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閹黨二世祖》第七十七章 自生火銃
  從鑽孔車間出來,下面就是裝配車間了,這裡是火銃最後一道手續,從鑽孔車間出來的銃管,再加上木工車間的銃托,還有扳機等零部件,這樣就組成了一把火銃。

  馬铖拿起一把製作完成的火銃,這種剛出廠的魯密銃,比張國柱中軍中的那些粗製濫造的東西強的太多。馬铖左右翻看一下,然後問道:“劉大使,這種魯密銃你們每月能產多少?”

  聽馬铖這麽問劉本忠苦笑道:“大人,這種精密的火器每月只能生產五十余杆,主要是熟練技工太少。”劉本忠說完害怕馬铖生氣,趕緊說道:“其他如鳥銃、三眼銃等火器倒是充足。”

  五十杆,太少了!至於其他的爛貨馬铖還不想要,那種東西超過五十米根本沒什麽威力,要來幹什麽?放焰火給滿清看嗎?

  馬铖看了看手中的魯密銃,又用手擺弄了一下火繩夾,然後問道:“劉大使,你們這裡有能製造佛郎機燧發槍的人嗎?”

  燧發槍?劉本忠想了想搖了搖頭,表示沒聽過。

  馬铖一聽不禁皺眉,燧發槍在歐洲早已經發明一百多年,不應該沒傳到明朝。

  “劉大使,就是不用火繩,而是用燧石點火的火銃!你沒聽過嗎?”

  聽馬铖這麽說劉本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人說的是自生火銃!這種火銃咱們這就有!”劉本忠趕緊讓人去兵器庫將庫存的自生火銃拿來給馬铖觀看。

  馬铖聽劉本忠這麽說才知道燧發槍在明代叫自生火銃,這個名字到很符合實際。

  一會兒的功夫下人拿來一杆和魯密銃差不多的火銃,馬铖拿過來一看,這杆火銃果然沒有火繩,而是用一個夾子夾住一個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燧石擊打擊砧發出火花,然後引燃傳火孔的火藥,最後點燃槍管中的火藥,完成一次擊發。

  馬铖試了試扳機,力道很足,看來明朝已經能仿製出有彈力的鋼片。

  “不錯,這杆燧發槍是你們仿製的嗎?”

  “大人,這杆自生火銃是由兵部侍郎畢懋康於崇禎八年所造,咱們這裡也能生產,就是裡面的彈片太難生產,需要捶打千次才能製成,所以每月只能製造十杆!”

  馬铖聽劉本忠這麽說大吃一驚,沒想到明代就有能人研製出燧發槍,為什麽到清朝末期還是在用火繩槍?
  這杆自生火銃和歐洲的燧發槍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沒有擋風板,所以在風雨天作戰火力會有所下降。還有歐洲成熟的燧發槍用的是彈簧,明代工藝不行只能使用彈性鋼板,雖然力道上比彈簧大,但是耐久度的上就不行了。不過雖然有區別,但是這種自生火銃有一切燧發槍的基本特點,所以在射擊速度遠遠超過火繩槍。

  當年畢懋康在兵部侍郎的任上,感覺火繩槍射擊速度實在太慢,在野戰對上蒙古騎兵基本上只能打上一兩槍,所以畢懋康苦心研究,終於研製出不用火繩擊發的火槍,並且將製造方法記載在他所編寫的《軍器圖說》中。不過當時已經是崇禎八年,整個北方被流寇鬧得不成樣子,再加上東北的滿清也在鬧,朝廷實在沒有錢為軍隊大批換裝這種利器,所以這種自生火銃一直存在於設計圖紙上。

  大明滅亡後,滿清佔據中國,滿清統治者害怕人口龐大的漢族重新掌握這種利器,所以將《軍器圖說》焚毀,到道光年間開放書禁,才再版出書。不過當時中國已經落後西方太多,根本不是一件兩件先進武器就能追趕上的。

  馬铖聽劉本忠這麽說大喜,沒想到明朝這幫書呆子也不都狗屁不是,萬歷年間有一個趙士禎發明了魯密銃,這還有一個畢懋康發明燧發槍,不知道這個老畢還在不在。

  “這個老畢現在何處?”

  劉本忠聽馬铖這麽說趕緊回答道:“畢侍郎在崇禎十年已經辭官回鄉,不知道還在不在人世。”

  好,如果活著就太好了。馬铖回頭對常芳說道:“常芳,這是你們兵部的退休幹部,你回去幫本大人打聽一下,老畢是不是還活著!”

  常芳不知道退休幹部是什麽意思,不過馬铖說了他也不敢反駁,隻好點頭答應。

  馬铖到現在為止已經將兵器局參觀了大半,雖然其他一些木工車間等次要地方沒去,不過馬铖已經對明朝的兵器製造業有了一個基本的觀感,那就是純手工。雖然在有些地方能用到簡單的機床,但是基本的動力源還是人工。馬铖看到這胸有成竹,不用怎麽改進工藝,只要將動力源換成更加強勁的蒸汽機,馬上火槍生產就能上一個新台階。

  最後馬铖從劉本忠這裡又要了幾十個工匠,這些人都是他要帶回去做實驗的,等簡化工藝後,在全盤接手兵器局。

  馬铖在回城的路上去了趟自己的白糖工坊,這裡經過這半個月的建設已經可以生產白糖了。在鳳陽生產的那一千多斤白糖都已經賣了出去,市場反響很不錯,很多商家都預定了下一批的白糖。

  馬铖在這裡看了看,將從兵器局要來的工匠都交給馬順,讓他協助這些工匠在白糖工坊在建一個鐵廠。馬铖已經想好了,不管什麽都是要充足的原材料供應。蒸汽機最為重要的氣缸就要大量的鋼鐵,還有一點經過馬铖詢問,明代煉鐵竟然不能將鐵練成鐵水,只能煉成漿糊狀,所以才有炒鋼法的誕生。

  馬铖讓這些鐵匠先建一個鐵廠,自己再看看有沒有改進空間,鋼鐵產量至關重要,如果鋼鐵不能保證,馬铖的工業化完全是癡人說夢。

  明代在洪武初年就能達到年產一千八百萬斤的鐵,這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第一的。不過明代鐵產量雖然第一,但是一些高精端材料就不如西方了。

  明代的鋼鐵冶煉流程,已經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的地步。這是把煉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已初具組合化生產的系統思想,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

  在明代的《天工開物》裡面描述的炒鐵爐,實際上就是歐洲人在18世紀下半發明的攪煉爐。差別在於,歐洲的攪煉爐,通常使用熟鐵棒或者鋼棒攪煉,以燒去生鐵中的碳,最後得到低碳熟鐵。而中國使用柳木棍攪拌,攪拌的同時也會逐漸燒去柳木棍,這可以往生鐵混入碳,或者說減低生鐵去碳的速度。藉由這個步驟,熟練的炒鐵手比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於生鐵,卻高於熟鐵的鋼來,甚至有機會炒出中碳鋼與高碳鋼。

  此時中國的鐵種類定義與後來不同,這時炒鐵爐炒出來的所謂熟鐵,是所有含碳量2%以下的鐵,也就是說,根據後世的熟鐵與鋼的定義,這個熟鐵的意義同時包含了後世的熟鐵與鋼。只是為溫度不夠,不管是炒鋼或炒熟鐵,炒出來的都是半固態糊狀鋼塊、鐵塊。

  當時中國唯一還沒有達到的就是冶煉液態鋼水,並因此進行精細的成份調配的程度。因為只有將鋼加熱到液態,才能自由且精確地控制其中的碳與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鍛鋼、灌鋼,甚至熟鐵滲碳鋼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確調控的。

  最後,只有煉出液態鋼,才能夠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鋼,並且用鑄造或者卷軋的方式快速生產鋼材。明朝時期的中國已經達到鋼鐵冶煉的世界最尖端水平,但還差臨門一腳,還沒有到能夠把鋼融化成鋼水的程度。

  馬铖將這些工匠交給馬順,就帶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了自己家。

  這幾天馬铖因為新軍的事累得夠嗆,整個新軍都是草創。所有事情,從士兵的訓練到軍營的整修,從武器裝備到軍服軍帽,從後勤補給到每天吃什麽都是馬铖在管,好在這幾天下來軍中各級基層軍官都已經適應了自己的角色,馬铖也終於可以松了口氣。

  今天在兵器局待了一天,等馬铖回到家中已經快要天黑了。這是近幾天馬铖第一次回家,在門口馬铖問守門的家丁:“老爺在家嗎?”馬铖是兒子,在明代孝道為先,不管你怎麽累回家第一件事就要拜見父母。

  “二爺,老爺正在書房!”

  馬铖點了點頭將馬交給家丁,然後自己去書房給老爹請安。

  書房中馬士英不知道在想著什麽,不過看到兒子馬铖進來還是笑道:“铖兒回來了,軍營中的事安排的怎麽樣了?”

  馬士英知道這幾天這個二兒子很勞累,不過看到以前那個混做的二世祖終於肯沉下心來乾點正事了,馬士英心中十分欣慰。

  馬铖進屋先給馬士英行了禮,然後坐下說道:“爹,軍中現在已經招了兩千人,軍服、武器等都已經運到,過幾天就要開始正式訓練了。今天兒子去了趟兵器局,沒想到兵器局火銃生產十分緩慢,上好的自生火銃每月才能生產十杆,兒子的五千人都要裝備上,這要等到猴年馬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