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才華橫溢的財迷
面對劉安的提問,劉府管家劉喜樂笑著回答:“五哥兒一翻高論,想來不出幾日汴梁城炊餅的價格就要變了。”
“噢!”劉安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這時呂夷簡也迎了上來,長身一禮:“劉兄大才,夷簡遠不如。”
“呂兄,你把我說糊塗了。”
呂夷簡給劉安一講,劉安真是大吃一驚,趙祐這小子難道是一個數學天才?
後世記載,趙祐明年就死了,眼下牛痘已經種上,天花不可能再出現,而其母也不會傷心過度而英年早逝。
所以,歷史上也無人知道,趙祐到底有什麽才華。
而這時,趙祐又一句連劉安都雷到了。
只聽趙祐又下了一個結論:“番人喜買小炊餅,斷然不能讓他們佔我們宋商的便宜。”
潘秭靈、劉樂、劉逸!
一定是你們三個家夥乾的,看把小家夥教成什麽樣了。
不對,這鍋一定是劉樂。
劉安沒猜錯。
自己父親劉浪出海,而且帶走了大半的家丁、掌櫃,所以自己的母親暫時帶著三個小的住到了劉安的平安伯爵府。
劉安有府有多大,連同接連的一點汴河的河邊土地,佔地二十畝往上。
後世一個帶花園、景觀,蓋了十棟高層的小區也就是五十畝佔地。
二十畝,不小了。
若非潘府,尋常的人連蓋這個園子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劉安的親娘劉杜氏搬過來了,然後順便等明年開春把自家的屋子再翻修一下。
此時,唯一讓劉安有點緊張的是,自己兩個弟弟會不會把趙祐帶壞了。
劉安又往屋裡看了一眼,搖了搖頭後往自己書房走去。
呂夷簡跟了上來,關於新年大典的事情他有些想法要和劉安講。
這時,有一個小廝快步來到劉安身旁,遞上了張紙條後小跑著離開。
劉安看過紙條後,直接在燈籠裡就把紙條給燒了。然後就站在小道上思考了幾分鍾,輕輕的拍了拍手。
一個原本距離劉安約五步的長隨快步上前。
劉安吩咐道:“傳話給荷園,十天之內我要看到鍘美案上戲台。”
“是!”那長隨低頭一禮快步離開。
呂夷簡這時快走兩步與劉安並肩,從袖子裡抽出一卷紙:“學士,這是新年典禮的流程,請學士過目。”
劉安收下,也塞到袖子裡,低聲問道:“迎接的事情不知道禮部是怎麽安排的?”
“還好。只是我家尚書想請學士親至,隻說有些細節要和學士親自談。”
禮部尚書張齊賢,他找自己幹什麽。
可無論如何,劉安也要去見一見。
劉安回答:“呂兄,你說明天下午我從宮裡出來,在禮部拜會李公,還是在宮外尋一地?”
“宮外。”
呂夷簡回答的極快,顯然張齊賢那邊有過交待。
“好。”劉安沒拒絕。
兩人一前一後進了劉安的書房,坐下之後劉安說道:“近幾日,可否幫我推薦兩個人進秘書省。一人叫李浩,今科的進士校正郎。另一個是錢易,是上一科的榜眼,進秘書少監。理由是,新翻印的老子、莊子兩冊書既然完成。官家親筆校驗,禦筆的三字經也完成了校版,要有人作事。”
校正郎是從七品。校書郎是正九品。這是兩個官職。
“那,我來上書。”呂夷簡沒推辭。
這事是小事。
李浩是劉安的人,公認的。可以說每三天必來劉府一次。眼下只是一個通判,而且還沒有正式的工作安排給他,屬於那裡有事就往那裡派的官員。
只是錢易!
呂夷簡倒不太明白,為什麽劉安會選錢易。
錢易不是上一科的榜眼,是上上一科的。
若說錢易與劉安有什麽相同的。
那就是鐵易也是十七歲中的進士。
不同的是,這位十七歲的進士因為太年輕殿試的時候直接就給除名了。
然後以才華橫溢的名滿天下,再考。
也就是三年前那一科,考中了榜眼,現年已經是二十五歲。
三年,以其才華,從正八品連升兩階。
而後,在幾天前,鐵易上書陳述利害,請求廢除肉刑,皇帝盛讚,再升一階,現為正六品無職,在等位置。
正六品,成為秘書少監顯然不可能。
但,副職,秘書丞或是再低半級的秘書郎還是可以的。
細節呂夷簡沒問,既然答案替劉安上書,那也不需要問原因。
次日。
宮內早朝。
皇帝到了之後,眾官員施禮。
昨天吵的事情還沒有結果,早朝一開始,向敏中就回頭看了一眼,然後有一個官員立即出列。
“官家,臣有事上表。臣以為,石炭必單獨立司,等同於鹽鐵、糧司同級。”
這就是昨天吵的死去活來,然後歪樓的主題之一。
向敏中想的一點也沒錯。石炭來單獨管理,單獨計稅,石炭是戰略物資與其他的礦石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但朝堂之上許多官都不同意。
有人認為,小題大作。
也有人認為,這樣作是等同於把這麽大一塊稅收獨立出來,好大一塊蛋糕,讓人看著眼紅。
還有人認為,這一塊稅收與州縣沒關系嗎?州縣出力了,這石炭的事情在考核上沒州縣的事,這不公平。這是王旦這一派的想法,沒反對,只要求細節上完善。
皇帝眼睛微閉,無論誰在站出來發表意見都可以。
那怕只是八品朝官,你想說幾句,朕也聽著。
石炭你們無論是獨立,還是保持原樣,給州縣有沒有分利等等……,皇帝不在乎,反正這口大鍋是老趙家的,怎麽樣切,這塊肉都在鍋裡。
不過,很快皇帝聽有了新樂趣。
置身世外,聽他們吵,比聽戲還有意思。
你們繼續,放開了吵。
皇帝眼睛微閉,也聽到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比如,石炭的價格這幾日漲了約一成,陶爐卻因為製作陶爐的工匠太多,汴梁城中的陶爐已經是最初的七成價格,有可能新年前就會掉到六成。
皇帝心想著,這天寒地凍的,石炭運輸也辛苦,才漲一成不算多。
陶爐什麽的,製作的人多了,汴梁城需要買的都已經買過了,價格便宜也是正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