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明日不落》第300章 袁懋功
  第300章 袁懋功

  明清兩代的白蓮教勢力其實十分衰微,明代除了初年有幾次比較有規模的白蓮教起義之外,其他時間都被官府控制得比較厲害。而在清初也是一樣,一直到了嘉慶年間,是清朝的武備廢弛,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已經基本上不行了之後,川楚教亂才鬧得比較大。

  究竟在這一時期,隻經過白蓮教這種秘密結社的影響,沒有奮鬥的綱領,沒有共同的利益,也沒有有力的組織,別說對付大明復國軍這樣的軍隊,就算是遇上清軍,也沒有任何辦法。

  蔣國柱手中也根本就沒有什麽兵力,可是對付八卦教卻是手到擒來。八卦教的勢力本身也不大,教徒才僅有十萬,紛紛擾擾搞出來的所謂護教大軍也不過幾百個人,兵刃都沒有配全。

  完全是劉佐臣自己野心太大,甚至大得失去理智了,認為自己能在亂世之中立足,加上對於真正的戰爭並沒有什麽認知。覺得以前看上去厲害的清軍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是能做到的。

  可沒有想到,蔣國柱率領的漢軍旗和綠營,連火器都不算多,只是列陣衝了衝,就把劉佐臣的八卦教“護教大軍”打得哭爹喊娘。

  蔣國柱格外老實地配合李定國,李定國率領的大軍接收山東各地也是十分順利。現如今的大明復國軍有著之前都不具備的好條件,兵力雄厚不僅僅能夠在戰場上派上用場,而且接受思想教育,意志堅定、忠誠可靠的大明復國軍在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在幫助白明修進行政治工作和基層的管理。

  與李定國一道入魯的是理政院任命的省督袁懋功。袁懋功本來也是清朝官員,當初是吳三桂時期的雲南巡撫,李定國率軍攻入雲南,用弓弦勒死吳三桂之時,因為惜才就饒了袁懋功一命。

  袁懋功一開始是拒絕為南明效力的,後來白明修佔領廣東,袁懋功也被發送到了廣東,實際領了個閑職,做一些編審書刊的工作。這工作讓袁懋功也算是對南明的諸多新政和新思維大開眼界,最後白明修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袁懋功“大受感動”,欲報答知遇之恩,接受征召,進入了大明國子監。

  沒錯的,哪怕是太子寫信都不會免了他的考試,袁懋功還是在國子監扎扎實實學習了三個月,完成了結業考試,並得了一個甲等的評鑒之後,才正式成為了一個大明公務員。

  袁懋功之後任職雷州知府,上任一年時間,不僅任內民生安定,而且水利營建有成,更讓理政院看重的是,他積極地聯絡大明的技術人員,在境內開辦了多家廠礦,並且開辦了數家工廠,甚至還積極地開拓港口,向省裡和中央爭取經費,擴建港口,參與海貿。

  於是袁懋功在雷州知府的任內,也獲得了一個甲等的評鑒。在理政院進行初步考核之後,征調他來上海,先在理政院經發會掛了個職,袁懋功了解了一番理政院的運作之後,理政院又給他升職,使他成為了山東省督,真正的封疆大吏了。

  從當初雲南巡撫到今日山東省督,袁懋功居然用了兩年的時間,又爬回來了,可見他的本事也確實厲害。

  袁懋功身上還是傳統的老派文人的氣質,事實上他現在都不太習慣直接寫白話文的公文。他一身正裝,頭髮也是短的,還帶著一副眼鏡,乍一看就跟民國時期的官員沒什麽兩樣。

  他對李定國說道:“晉王,按照太子殿下和理政院的指示,山東初步還是要靠軍管,每個府駐扎一個團的兵力,並實際參與到在地的治安和行政管理,尤其是基層的建設,少不了咱們的同志們下鄉。”

  袁懋功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於這一套流程非常的不適應。但是漸漸地袁懋功這個聰明人就能夠感受到為什麽白明修想要摧毀原本的鄉間格局,以現在的農合作為統治單位。

  盡管大多數的地區都還處於免賦狀態,但是從國糧公司的數據顯示,農合化之後幾乎每一個地區的糧食產量和收入都有了一個巨大的提升!由於農合直接對口的是國糧公司,大明一大農業核心政策,就是統購包銷,一切除國有農產公司之外的糧食買賣,都是違法的。所以農合的產品是直接交給國糧公司以統一收購價收購的,這種收購還帶有一定的強製性,自然經濟下的小農天然帶有儲糧抗災的需求,而在舊封建經濟體系下,他們無法囤積余糧,因為都會被地主和官府拿走。現在他們產生了大量余糧,第一件事也是囤起來,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或者為以後增添的人口準備。

  但這顯然是不符合大明現階段的國家利益的,其實同樣的事情在白明修穿越前的位面,解放早期也有同樣的經歷。白明修熟讀史書,一清二楚,所以上來就祭出了統購統銷這個大殺器——在確認農民可以留足自己溫飽的口糧和種子糧之後,強製性由農合收購農民的余糧,轉化為商品糧。有了商品糧,才可能有工業人口的擴張和城市化的擴張。

  農民們是不太情願,但是好歹自己也拿到了銀子,在政策看好的情況下,他們有能大的動力利用農合的生產資料,比如集體土地、配發糧種和技術,去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因為歸根到底,他們還是能夠有一定的糧食剩余的。

  靠著農合化和統購統銷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袁懋功看到了一個讓農民吃飽、也沒有壓榨民力,但是卻積攢出了巨大國力的模式。以往的一個府,甚至還不是什麽產糧大府,卻生產出了之前五個府的糧食。

  他是有興趣和有意願做事的人,自然知道在大明這條船上,能夠取得更輝煌的成就。不少人跟袁懋功一樣都是比較現實主義的人,對於明和清他們之間的選擇也不單純是華夷之辨的問題,而是現實利益的問題。

  現在的大明如日中天,袁懋功隻想做好事情,也謀個好的歷史定位。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