以事功大小和學術高低。故而,可在郡裡設一中正官,讓其以家世、德行、能力大小為衡量標準,對該郡之士人進行評品。所評之品作為朝廷考量”

  陳紀思如泉湧,滔滔不絕地講述內心構思,不停歇的足足說了大半個時辰。

  陳寔聽完後,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道:“汝今夜便草擬一份文稿,明日來見我,再議之!”

   求票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