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石見銀山
倭人被唐人的武力震懾,被唐茶酒絲綢和牛肉干征服。
因此第二天的高峰會議上全盤接收了唐人的要求。
石見國成為唐國的藩屬,不過不易幟,表面上還是倭人的政權。
唐人不干涉土井崗的施政,但在內政與外交上接受唐人的指導,在軍事上可以保留軍隊,並且唐人還會派出軍人去訓練他們,打仗的時候,聽從唐人指揮。
平時土井崗只要不反唐,愛怎麽做就怎麽做,唐人保持對他應有的尊重。
一昧強壓,只會引起反彈,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這點韋晞早就清楚。
“我們現在保證你們的政權穩定,而你們保障大唐的利益,等到合適時候,你們就可以成為大唐的官員,你們和你們的子孫,成為大唐子民!”荊東靈鄭重許諾道。
與會的倭人倍感振奮!
成為大唐的子民,徹底改變人生和子孫們的人生之路。
“你們可以組織人員為大唐打工,我們將按照市價的百分之一百三十給你們付報酬;加多一成給那些民眾,百分之二十是你們的收獲。出動軍隊給我們打拚,我們同樣付給報酬。”荊東靈不為已甚地道。
“好,好!”土井崗知道了許多:唐人不動搖他的政權;唐人有一條光明出路給他們;唐人講究公平交易,不會強買強賣。他大為高興,盤算著如何從唐人那裡賺錢。
而荊東靈也是臉上帶笑,因為韋晞的倭國攻略是“遠攻近交”,攻打遠方倭人,讓他們陷於混亂,交好近鄰倭人,讓他們出力,一來打來犯的倭人,二來礦山中的礦工,肯定是倭人,高貴的唐人主要用來打仗和技術工。
……
看著倭人送上的地圖,雖然畫得不知所雲,但經過首席帶路黨吉備真宗的翻譯,荊東靈找到了邇摩的大森町。
“確實有個大森町啊!”荊東靈倒抽了一口涼氣道。
因為韋大將軍的描述中,就是那個大森町,為他們的目的地!
韋晞說得很直白,真要是在那裡找到了銀礦山,這可是神鬼莫測之機,因為無論是韋晞還是作出預言的玄清道長,誰都沒來過那裡!
說是玄清道長找到的,但許多人暗地裡認為是韋晞的本事,因為玄清道長是有修為的,不應理紅塵之事。
神人?大妖?韋晞。
好在是我們的大妖,荊東靈充滿信心地帶領二千人馬走起了旱路。
他並不白費工夫,一路走,一路造地圖,觀察地形,細心地注明險要位置,預備設立關卡。
浜田城到大森町的道路不好走,丘陵地帶,綠樹如海,荊東靈自開撥起,給予土井崗的第一條指令就是讓他集中人手準備當建築工,再有集中人手,準備春耕,以便為唐人提供足夠食物。
沒有發生什麽戰事,一路的倭人盡皆迎風而降,唐軍威武之師到達邇摩的大森町,沒有發生過任何戰鬥。
大森町是座不大的小鎮,被茂盛的山林包圍,景色極好。
唐軍二千人已經把小鎮擠得滿滿當當的,往外走,都無立足之處,盡是樹。
於是砍樹扎營,隨行的工部官員、礦山工頭急不可待地遍山遍地進行勘探。
而唐軍則十分忙碌,參謀人員得盡快形成沙盤,部隊控制周邊,指揮倭人修建海港,軍營擴建,工作緊張。
唐人讓倭人知道了什麽叫做效率,僅僅十天,新建的海港悄然成型,山間出現了一座堡壘!
倭人看著唐人倒出了一包包灰泥,拿水和石子混和攪拌,很快就形成了一條堅固的路或者牆,有如魔法仙術般,讓倭人看得入了迷!
所有的人都在拚命的乾活,而荊東靈則是緊張,畢竟大將軍將這麽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辦理,要是成功,那他就是大唐的大功臣,萬一有失,他則難見大將軍。
患得患失中,好消息讓他的心神稍定。
“我們帶來的狗叫得很厲害,就在這山打轉,應該有銀子!”工部官員如是說。
為了更快的找到銀山,投入生產,除了資深的礦山工頭之外,還專門帶上了兩條探礦狗,帶著它們漂洋過海,為了保證寶貝的作用,負責喂養它們的狗奴真是操碎了心。
它們幸運地活了下來,踏足陸地,為唐軍效勞。
狗兒的鼻子確實靈動,唐軍抵達的七天,找到了第一條礦脈!
它們就在這片山林裡騷動得厲害,唐軍拿出斧頭和鋸子砍伐樹木,用鋤頭和鏟子開挖,不久後,找到了第一批銀礦石!
銀光閃閃的一堆礦石擺在荊東靈的面前,他忍不住大笑起來!
消息很快傳遍全軍和海上艦隊,所有的人都陷入了狂喜之中:這一趟沒有白來!
他們大乾快上:修建海港、軍營、堡壘、修路、引水等等,又過了一個月,等到防禦體系建立起來後,立即開始了礦山建設之中。
上場先是動用了三千倭人礦工,接著是五千、一萬地使用他們建井和進行冶煉。
日夜不停,燈火通明,呈三班倒的開工。
這批倭人礦工處於唐軍的直接管理之下,給他們的待遇稍高於普通倭人,實行軍管。
他們一片片地砍樹以作為燃料,但同時按照韋晞的指令,這邊砍,那邊種,做到綠色環保。
一切按照韋大將軍的指示,務必做到最高效率:從大唐出兵,往大唐送銀,而糧食、燃料、人工依靠倭國的供給。
因此樹木必須種回去,以便循環利用。
再有對外攻勢,在土井崗的配合下,文攻武嚇,將周邊的石見國邑知郡、安濃郡統統納入唐軍揮製之下。
整編倭軍,修建工事,於是一條環石見銀山的防禦地帶初步建立起來。
……
一滿盤的銀錠端在了將軍們的面前,大家拿起來看,真是滿心歡喜。
上面刻石見銀礦字樣,每個銀磚有一百兩!
“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年生產量為二十萬兩的能力,還在節節提高中!”工部官員介紹道。(注:石見銀山穩定時期的的年平均產量為38噸白銀,亦即是760000兩銀子/年)
“太好了!等到把銀子運回洛陽,天皇與天后不知道會多高興哪!”荊東靈由衷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