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美僮傳奇》第112章 經營江西
  第112章 經營江西
  九月初,安國軍在江西佔的幾個地盤的兩冊已經厘清了,並按照規製給農戶

  頒發了田契,不過江西的事情卻比湖南難辦的多。

  與湖南相比,江西的文風更盛,讀書人更多,田地除了被饒州的淮王、建昌府的益王大量侵佔外,士紳也佔了不少,就連投靠安國軍的揭重熙、傅鼎銓、楊廷麟、劉季礦等人家裡也有不少田地,少則幾千畝,像劉季礦那樣的,爺爺是探花、老爹是狀元,自己是又是江西鄉試的亞元,家裡的田地比上述幾人都多,高達兩萬多畝。

  楊廷麟還好,他投靠安國軍後,滿腦子想著以前在保定府盧象升的天雄軍慘敗於滿奴之手的景象,以及期望安國軍能戰勝滿奴,為他心中敬仰的盧大人報仇雪恨,對於家中的田地並不看重,便帶頭退還了多余的田地。

  不過其他人就不一定這麽想了,一時之間,江西暗流湧動,私下串聯者有之,煽風點火者有之,威逼恐嚇者亦有之,兩冊、田契雖然落定了,不過秋收過後,不少農戶再繳完田賦之後,仍將部分糧食送到了以前東家的倉裡。

  此事李安國也有些頭疼,強製性勸阻彼等不要如此行事肯定行不通,不過如今農戶今年能有一個好收成,家裡還有不少余糧,這可都是安國軍的功勞,怎麽也不能落到那些士紳身上去。

  將這些士紳都殺了也不妥,屆時估計包括楊廷麟在內的人都會發對,追隨安國軍的讀書人也不會心安。

  李安國最後決定將郭維經、揭重熙、傅鼎銓、楊廷麟、劉季礦等人召集到九江府,準備與彼等推心置腹地談一談。

  這些人都是江西的望族,如果他們帶頭勸阻這些士紳不要私下搞動作,應該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諸位,你等認為有宋一代何人之學最深入人心?”

  眾人一聽,這大都督巴巴地將我等叫來,就是來討論學問的?
  不過既然大都督開口了,眾人也不得不說上一兩句,這些人個個都是進士出身,劉季礦是碰上了亂世,如果是在太平時代,他一個進士也是跑不了的,個個都是滿腹經綸。

  於是,有說朱熹的,有說王安石的,有說二程的,也有說周敦頤的,一時眾說紛紜。

  等他們說完了,都將目光投向李安國。

  彼等也有考量李安國的意思,巡視團回來後李安國的那一番話只能證明他略通史籍,對於儒門正學絲毫沒有涉及,如今他自投羅網,正是考量的時候。

  “呵呵,諸位在這方面都可以做本督的老師,不過本督年幼時也曾師承名師,長大後慣於戰場廝殺,這儒門經學倒是落下,隻記得陝甘一帶,尤重張橫渠”

  眾人一聽都豎起了耳朵,宋代大儒張載張橫渠彼等自然通曉,他是陝西人,陝甘一帶的士子推崇於他也不意外。

  “別的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橫渠先生有一句話至今言猶在耳,諸位都是儒門高才,自然知曉是那句話”

  楊廷麟說道:“莫非是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正是”,李安國撫掌笑道,“那伯祥先生何以解釋這‘為生民立命’?”

  楊廷麟道:“下官愚陋,試解之”

  “生民,芸芸眾生耳,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各安其命,各司其職,由此,倫理綱常,顛撲不破,不過橫渠先生似乎別出心裁,認為四者之間可相互轉換,只要知道‘何以存,如何存,如何永續’便是了”

  李安國點點頭,他看了看其他人,知道在這些人眼裡,士農工商是牢不可破的階層,輕易打亂不得,你一個農夫,老老實實種地就行了,至於國家大事是不用你操心的,自有士紳來關心,你也不需要懂的很多道理,知道如侍弄莊稼就行了。

  這也是張載的言論在大明不受重視的重要原因。

  至於士子,有氣節,忠孝兩全,遇上改朝換代的事,盡忠於前朝則是他分內的事,這也是史籍所彪炳的,至於農戶,倒沒有做此要求。

  他想了想,看向郭維經,“請問雲機先生祖上所為何業?”

  郭維經道:“世代務農,先妣含辛茹苦將我撫養長大,供我讀書,方有今日之功名”

  李安國笑道:“那也是雲機先生天資聰穎,否則尋常農家想出一個有功名的士子,何其難哉”

  接著便正色道:“大明之生民,多半為農戶,像雲機先生這樣的,萬中無一,雲機先生除了天資聰穎,多半也有機緣巧合,而其余普通農家想要出人頭地卻不可得,何也?”

  “橫渠先生要為生民立命,讓彼等知曉自己是為何活,如何活,怎樣活得好,話講得不錯,可惜他還是忘了一大關鍵”

  見眾人都瞧向自己,李安國也有些不好意思,這儒家經典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一個不甚便貽笑大方了。

  “立命還得安身,管子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沒有安身之所,沒有樂從之業,何以立命?”

  “當然了,對於品行高潔之大儒、聖人,倉廩不實亦能知禮節,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芸芸眾生就不行了,對於彼等來說,安身乃立命之基,沒有安身便無以立命”

  “何以安身,唯田畝耳,大明衰亡至此,最關鍵之原因便毀在這田畝上,如今官紳坐擁萬頃卻不納一粟,生民無立錐之地卻賦役纏身,於是,國家內憂外患,太倉卻空空如也,兵械甲仗朽不堪用,何以平亂?何以禦敵?”

  “所以,我安國軍治下,做官可以,也有薪餉,不過想要像大明那樣士紳不納糧,坐收高官厚祿是不行的,所有田畝必須納糧!我如此行事就是為了打破這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因果循環,真正做到橫渠先生想要的‘為萬世開太平’!”

  見眾人皆在沉思,便趁熱打鐵道:“你等士紳都號稱耕讀傳家,可惜到最後耕的少,甚至沒有,讀的倒不少,何不回到本源上來?不事稼穡便不知生民之艱辛,不知生民之艱辛便無法做好官”

  “何況你等之家,直屬人丁繁多,與尋常小民相比,已經大佔便宜了”

  聽到這裡,揭重熙向李安國長揖到地,“大都督,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到吉安以後……”

  李安國攔住他,“我以前是操切了,以為將你等調到家鄉以外的地方便可杜絕千絲萬縷的鄉誼之情,以方便你等大展手腳,如今便改了此條,揭同知調回撫州,劉同知調回吉安,楊同知調到南昌”

  “希望你等回去之後好好與各處士紳分說明白,不要在私底下搞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東西,告訴彼等,這些情形我安國軍按察司都全部掌握,如果彼等依然不知悔改,我行我素,威嚇小民,我手中的利刃也不是吃素的!”

  送走幾人後,李安國又將奚鼎鉉、周文江叫了過來。

  “柱國,如今我安國軍的地盤又擴大了,軍伍也增加了,可軍械的出產還是以前的水準,南昌、九江都有大量的工匠,南昌還有一個完整的火藥局,吉安、萍鄉、瑞昌都是煤鐵產地,廣信府還要官辦的銅場、鉛場,你這個月的第一要務,就是趕緊將南昌、九江、吉安、瑞昌、廣信的礦山、作坊恢復起來,從湖南調派一些能工巧匠過來督造”

  “另外,你是戶部尚書,又管著匯通商行的事情,趕緊在江西各府將商行開辦起來,對了,你下面那個盧高頗有靈性,你在一旁指點,讓他將商行的事情抓起來”

  又問道:“江西的秋糧收了多少?”

  奚鼎鉉笑道:“大都督,沒想到這江西一地,田畝竟不亞於湖南,秋賦與湖南差不多,略少一些,也有三百萬石”

  “那往常上繳給朝廷的有多少?”

  “只有五十萬石”

  李安國一聽便知曉原因所在,看來自己這官紳一體納糧的措施還真是有用啊。

  奚鼎鉉又道:“大都督,按照匯通商行的規製,新拿下江西一地後,咱們這抵押物已經不夠了”

  李安國笑道:“無妨,沒有黃金白銀,咱多的是大米,就用大米做抵押物也是一樣的,三百萬石便是三百萬兩,放在大倉裡,時間長了也不是事”

  奚鼎鉉、周文江二人一聽眼睛都是一亮,“大人高見,如今這白花花的大米可是比真金白銀還值錢啊”

  李安國擺擺手又對周文江說道:“江西大半在我安國軍手裡,如今秋收已過,秋糧已入庫,該舉行一次開科取士了,還是兩道試題,策論改為‘知縣、知府,何以知之?’,算術題還是由我來出,你過幾日來我這裡拿題”

  周文江訕笑道:“大都督,這禮部的差事不是在國柱身上嘛”

  李安國一拍腦袋,“看我這記性,這樣吧,國柱最近事情太多,你就多擔當一些,開科取士嘛,本來就是禮部、吏部輪著來,否則不久變成一言堂了?”

  周文江巴不得攬上這個差事,趕緊長揖到地,“屬下敢不從命!”

  最後李安國問周文江,“這揚州楊家受到牽連沒有?”

  周文江笑道:“這楊家還真是手眼通天,出了這麽大的事情,彼等竟然毫發無損,不過彼等如今也不敢與我們來往了,今後這食鹽……”

  李安國擺擺手,“不妨,如今廣東的食鹽也過來了,再說了,不出一年,最多兩年,江南初定後我等有大把的食鹽可用”

  周文江、奚鼎鉉一聽皆是大吃一驚,“大都督,你準備拿下整個江南之地?”

  李安國抿了一口茶水,將茶杯擱在茶幾上,“廢話,不然我心急火燎地拿下江西作甚?!”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