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第三百五十九章  汜勝農書(二)
  【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

  什麽鬼意思。

  土不保澤,說的是,應該是說,春天土地不容易保熵,前世,李孟羲家鄉的農民說熵,指的就是土地的乾濕程度。

  因此,土不保澤這句話,就是說,春季地容易旱。

  這讓李孟羲非常不解。

  在李孟羲想來,夏季地容易旱才對,為何是春季容易汗呢。

  可能是因為,春天雨水少的原因吧。

  夏天雖然熱,但是,雨也多啊。

  【至可耕時,有雨即耕,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

  耕田的時節,說有雨可以耕。

  李孟羲理解的意思是,是因為方便。

  為什麽說下雨的時候方便呢。

  因為,下雨的時候,土地被水浸透,很軟,耕起來比較省力。

  農書中所寫的,草穢爛,李孟羲對此很熟悉。

  地理旱的時候,土地必然板結。

  但是,當下雨以後,田裡的泥土變得松軟,此時,再去拔草,一下就能把草拔掉。

  【不如此而旱耕,塊硬,苗穢同孔出,不可鋤治,反為敗田。】

  這一段,就沒什麽特別的意思了。

  與下雨時相對的,天旱時耕田的壞處。

  天旱時,泥土板結成一塊。

  再用鋤頭鋤草,一鋤頭把板結成塊的泥巴鋤起來,麥苗也被連根拔起了。

  【秋無雨而耕,絕土氣,土堅垎,名曰臘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與臘田,皆傷田,二歲不起稼,則二歲休之。】

  此一段,李孟羲看的不明所以。

  為何,秋冬兩兩季耕田,影響收成呢。

  是減少了土地肥力?不應該啊。

  土地肥力跟耕地沒有什麽關系。

  猜測,可能是,秋天和冬天耕種,對作物來說,已經太晚了。錯過了最佳種植時間。

  所以,才說秋冬耕種,耽誤兩年時間。所以有此說法。

  而並不是,所謂的泄了地氣。

  古人畢竟不太懂科學,誤了時節,歸結於耕地方法不對,這並不成因果關系。

  所以,李孟羲想了又想,認為汜勝之書中這一段可以刪去。

  【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

  麥田,終於說到了中原的主要作物了。

  汜勝說到,麥田五月要耕一次,六月要再耕一次,七月不需耕。

  李孟羲疑惑極了。

  好像,自春天之後,麥苗就長得老高了,麥田裡麥苗相擠,已經沒有下腳的地方了。

  此時,如何耕地。

  思來想去,覺得可能是寫錯了。

  但是,一想也不對。

  看到這裡,李孟羲突然想起,好像古代土地肥力不夠,會有輪種法。

  就是地種一年之後,第二年就不種了,修養一年後再種。

  所以,汜勝所寫,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不耕。

  如此頻繁的耕作,應該就是指的是在輪種的空閑土地上的作業。

  “輪耕可以種黃豆,固氮來著,不用把地荒著。”李孟羲心想。

  可能,漢代的勞動人民好像還沒摸索出用豆科植物固氮的方法吧。

  李孟羲於是把絲綢拿出來,把這一個相關點記了下來。

  【冬雨雪止,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複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冬天越冷越好,越冷,就越能把田裡的害蟲和蟲卵凍死。

  而且,雪化了,來年春天乾旱,雪化了之後,正好在春旱時,給田地補充第一波水分。

  李孟羲還想起,在後世,似乎還有冬灌的方法。

  即,在冬天往地裡澆水,然後冬日,水雖然結冰了,但是,太陽有時出來之後,冰會化一些,能在漫長的冬日,不停的給田地補水。

  漢代有無冬灌技術呢。

  想來是沒有的。

  縱然有,以漢代的技術條件,在灌溉幾乎全憑人力的時候,冬天哪裡有閑工夫去砸破河上的冰面去挑水澆田呢。

  故,結合實際來看,縱然冬灌可能會很有用。

  但是,沒有推廣的條件。

  【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一畝地,可收糧十石,石,等於一百二十斤。

  但是西漢的1斤相當於現在國際標準250克,也正好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市斤”的一半。西所以轉換過來。西漢“一石”如果按照重量來計算的話,就等於我們現在所說的30斤。

  十石,也就是三百斤。

  這個產量,明顯有誇大的成分,太低了。

  一畝地,能收小麥兩百多斤就不錯了。

  十石是得精耕細作,水肥不缺,而且還是得年景好的時候,才行。

  十石在漢代,是有可能到達的最高畝產,但是,這個最高產量,無法代表漢代的平均產量。

  漢代一畝地能收成個兩百五十斤就不錯了。

  按一個人一天得吃糧食一斤來算。

  一斤頂多也只能六成飽。

  那麽,一家能乾活的,除了青壯,就剩婦孺,和老人,以及沒長大的孩子。

  假設,一家七八口人,男丁隻一個。

  一人一天需口糧一斤糧食。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需要糧食三百六十五斤。

  八口人,所需的糧食就是兩千兩千九百斤左右。

  一畝地,年收入糧食兩百五十斤,也就是說,十畝地,才勉強夠一家口糧。

  再加上還得交稅。

  能十稅一,這個稅率算是仁義了。

  有時稅率甚至能高到三分之一那麽多。

  所以,一口七八個人,若只有一個乾活的男丁,得一人種十幾畝地才勉強可活。

  在沒有機械化手段之前,甚至好多家,連牛都沒有,一個人,照料十幾畝地,一整年連松懈下的時間都沒有。

  所以,古代的勞動力是如此重要。

  而戰爭,招募兵員是,性價比最高的便是招募青壯,不然,招募老者,還沒訓練下呢,就累死了,更別說打仗了。

  戰場上,最多的就是青壯兵,戰爭也最先消耗的是青壯。

  可是,青壯作為生產力,青壯被消耗殆盡,生產力必然大幅度下滑。

  所以說,古代戰爭,對百姓是極可怕的災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