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遞弩戰術
  遠程武器是守城方重要的利器,弓和弩同屬遠程武器,卻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熟練的弓手可以把箭連珠而發,平均射速遠快於弩。

  兩種武器射速和操作的差別,自然要有不同的戰術安排。

  李孟羲依然是命令弩手們依著城垛模擬向下射擊的動作,然後再觀察。

  四名弩手,按之前和弓手一樣的站位,每個城垛後站兩人,然後按李孟羲要求的交替射擊戰術,有條不紊的開始訓練著。

  沒等弩手們把箭射幾輪,李孟羲就皺起了眉頭。

  好像不對勁,輕型弩箭只有二十來公分長,射擊速度飛快。但是李孟羲不滿意輕弩的威力。

  輕弩射的再快,三弩也傷不到一個攻城方的甲士,再快有什麽用。

  而臂張弩,自己殺傷力更大的,需要用腳去踩著弩首的圓環,用兩隻手齊用力才能拉開的蹶張弩,更適合守城。

  重弩雖慢,但比輕弩更有效率。

  然而重弩的射擊頻率,實在是太慢了,僅相當於弓箭的一半。

  影響重弩射擊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開弩花費的時間太多。

  那如果,後排的人把弩裝好,再遞給前邊的人,會如何?

  如果是兩個人負責給一個人遞弩,那麽射擊效率將提高兩倍,如果是三個人給一個人遞弩,射擊速度是三倍,四個人就是四倍。

  來自於排隊槍斃時代的經典戰術,對野戰時的弓弩方陣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因為弩的裝填比火繩槍簡單的多也快的多。

  但在狹小的城牆上,一個城垛最多能供兩個弩手守著向下攻擊,排隊槍斃時代,後排裝填好的火槍遞給前排的戰術,有了一點參考價值。

  城牆上空間不充裕,讓弓弩手走動著換位射擊,一是容易混亂,二是會增加體力消耗。

  弩箭射完,就往後退兩步,守城要緊時一天退上千步,就多消耗掉半碗飯能量。

  李孟羲思慮成熟之後,他叫過四個弩手,其中一人負責射擊,剩下三人負責在後邊傳遞上好矢的弩。

  遞弩戰術剛開始,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

  四個人,四把弩,這意味著每個時間點,每人手中都有一把弩。

  手裡拿著一把弩,不管是向前遞弩,還是向後接弩的時候,一個人就要同時照看兩把弩,手忙腳亂的。

  只是很簡單的統籌問題而已,如果減去一架弩,四個人,遞三把弩,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遞弩戰術很好用,重弩的射擊連續性能達到接近弓箭的水平,然而只是接近而已。

  前文說過,弓手從取箭到彎弓搭箭,再到索敵把箭射出去,大概六秒。

  而在近距離速射時,完全可以做到兩秒一箭的恐怖速度。

  弓和弩這兩種武器,到底哪個更適合守城呢?或者兩者都有,那麽該如何編隊呢?

  一個城垛缺口,左右分配弩手和弓手各一個。

  重弩負責更強力的輸出,重蹶張弩四五米距離內足以射穿輕型木盾;而弓箭,在一小片城頭城下的戰場中,射擊靈巧射速飛快的弓可以快速射出一連串箭雨,提供壓製。

  應該就是這樣了,重弩手和弓手應該混編在一起,提高容錯率。

  正想著,“停!”李孟羲突然叫停。

  “別動!”李孟羲指著一個弩手,聲音有些緊張。

  弩手不明所以。

  李孟羲兩步上前,小心的劈手奪過對方的蹶張弩,弩很沉,弩接過來,壓的李孟羲差點拿不住。

  “說一下,遞弩的的時候,不準把手指頭放弩機上,萬一走火……萬一碰著,傷到人怎麽辦?”李孟羲劈頭帶臉吐沫橫飛的訓斥,若不是身高不夠,他就跳起來用拳頭錘這廝的腦袋了。

  說著,李孟羲為了加強說服力,他學著弩手粗心大意的樣子,手放在扳機上,然後做出遞弩的動作,然後作勢要把弩遞給其他弩手,要被遞弩的人可不傻,決計不肯站在弩箭對著的方向。

  李孟羲於是,把對著城牆,狠狠地扣動了弩機。

  嘭的一聲弩弦炸響,去了箭頭的弩矢咄的一聲撞在了城垛上,當場矢杆撞劈了。

  弩手眼看此情此景,皆咂舌。

  “看,手萬一要動下,觸動弩機,可就是人命。誤傷別人,害別人的性命,軍法也要砍你腦袋,也誤了你自己的性命。懂了嗎?”李孟羲語重心長。

  關乎生死。弩手們心中凜然。

  城池是宏達的建築物,守城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對守城無有任何經驗的李孟羲,也沒有前例去學習,只能自己摸索,從細微處著手,細細究之。

  一個時辰或兩個時辰,李孟羲大致弄清了守城時應該怎麽用好弓弩手,並且知道該怎麽安排,戰術細節又是怎樣的。

  接下來,遠程兵種結束,應該是近戰兵了。

  敵樓中,守城的鄉勇們用手去推搭在城上的攻城梯,而城下的人,則拚命穩住攻城梯。

  雙方在對抗和角力,訓練也會在對抗中達到應達到的目的。

  李孟羲帶著弩手來到敵樓下,他看鄉勇們有用手去推攻城梯,有側著身子推,也有用棍子去戳的。

  看了六架搭城的攻城梯,守城的鄉勇們去推攻城梯的方法就有六種。

  既然方式不統一,那就肯定有優有劣,既然有優有劣,那就說明沒有找到最好的反製攻城梯的手段。

  李孟羲看了一會兒,轉頭問跟在身後的弩手,“幾位覺得,怎麽推梯子好推?”

  弩手們各執一詞,有人說用倆手推,有人說用腳踹,有人說人多推著方便。

  嗯,說的都要道理。

  倆手推力量肯定比一個推的力量大;俗話說胳膊還擰不過大腿呢,腳的力量比手臂力量大,用腳踹也更容易把攻城梯踹倒;多個人一起推攻城梯,自然比一個人推更輕松。

  弩手們都只看到了一個方面,卻未能有更全面的思維來思考。

  攻城梯搭城垛缺口上,缺口就那麽大,一個人推,或者兩個人,就把前邊站滿了。一個人可以正站著身體,用兩隻手推攻城梯,也可以兩個人,都側著身子,一起推,還是兩隻手。

  因為空間問題,城頭空有人力,卻無法所有人一起投入推攻城梯的行列。

  徒手推,看來不行。

  不久前,李孟羲在研究陣略的時候發現,刀盾兵最多可以達到三個人一起合擊一個人,而槍兵,可以輕松三四個人捅一個人。

  槍兵利於合擊,是因為槍的長度和攻擊方式決定的,而盾兵要圍上去砍人,兩三個人的一個敵軍一圍,就沒有空間擠下第四個人了。

  既然戰鬥是如此,李孟羲看著超過城頭一小截的攻城梯,推攻城梯也應是如此。

  人的手太短,不利合擊。

  應該用工具,工具等於把手臂延長,七八個拿著長杆一起推攻城梯,比手推腳踹有效率的多。

  所謂觸類旁通,就是如此。

  若是前不久沒有研究陣略時發現了槍兵更有利於士兵配合合擊,今天練兵,李孟羲就無法如此快的看出問題了。

  再一細想,古代有很多攻城器械,除了大型器械,還有很多給士兵使用了小器械,比如,專門推攻城梯的——叉杆。

  叉杆這玩意跟晾衣服的撐子一模一樣,和長槍一樣,可以多人合擊,七八個甚至十來個人拿著長叉杆一起叉著梯子推,城下攻城的只有三四個人在扶著,力量對比懸殊。

  李孟羲已經能想到敵軍簡陋的梯子被叉杆一架一架的推翻的情形了,不懷好意的笑容出現在了李孟羲臉上。

  魯犁不在身邊,李孟羲隨意叫了個弩手交待他,要他去木匠營找魯犁,要魯犁把活都放下,先做幾根叉杆過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