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明日不落》第463章 放貸和行醫
  第463章 放貸和行醫

  伊斯法罕條約是大明首個跟非歐洲國家、非大明傳統朝貢國簽訂的平等條約,也成為了後世歷史愛好者們證明大明在17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並不是一個霸道強權的征服者國家,同樣持著平等互利互惠和尊重他國主權的態度。盡管類似的爭論更多是一種讓大明符合某種不必要的道德觀念的形象想象,而那個時候大明已經完全不一樣的一種存在了。

  對於薩非波斯來說,與大明的外交關系的確立,同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阿拔斯二世敏銳地發覺到了由於波斯傳統的商路的衰落和斷絕,加上內部的各種問題,使得薩非波斯的財稅枯竭,而進一步加重國內課稅可能導致更嚴峻的社會問題,增強與大明的貿易聯系,無疑是有必要的。

  與此同時,阿拔斯二世也清楚地明白大明的強大和先進之處,雖然他並沒有什麽系統地接受革新理念之類的東西,但是也希望波斯能夠模仿學習大明。

  當然,大明的商人開始利用這個機會在波斯開辟著自己的生意。

  於成龍在伊斯法罕的國賓館之中,擦著腦門上的汗,看著身旁的大明銀行家甘兆龍與波斯宰相卡讚·魯哈迪親切地握手,仍是感覺到不適應。

  梁海晟也面帶微笑,對於成龍說道:“於主任,難道您不覺得這是我們的一次勝利嗎?”

  於成龍道:“本官大致能理解,為什麽甘兄和梁兄如此開心,不過畢竟是放貸之事,興許本官還是太舊派,略微難以接受。”

  是的,這位於大人還是有些錯亂,不明白為什麽好好的朝廷要公然向他國放貸。

  事情的起因是,波斯希望獲得大明的新式商船以擴展自己在印度洋上的貿易,於是波斯希望向大明采購商船,順帶獲取造船技術。對此梁海晟也是支持的,畢竟大明製造飛剪船的相關技術,已經不是不能向外出售。而且本身波斯缺少木材,像樣的木材還是要靠大明的商船從緬甸和印度獲取,這又是一個生意。

  波斯缺少足夠的資金,於是隨行的大明皇家銀行的一位經理人甘兆龍直接提出,向波斯提供信貸,用以購買大明製造的商船,以及獲得大明造船廠的幫助,在阿巴斯港建造一個造船和修船廠。總合同價格金額非常高,已經超過三十萬兩,大明賺頭很大。而對大明銀行家而言,拿出一筆三十萬兩的錢,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國內一個大型國企進行一步開發的資金。

  這筆信貸的抵押也是很可靠的,甘兆龍劃出了一塊阿塞拜疆靠近裡海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就是巴庫油區,作為抵押,或者波斯可以在阿巴斯港等地設立與大明的聯合海關,以限期關稅權作為抵押。而且這種限期關稅權只針對來此的大明商人,意思就是如果波斯無錢還債,那麽這個聯合海關收取的大明商船的進口關稅,將償還這次信貸的本金和利息。當然,為了展示波斯的誠意,他們還是要付一筆定金。

  對波斯而言,沒有實際拿出多少資金,獲得了重要的商船和造船廠的技術。而與大明來說,有關稅權作為還款保障,再加上一塊可收取的土地作為第二重保障,風險已經被壓到非常低的程度了。這也是一個好生意。

  實際大明也不希望波斯違約,因為強製執行起來也挺麻煩。大明仍舊是想安安靜靜地做生意,賺點小錢錢。

  甘兆龍看出了自己的形式上級於成龍的擔心,他笑著解釋道:“於主任,我們的銀行有著非常健全的風險管控機制,我們可以貸款給有一個強有力政權的波斯,但是不會貸款給什麽天方半島(阿拉伯半島)上的某個部落酋長。金融是我們的有利工具,要妥善運用。這是皇帝陛下說的話。”

  於成龍點點頭,不再多言。

  幾人結束了同波斯宰相的簽約,波斯宰相滿意而去。隨即他們在國賓館中又見了一個人,環球艦隊中的一位醫生,趙青索。

  三萬多人的艦隊自然要有非常多的醫生,趙青索是其中一人。這位趙青索是湖南人,也是讀書行醫世家,後來接觸到了白明修帶來的現代醫學,很快便成為了結合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一位良醫。醫科在大明也是非常熱門的行業,不僅在輿論上極高地推崇醫生、教師、工程師等職業的地位,而且受雇於大型國營醫院的醫生收入也不錯。

  梁海晟等人之所以要見趙青索,是因為趙青索提出要留在波斯,開設一家診所,為波斯人民治病。

  於成龍上來便道:“趙醫生醫術高明,正是我大明能用得上的人才,為何選擇要留在波斯呢?”

  趙青索道:“我大明醫衛事業進步迅速,每年都會培養出大量優秀的醫生,而且我們也處在醫衛技術進步的前沿,即便沒有了我,也有大量的新醫生出現。而在大明之外,許多地方的人們都處於病痛之中,這些病痛本該是很容易治療的,但是他們卻享不到身為大明子民的福。醫者仁心,我想如果能夠傳播一下大明的醫術,傳播一下我明人的仁心,也算是這輩子積攢了功德,也讓這世界上異邦人能夠更加了解我大明。”

  梁海晟似乎懂了,問道:“趙醫生你是明醫會的人是麽?”

  趙青索頗為自豪,答道:“正是。”

  於成龍倒不明白了,問道:“明醫會是何物?”

  “明醫會是我大明一部分醫者仁心的醫生組成的一個組織,這是一個極為理想主義的組織,其認為醫生的天職即治病救人,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應該不畏艱苦,去救治每一個病人,他們的格言是:‘救盡天下病痛人’。很多明醫會的醫生現在都駐在偏遠的山區,聽說許多人也來到了南洋一些缺醫少藥的地方,幫助土人。趙醫生,恐怕是首位要在大明之外行醫的明醫會成員了。”

  趙青索微笑道:“這倒不準確了,我們的一位同仁已經去了北美,生活在萬歲城,救助那裡的同胞和土人,這一次環球艦隊裡,一共有十二位同仁,我準備在波斯留下了,有一些人則準備去留在非洲,留在歐洲。”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