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新宋》第一卷_第271章  數年的變化
  天鼎七年,公元1145年,四十五歲的趙桓如同往常一樣在皇后朱璉的服侍之下穿戴整齊,前往了皇宮的前殿。

  此時尚且是卯時剛到,天色尚且還沒有放亮,不過此時的趙桓已經習慣了這個時間。

  在半路上他讓人輕揉著他的頭顱,壓製著那隱隱的疼痛。

  身後的女官是才人韓靜觀,這麽多年因為那一句以身作則,不敢修築宮殿,不敢寵信宮人,不能再納嬪妃夫人。

  這個才人韓靜觀算是當年他留下的幾個后宮之一,有著一雙巧手,這麽多年熬夜早起落下來的頭風全靠她緩解。

  也是他身邊除了皇后之外為數不多的女人之一。

  此時他身邊護衛還是那絲毫不顯老的猛將姚平仲,另一邊則是如今的皇城司統領張用。

  至於童貫,到最後趙桓還是給了他一個善終,天鼎二年童貫病逝於府邸之中,未留下任何子嗣,趙桓給了他最後的榮耀,讓他入土為安。

  很多人說童貫之死十分正常,畢竟在天鼎二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年過八旬了。

  哪怕他再不像是一個宦官,哪怕他再如何身強力壯,他也到了去世的時候了。

  可同樣也有很多人說,童貫死在了某些人的手中,這個某些人是誰,沒有人將話說明白,就是這種模棱兩可的話語卻是流傳甚廣。

  張用曾經想過要拿人,但是卻被趙桓阻止了。

  這些年大宋去世的人不少了。

  除了當年的范宗尹之外,曾經的老臣名相李綱在童貫之前病逝於任上。

  李光接替其出鎮左都禦史,太學博士胡安國正巧在此時上書《時政論》,其中包括了定計、建都、設險、製國、恤民、立政、尚志、正心、養氣等二十一篇治國之策。

  雖不可盡用,卻也有不少可用之策,因功被提拔為督察院右都禦史,結果不足兩年同樣病逝。

  無奈趙桓只能提拔秘閣修撰張根之子,政和八年進士第三人張燾接替。

  吏部尚書宇文虛中在老對手李綱去世之後不足一年的時間非要頂著年邁的身體強行巡查天下,結果在即將回歸的時候,遇到風雪阻路。

  無奈停留一破落小戶停留,當再次啟程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帶著滿臉的笑容留在了那張破落房間的簡陋木床之上。

  其留下遺書,未曾出謀劃策,隻望天下百姓能不受風寒饑餓之苦。

  朱勝非接替吏部尚書,而曾經的開封太學第一,光祿少卿程瑀則是接替了朱勝非曾經的位置,成為了朝廷上的新貴。

  戶部尚書趙鼎,刑部尚書胡銓,吏部尚書張浚,兵部尚書呂頤浩尚且還算是身強力壯。

  但將領這邊確實不同了。

  郭藥師一輩子沒有再找到機會和趙桓和解,最後落了一個追諡征北大將軍的名號,甄五臣死後尚且留下一個孩子,郭藥師視如己出,而趙桓則是將其送入太學之中,日後若是可以便去禮部當個官罷了。

  老將楊惟忠和李彌大這一對兒歡喜冤家在同一天死在了各自的府邸之中,一人含笑,一人怒罵。

  老將張叔夜曾有救駕之功,卻因其能力而一直退居二線,和王淵先後病逝。

  臨終之前高呼北伐,卻未能成行。

  八字軍成為了過去,王彥進入天策府,其兵馬沒有補充兵員最後並入各軍之中。

  宗澤留下的老將王善最後調入了涼州敦煌郡,也就是當年的西夏瓜州。

  在和蒙古交戰的途中不小心中了埋伏死在了忽圖刺的手中,消息傳回之後,劉錡連夜出兵,強攻三百裡,屠殺蒙古部落七個。

  累京觀三個以祭奠王善在天之靈。

  而對趙桓損失最大的就是老將吳玠的去世。

  雖然所有人都早就有所準備,但當吳玠死訊傳來的時候,趙桓整個人還是呆滯了許久。

  若是沒有吳玠絕地求生一般的死守西南,趙桓的長安大戰絕對不會打得那麽容易。

  臨死之前他為趙桓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獻上了十年平定吐蕃之策。

  以通商為柔,以蕭合達聯合西遼耶律大石,誘導其攻打吐蕃為主,逼迫吐蕃諸多部落求援大宋,然後以吳璘為主將便可以光明正大地進軍青海湖一帶。

  然後就地征兵,遷徙部落,以學堂教導其子孫後代,並以其吐蕃族人為當地部分官吏,然後用吐蕃的兵馬去攻打西遼。

  緩緩行之,十年之內便可兵不血刃拿下吐蕃之地。

  這是吳玠最後的貢獻了,之後老傷複發,嘔血不止,最後病逝於塌上。

  嶽家軍前軍副將王俊,中軍副將郝晟,還有部分將校涉及到了些許事情一度被罷官免職。

  若非是他們功勳卓越,加上嶽飛力保恐怕現在他們也得被趙桓斬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老將逐漸落寞,新生將領逐漸起家。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吳玠之弟吳璘正式接替吳玠所有兵馬,並且開始在吐蕃收攏諸多部落,勢力大漲。

  而天鼎二年,一個二十九歲的青年成功進入了趙桓的視野,不但登進士第,更是號稱乃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後。

  被兵部尚書呂頤浩所看重,然後送至天策上將軍府長史嶽飛麾下聽講,成為了嶽飛的入室弟子之一。

  其名為虞允文。

  當然除了虞允文之外,大宋也有一批新人出現,觀文殿學士蔣之奇曾孫,允文允武的蔣芾。

  此人才華不俗,十分關注邊境安全和軍隊建設,他奏請朝廷要重視邊防工作,之後又在進入兵部之後再次上書獻策。

  拔將才行伍間,記其姓名,一旦需要,可立即選用。

  如今軍中多有比武,還有單獨的武舉,便是多賴其功勞。

  當然這些東西趙桓並非是想不到,但他不介意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做更加合適的事情。

  有些功勞自己獨攬或許能夠讓人知道,他趙桓是一個多麽雄才偉業的霸主,但是勞心勞力之後所面臨的自然是後繼無人的窘境。

  該讓出來的時候就要讓出去,這一直都是他趙桓的為君之道。

  除了虞,蔣之外,還有著有《易小傳》的名士沈該出任禮部,算是徹底的給禮部填充了一個真正禮部的人才。

  現在沈該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給趙桓算命。

  當然,趙桓不迷信,但時不時出現個祥瑞,時不時的出現的天象,總得有個人給個更加合適的解釋。

  當然還有力主抗金,和虞允文亦師亦友的老臣陳康伯正式從地方入主吏部,趙桓對他評價,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乃宰輔之才。

  建議發倉廩,蠲米價,減私鹽,覆軍食,奏稿率焚而不傳的名臣朱倬被趙鼎舉薦從而進入朝中。

  似有代替之意。

  嚴肅持重,不苟言笑的莆田人陳俊卿,向來知人善薦,頗有才名,為禦史台七人聯合舉薦,入吏部為侍郎。

  除此之外,史浩,洪適,葉顒,魏杞等青年俊傑也陸續嶄露頭角。

  而太學之中也多了一個女先生,是趙桓唯一的一次破格錄用,原江寧郡太守趙明誠之妻,易安居士李清照。

  她教導出來了一個讓趙桓十分欣慰的弟子,名曰范邦彥。

  軍伍之中嶽家軍重新整合,除了新進加入虞允文和蔣芾兩人之外,還有老將辛讚也列於其中。

  韓世忠麾下的楊欽,黃佐等人正式出人頭地,牢牢的成為了他韓世忠的左右手。

  韓世忠長子韓亮,次子韓彥直也都出仕軍中,張俊和楊沂中正式分道揚鑣,楊家將再次單獨成軍。

  而代替楊沂中的則是當年韓世忠麾下猛將呼延通。

  同時也有諸多小將嶄露頭角。

  趙桓在前往前殿的路上,隨性的太子就已經將今日要處理的所有事情都告知了趙桓,這也是他每日都要準備的事情。

  大宋蒸蒸日上的同時,蒙金遼三方面都同樣有著不少的成績。

  大宋逐步攻佔吐蕃之地,蒙古將自己的新底盤也逐漸穩固,合不勒雖然年邁,但能力仍在,變化最大的就是西遼與金人了。

  其中那耶律大石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完成了一次正名之戰。

  當年完顏亶即位之後,耶律大石就要東征報復,結果連金國的毛都沒看都就讓蒙古給收拾了,然後回程途中撞上了大宋的劉錡。

  劉錡二話沒說就給他們再來了一次爆錘,讓他們損失慘重。

  在東方沒有機會之後,他們一路向西進入費爾乾納谷地,在忽氈遇上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馬赫穆德汗的抵抗並且將其擊敗。

  之後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爾柱突厥人的蘇丹桑賈爾求援,最後桑賈爾集中了十萬多騎兵,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

  而耶律大石也在這個時候加入了戰場,先敗後勝,不但斬殺三萬余人,更是直接生擒了桑賈爾的妻子還有兩翼大將及那名士胡薩德·奧瑪爾。

  並且這一戰他們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正式將自己的疆土往西面擴充了過去。

  讓他們的疆土擴大,疆域東起土拉河,西盡鹹海,正式成為了中亞霸主。

  只可惜兩年前耶律大石病逝了,否則趙桓真想和這個家夥好好聊聊。

  耶律大石死後,皇后蕭塔不煙攝政,改元鹹清,號稱“感天皇后”。

  他的兒子耶律夷列年幼對此也毫無辦法。

  只不過最近遼金雙方關系十分的微妙,據張用得到的傳聞是,金國使者粘割韓奴出使遼國的時候,正好撞上了那感天皇后,然後還調戲了那娘們那女人。

  然後蕭塔不煙一刀就給這個叫做粘割韓奴的金國使者剁了,要不是當時耶律大石剛剛去世不久,金國不太安穩的話,這倆得乾一架。

  同樣金國在解決了完顏宗磐的問題之後,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相比較於大宋的文武並行,金國就極致多了,他們開始了極致的武力!
  用嶽飛的話來說,如今的金國大有陛下口中莽夫流的打法,父子同袍,兄弟上陣,首戰即決戰,同時若是失敗了也是有絕對的死戰到底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完顏亶大量的啟用漢人和契丹人,其實力也同樣上漲不少。

  就在趙桓剛剛進入前殿等待朝臣進入的時候,姚平仲卻是先一步的將一封兵部和天策上將軍府的聯合奏疏送到了趙桓面前。

  “陛下,金人在邊境集結,蒙古合不勒意圖南下,遼人動向不明,還請陛下早做準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