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敵,行囊放置相關。
驟然遇敵,士卒隨身行囊可就地放下。
為避免攜行具倒地,可在攜行具上縫製一段短繩,短繩系一竹簽,攜行具放在地上時,竹簽插在地上,可保護攜行具不至傾倒。
亦可使每伍之人攜行具靠背相放,相互支撐,不使倒地。】
怕文字寫的不是太清,李孟羲於是用毛筆隨意勾勒幾筆,就把一個簡略的旅行包的簡圖畫在了絲帛之上。
還有什麽來著,李孟羲用筆杆撓頭。
對了,還有士卒宿營時如何搭建床鋪,昨夜想到了的是在鋪被上,一側背面封上薄木板,然後在搭床的時候,隻用兩根槍往磚上一放,床鋪就可直接搭成了。
於是,李孟羲接下來又把搭建床鋪的方法同樣寫了下來。
再然後,絆馬索相關。
絆馬索不僅可用來攔截敵方騎兵,在攻城拔寨時,用繩套往敵軍營寨一扔,如果繩套套中敵軍木寨牆突出的木樁,繩子套中後,我軍士卒拉著繩子一拉,轟隆一下,敵軍寨牆頃刻倒塌。
繩索可有效利用於實戰當中,而如果每個士兵都帶一條十來米長的繩索的話,就太繁瑣了。
綜合各方面考慮,每個士兵隻用帶一根一米多長的短繩就夠了。
短繩可用來束重甲,也可用來扎束士兵的隨身物品,如果戰場需要,臨時需要一根長繩綁成繩套拉倒敵軍寨牆,這時,每個士兵身上都帶有一段繩子,三五個士兵把身上的短繩一接,一根足夠長的長繩頃刻可為。
由絆馬索,聯系到攻城拔寨的戰術,再由攻城拔寨的戰術,可聯系到營寨修築的注意事項。
既然我方可用繩套拉倒敵軍寨牆,同樣,敵軍也可用繩套拉倒我軍寨牆。
為避免我軍寨牆被敵軍拉倒,釘築寨牆的木樁,應該釘成一樣的高度,不使有哪一根木樁過於突出而被敵軍用繩套套住。
由此,再反而推之,如果敵軍寨牆規整,繩套無處借力,此時可用其他工具,比如鐵抓鉤,一樣能鉤住敵軍寨牆一拉而倒。
抓鉤會很有用,不僅攻城拔寨可用,過山涉谷之時,抓鉤一樣能發揮很大作用。
但,結合後勤壓力等綜合考慮,抓鉤沒必要給每個士兵都配備。
每百人隊,配備兩副抓鉤,足夠使用。
由此,又延伸出另外的問題,配備抓鉤的士兵為了方便戰場管理,可歸於百夫長手下,和百夫長親兵傳令兵同列一什。
如此,技術軍士加百夫長親兵傳令兵騎手等,大約是十人。
一個百人隊,其中十人是特殊士兵,剩下九十人,剛好九什。
漢朝軍製,不是嚴格的三三製軍製,不太科學。
於是,引申到軍製上,軍製做出了一些改變。
百夫長和什長之間,增設一個中間官階。
此後,都伯為百夫長,而伯長為都伯下一階,一都轄三伯,一伯轄三什。
這是軍製相關的問題。
李孟羲磨了好幾次墨,蘸筆更是數不清多少次,原來毛筆寫字也是會累的。
李孟羲揉了揉發酸的手腕,抖擻精神繼續再寫。
長夜漫漫,正好打發時間。
寫到神乎其神的擒將戰術了。
即,面對一個猛的不像話的步將,該如何在低傷亡的情況下生擒此人呢。
答案還是絆馬索。
士兵們拉著長繩,把長繩拉直了,來回朝敵將撞去,如果敵將抵擋不住,拉著長繩順便就遠遠的把敵將給纏起來,如果敵將抵擋的住,閃躲的開,那就繼續拉繩子去撞。
繩陣的威力,再加漁網石灰之類的,關羽說抵擋不住,關羽擋不住,呂布也擋不住。
能抓敵軍悍將,若軍令下達,說抓活的,士卒們沒必要上去拿命拚圍堵敵將,直接套馬一樣把繩圈甩過去,套到敵將頭上,然後猛的一拉,然後,敵將被討取。
然後,擒將術的細節有,石灰啊,漁網往頭上丟啊,強弩射腿之類的。
魚網守城勉強能用,在檑石不足的情況下,漁網丟下去纏到爬梯子的士兵的頭上,等於能廢掉一個敵方士兵的作戰能力。
還有漁網,每個百人隊配備一兩張漁網,扎營之時,如果扎營地四周有水,就可以撒網捕魚。
若他日兵敗,軍糧盡失,只要還有漁網,就還有一線生機,若是遇到河,用網能捕到一些魚,最低也能穩定軍心。
軍中還可組建專門的捕魚隊,配足麻網,配上輕便的魚鷹小舟,每晚扎營之後,在扎營地五裡之內,應當能找到小河池塘之類的水源地。
然後,撒網捕魚,可經常給士兵們補充肉食,營養結構大為改善。
其余細節還有,晚上或者清晨魚會浮在水面,晚上去網魚,說不定效率更高。
其余細節還有,像是魚捕到之後,在河邊洗完再拿回來,省得回營再浪費水。
然後,就是晚上跟關羽劉備談了很久新鮮出爐的知識,浮橋,吊橋,箱籠,蜈蚣掛山梯之類的。
李孟羲寫到這裡,停下了筆,他撓頭想了一下,把寫了很長的一匹絲帛卷起,放好之後,換了另一匹。
新的絲綢抻開,在卷首,李孟羲寫下了【工程技術】四個大字。
也就是說,浮橋吊橋之類的東西,類屬工程技術。
搭浮橋,和搭在山崖中的吊橋,是兩回事。
浮橋可用麻繩木板搭成,如果再進階一點,可加上船隻作為橋墩,或者浮箱。
要在山崖之間搭吊橋,一是人爬到對面山崖上去,二是用強弩或床弩發射帶抓鉤和繩索的弩箭,特種弩箭拖曳著抓鉤飛至對崖,鉤到樹上之後,士兵便可順著繩索爬到對面去。
由此,裝備和後勤方面,每一名強弩手除了配備普通弩箭以外,還需配備一兩隻抓鉤弩箭。
隨後,便是蜈蚣掛山梯,以及蜈蚣掛山梯配備的問題。
蜈蚣梯應該是千人級別的裝備,即,千人規模的軍隊才需配備掛山梯。
而百人隊,不需單獨配備。
一個新的概念被李孟羲領悟到了,即,裝備應該按級分配。
比如前世現代化軍隊中,有排一級的武器,連一級的武器,到營一級,或許就配備上炮兵了,要是到連團一級,就有裝甲車了。
古代有沒有劃分武器的權重等級呢,應該是沒有的。
首先,古代的兵器根本就那麽多,沒有多到需要嚴格劃分權重的地步。
其次,戰場環境也簡單,兵器小的不過刀槍劍戟,遠程的弓弩,再大一點的盾車床弩之類的。弓弩不帶也能打仗,床弩不帶,同樣也沒多大區別。
而現代戰場,軍隊面對的情況複雜,種類繁多的裝備就是為了應付各種複雜情況所準備的,一點準備不足,可能就涼了。
總之,古代軍隊沒有劃分軍備權重的必要。
但總歸,有了權重的概念,並有意識的按權重分配軍備,軍隊管理會井井有條的多。
至現在為止,已經能確定了好幾級不同權重的裝備。
抓鉤放到百人隊一級,大致等同連級裝備,一個百人隊,配兩三個抓鉤;
旗幟,普通的營旗和用於晚上的火旗,配備到木匠營傷兵營等各營,大致等同營級裝備,一個營,配兩面硬旗,其中步旗一面,騎兵所用的短的靠旗一面,還有晚上用的火旗即火把架一架;
漁網,同樣是百人隊級別的裝備,一個百人隊配備漁網兩張。
箭頭是抓鉤的特種弩箭,每一個強弩手都會配備一兩支這樣的弩箭,因此,特種弩箭屬於單兵一級的裝備。
掛山梯,則就屬於千人級別權重的裝備。
即,每一個千人隊,掛山梯有三四副就夠用了。
將來有了床弩,有了人抬的床弩,更先進一些有車載的床弩。
床弩射速太慢,殺傷效率其實極低,非是大戰,床弩發揮不了太大作用。
剛發射完一發床弩,兩軍就焦灼在了一起,帶著床弩,還不如多帶幾個強弩手呢。
按權重,床弩至少也得是五千規模的軍隊帶著才有點用。
除床弩外,投石機則是效率更低的大型武器。
當軍隊規模達到萬人以上,攻城拔寨的大仗,投石機才有點用。
——
最近沒休息好。
今天隻一更。
明日恢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