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建設盛唐》第240章 大通河軍校
  第240章 大通河軍校
  山地步兵師的成立,是馮小寶深遠之策!
  吐蕃人適應高原氣侯,與不適應的唐人戰鬥,大佔優勢,他們跑步十分速度,唐人隻得七分,打上幾下就氣喘籲籲,加上又不懂得高原醫學,劣勢更盛。

  因此必須扯掉吐蕃人的這項優勢,馮小寶遂要建立山地步兵師。

  他的奏折深深打動了皇帝,只要任何能夠戰勝吐蕃人的講法說得有理,皇帝都樂意嘗試,甚至不用天后出聲助馮小寶一臂之力。

  盡管重臣郝處俊再三反對,皇帝還是允許馮小寶建立了一支五千人的山地步兵師部隊,並有聖訓曰“視其軍訓情況成就,再增加軍額。”

  以馮小寶的提議為依據,因山地師的訓練較一般部隊艱苦,待遇比照禁軍,待遇豐厚。

  部隊長官是馮小寶出任,再有兵部郎中陳恩佐和崔玄通為輔。

  陳恩佐,字節慶,兩榜進士出身,久在兵部,知兵,派他來既作監視最好不過,指定掌握人事和財政。

  崔玄通,大族崔家的人,讀過書進過學,騎射不錯,作為副手不至於拖後腿。

  該部隊的軍費由內帑支出,亦即皇帝的私人荷包掏錢,作為以規避大唐兵製的拘束,作為特殊政策。

  大唐兵製,只有在京禁衛軍高官才直接掌握禁衛軍,而他們無一不是皇帝的心腹,最信任的人,當然可以這麽做。

  而地方上,折衝都尉有統兵權,無出兵權,出兵令掌握在皇帝、兵部的手裡,稍一越雷池就會給人套上造反的大帽子。

  目前馮小寶練兵,皇帝特別恩典,既有統兵權也有出兵之令,軍費不由兵部撥給,視為皇帝私軍也!
  皇帝私軍只要皇帝想怎麽做就怎麽做,如果軍費是兵部撥給,這麽做的話,大臣們會上奏彈劾,指出不對的地方:助長地方將領個人野心,存在造反危險,不利於國家統治。

  除開山地師的申請,馮小寶還請求開設大通軍校!
  通湟縣鄰近大通河,馮小寶計劃在河邊建立大通軍校,是一座新型的軍校,主要開設步兵科、騎兵科、工兵科和政治科,之後增加“憲兵”,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培養初級軍官,校訓為“忠於皇帝、保家衛國”!分為正取(青年)和預科(少年軍校)兩種類型。

  學製二年,一年讀書、軍訓,二年實習,出來後可授初級軍官如火長、伍長等。

  其學源極為簡單,那就是上次大非川之戰的大唐將士軍庭的男丁!

  既給他們一個出路,也給他們報仇雪恨的機會。

  相信他們會珍惜這個機會,接過父輩的旗幟,打上青藏高原,攻克婆娑城(拉薩)。

  之所以成立這個軍校,馮小寶大膽預言:四年後,大唐與吐蕃必有一戰!
  馮小寶的如意算盤成功了,皇帝悚然驚懼下,遂批複了馮小寶的申請。

  所謂一客不煩二主,大通河軍校與山地師是一套人馬兩副牌子,陳恩佐為軍校的山長之一,崔玄通則偏向山地師。

  軍校的開支一樣出自皇帝內帑,這天底下的人也不傻得,軍校這麽敏感的東西,馮小寶只能夠乖乖做事,不要想其他什麽。

  連得皇帝兩個恩典,馮小寶雖說沒有升官,卻在京城裡引發轟動,名聲四起!
  山地師是新建的兵種,從來沒有過的,專為攻打吐蕃而設,大家深知,吐蕃戰事必定成為大唐軍人掛印封侯的溫床。

  軍校更不用說,未來軍官的搖籃,豈可等閑視之。

  讀過軍校,就是軍官!
  一時間馮小寶在城外小莊的臨時家庭裡上門客盈門,有的推薦山長(先生),有的推薦學生,這個有後台,那個有門路,誰都得罪不起,馮小寶乾脆利落地把他們拉在一起,進行比試。

  第一比文字,有知識者在武力同等的條件下,優先錄取。

  畢竟大唐軍隊不缺強壯軍士,但缺讀書人,讀過書的人打起仗來更有頭腦,總結歸納知識面更廣。

  第二就是比劃身體素質,分為長跑十公裡、舉重兩項測試,再加多一項特別的負重跑。

  長跑勝出者,表示身體心肺功能好,耐力好,對於高原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

  舉重的重量越大越好,表示舉重重量大,將來高原作戰經常缺乏畜力,得人身自背裝備和物資,
  負重跑也針對高原情況,畢竟能夠負重長途行軍,對於高原作戰極有好處。

  三項測試之後,得出總成績,以高分者錄取,誰都無話可說。

  再到騎射、步戰,請來左衛軍官主持比試,一場場賽下來,人人皆稱說簡直與武舉有得比!
  馮小寶原則是公開公平公正,讓人無話可說。

  “等你們上到高原,你們就會知道我們現在的測試不過是小兒科!”他對落選諸人如是說。

  ……

  考試分兩場,一場是推薦來的人員;二場是馮小寶請兵部找來的大非川兵敗後失陷、陣亡官兵的子弟。

  招募他們入讀軍校,聲明給他們一個機會,將來為父輩、兄弟報仇雪恨!
  古人以孝治國,有仇不報非君子,是以人人踴躍報名,積極參加三大項測試。

  當然,對於他們標準尺度相對放松,畢竟他們不象推薦人員身體素質好和有較強的武力值。

  ……

  除開前兩部分的人員,再有第三部分,那就是通湟縣地區、鄯州民眾、涼州唐家和高原原住民,他們比起中原地區的百姓更加適應高原氣候,是山地師當仁不讓的主力!
  因此馮小寶大通河軍校第一期正選人員為三百七十五人,其中第三部分民眾佔了五分之三強,其余五分之一是各處推薦人選,五分之一是大非川陣亡官兵子弟。

  再有預科(少年軍校)一百二十三人,大部分是大非川陣亡官兵子弟!
  至於教官,馮小寶自任校長(山長)、楊成獻、程伯喜分為騎兵學堂先生、步兵學堂先生,郭省三擔任工程兵學堂山長,政治學堂則是陳恩佐為先生,另選聘各處教官。

  如此人員配備充足,大隊開到了大通河邊地區,配合工程兵,平整土地,搭建營房,準備開學。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