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更好笑了。
作為一個歌手,能不小心把嗓子給唱啞了,這說明什麽,說明對自己的嗓子承受能力了解不夠,為什麽對自己嗓子了解不夠?因為平時的訓練根本就不夠多,歌手的嗓子,正如武林高手手中的兵器,不習練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對其了如指掌。
人家平時刻苦訓練,嗓子啞了一次又,在這一次又一次練啞了嗓子的過程中,所謂久病成良醫,精確的摸到自己嗓子的極限,知道練多久,聲調飆多高,會傷到嗓子。
因此,別人昨晚也練歌了,沒傷到嗓子。
而你因為平日訓練不夠,沒弄清嗓子的極限,因此一不小心就傷到了嗓子。
然後,你可憐兮兮的跟評委老師說,我昨晚練的太認真了,不小心傷到了嗓子,老師們能不能給個機會。
如果給你機會,對於那個平日練歌練啞了嗓子一次又一次的人,是否太不公平。
為何你嗓子啞了,別人嗓子沒啞,因為你不知嗓子極限,而別人知道嗓子極限,因為你能力就不別人強。
所以,今天比賽,你嗓子啞了,唱不好歌。
那正好,淘汰的就是你們這些唱不好歌的人,管你什麽理由。
規則是怎樣,按規則辦事,就是最大的公平,不管以何種理由破壞規則,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法為鐵律,不可稍偏移半分。
夜還早,不知明日趕路,傍晚扎營時,於扎營之地,五裡以內,是否還能遇到河流。
而且,其實晚上,拿著火把一樣可以捕魚。
魚塘李孟羲很熟悉,小時候外婆家門前就有魚塘,每天早上的時候,塘裡的魚群都遊在水面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而當太陽升起,魚就潛入水裡不見了。
李孟羲猜測,可能是因為光線的原因,魚的眼睛受不了強光,所以當太陽高的時候,魚潛到深水了。
也可能是太陽毒辣的時候,水面被曬得很熱,上層的水被曬的很熱,魚呆著不舒服,於是潛到水底了。
不管是哪種原因,晚上要是撒網捕魚,說不定效率更高了呢。
李孟羲對網魚之事,極感興趣的。
當李孟羲說到,白日魚蟄伏,晨晚魚露水之時,劉備關羽皆訝然。
“當真如此?”關羽問。
“額,大抵如此。”李孟羲回到。
可能跟魚的種類也有關吧,反正小時候外婆家的魚塘,早晨起來,魚都浮在水面了。
連夜捉魚,或許可行。
關羽想了想,“岸旁水淺,若乘舟至河水中央,再撒網捕魚,則魚獲更多。”
聽關羽這麽一說,李孟羲不由瞪大了眼睛,的確啊,站在岸邊往河裡撒網,能捕撈的范圍就那麽一點而已。
要是有個小船,在水面走,說不定見哪裡有魚群了,還可以把漁船悄悄劃過去,一網朝魚窩裡撒去,網獲眾多。
“可舟船太大,輕小如竹排,以我軍車馬,亦難自帶。”關羽搖頭說著。
關羽也想到了做一些小船,每日捕魚隊帶著船去河流上捕魚,豈不便利。
可關羽也想到了運力問題,就算馬車有空閑,可馬車也裝不下哪怕最小的船。
關羽認為船太大,車拉不動。
而李孟羲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李孟羲比關羽稍懂技術。
真的有能被車拉著走,甚至被人扛起就走的小船。
李孟羲想到了一種很小的魚鷹小船,何為魚鷹小船呢,是一種船體成H形的船。
這種船,是兩個小的船體中間用杠子連起的,兩邊的船體加中間的木杠,剛好就是H型的。
這種船李孟羲見過,可以說,這種魚鷹小船,簡直是能做出的的結構最簡單最輕的船了。
捕魚人捕魚的時候,小船放進水裡,兩隻腳分別踩在兩船體上,左右兩個船體,船艙形狀和香蕉類似,船艙又窄又深,人踩上去,兩邊的船體半陷入水中。
小小的魚鷹小船,其浮力也就頂多能承載兩個人的重量。
可以說,魚鷹小船是同等浮力下,船體最小重量也最輕的船了。
一個魚鷹小船,重幾十斤而已,一個成年人扛著走一天都沒得問題。
魚鷹小船精巧的輕量船型,正適合義軍當前。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魚鷹舟相關告訴關羽。
關羽聽完,目露遲疑。
就是最小的獨木舟,車也放不下啊,而且獨木舟人還不能站的上去,不能用於捕魚。
李孟羲說的魚鷹小舟,不僅一人能扛的動,一人還能操舟,還能站在舟上撒網捕魚,關羽有些不信。
“這樣,待我明日,去找木匠營,把魚鷹舟做出來,便了一看究竟。
擇時不如撞時,兩位稍等,我去木匠營,去去就回。”
說完李孟羲便迫不及待的走掉了。
“俺也去!”弟弟在後邊追。
李孟羲風風火火的樣子,劉備不由搖頭,“走,雲長,你我同去看看。”
——
李孟羲到了木匠營,在熱火朝天的木工工地,從人群中找到了魯犁,李孟羲拉著魯犁,就跟他說魚鷹舟的構造。
李孟羲劈裡啪啦講了一通,魯犁臉色迷茫。
見魯犁如此,李孟羲不得已,抽出腰間的短刀,在地上畫了魚鷹舟外形。
要說,李孟羲畫簡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可是,圖畫完之後,魯犁還是看不出這個奇怪的玩意兒,怎麽就是船了。
完了,溝通終於出現問題了。
之前拜托魯犁做車輪什麽的,都還算簡單,溝通起來沒多大問題,現在的魚鷹小舟,複雜了一些,抽象了一些,溝通起來,難度很大。
由此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在工業化過程中,為了方便和規范,出現了三視圖,三視圖能完美的表現出立體結構的全部外形特征。
現代的工程技術人員,可能看零件外表看不懂是什麽,但一看三視圖,就能看明白了。
而且,一個零件的三視圖,給任何一個工程人員,受過正規教育的工程人員全都能看懂。
很厲害的是,一副三視圖,拿到全國幾百萬受過正規教育的工程技術人員看,這幾百萬人,全部,都能看懂。
三視圖和工業標準規范化,意義重大。
試問大漢的工匠,一個工匠能否把自己要做的東西,完全給千裡以外的另一個工匠將明白呢?
不太可能。
而如果有三視圖,這兩個工匠又都懂三視圖,溝通就不成問題了。
甚至不用溝通了,一紙書信,把三視圖寄幾千裡寄過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