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明日不落》第22章 遲疑的吳三桂
  第22章 遲疑的吳三桂
  永歷十五年十一月,滿清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與定西將軍愛星阿,率領右路軍五萬,取道南甸、隴川、猛卯,與馬寧、王輔臣帶領的2萬左路軍出姚關,最終在木邦會師。

  此時已經有越來越多有關南明“殘軍”的消息傳來,清軍一路上走來,並未尋獲任何明軍,進佔木邦也沒有什麽阻礙。

  吳三桂濃眉深鎖,明軍的動向讓他有些吃不準。這一次清軍大舉進犯,意欲捉拿永歷皇帝,徹底消滅南明的反抗勢力,其實吳三桂本人的決心是要比滿清更大的。在吳三桂平定雲南之後,滿清曾認為逃入緬甸的永歷已經不足為慮,即便要處理掉他,也可以留待之後。況且滿清連年用兵,財政十分困難,甚至橫征暴斂。但是吳三桂卻堅決地認為,應當追殺永歷,徹底掃平南明余孽。

  吳三桂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向清廷上疏,力主用兵。這封上疏最終還在三藩之亂的時候被清廷拿出來diss吳三桂,使得吳三桂全無立場扶植明朝宗室,更為天下人唾棄。

  吳三桂原本認為,從雲南出兵攻打南明殘軍,是易若反掌之事。李定國在磨盤山雖然重創了清軍,但是已經難成氣候。吳三桂這次領七萬兵馬,相信能一舉消滅南明余孽。

  可是從不斷反饋過來的消息,原本他指望能夠將永歷直接交出來的緬甸政權,居然被南明給滅掉了。而且據說南明太子朱慈煊,年僅十四歲,卻帶領明軍作戰,頗得人心。朱慈煊不僅救出了永歷,甚至還會師了李定國、白文選,明軍現在有一萬人馬,據守阿瓦城,清軍若是攻城,可能難度就直線上升了。

  吳三桂找來了愛星阿商議,愛星阿是旗人,這番西征帶的是八旗的精銳,雖說名義上歸吳三桂節製,但實際上八旗兵吳三桂是使喚不動的。

  其實到了這個年代,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已經逐漸墮落了。之前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講得其實是宋代的女真,而滿清這些所謂建州女真,只不過是附會上的假女真。滿清入關得天下,其戰鬥力其實並沒有外界傳言那麽高。是孔有德、洪承疇等漢人帶來了火器和軍略,再加上明軍和農民起義軍實在爛泥扶不上牆。

  到戰爭的後期,滿清八旗已經不是戰爭的主力了,打仗基本上靠得都是吳三桂、耿精忠這些漢奸和他們的漢軍。甚至到了三藩之亂時,八旗基本上就墮落得差不多了。真正打仗的是綠營,八旗起不到什麽主力作用,就是跟在綠營後面尾隨一下。

  滿清八旗的戰鬥力保持,歷來都是靠抓柳條邊以北的生女真,在白山黑水條件艱苦的生女真部族,是真的凶悍野性,戰鬥力很強的。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都認為,俄國端了滿清的老巢,滿清再難補充生女真,導致真正的八旗戰鬥力徹底得消失。等到了19世紀前後,連綠營的戰鬥力也荒廢掉了,對付什麽白蓮教起義、鴉片戰爭的,基本上都是用的團練鄉勇,太平天國時期更是湘軍、淮軍這些了。

  只是這個時候,愛星阿還沒有覺悟,他對於吳三桂,僅保持著面子上的尊重,但內心中,還是覺得吳三桂就是他們八旗的包衣奴才。

  吳三桂對愛星阿說道:“逆渠在緬,已攻破緬京,緬甸土司都已俯首。今日桂王(指永歷)有堅城之固,有一萬兵馬,若是能餌以功利,誘得周邊土司相助,則我大清此番進兵將困難重重。”

  愛星阿卻冷聲道:“平西王,前次遇先帝大行,你猶豫不敢出兵,這一次偽明不過是擊敗了些許蠻夷,佔了一座城池,你就膽怯至此,當真丟了我滿洲勇士的臉。如今滇中兵馬雲集,敢戰之士不知凡幾,更有我八旗精銳,逆軍就算有萬人,又能如何?且大舉攻上,將那緬京付之一炬,將朱由榔抓了出來,一了百了。”

  吳三桂微微皺眉,他道:“事情若真有那麽簡單便好了。傳言稱,明軍得了外援,聲勢頗大,且如緬甸土司也隨明軍反我大清,那入緬之途,怕是處處障礙。我軍應多些謹慎,打探明軍虛實,同時籠絡土司們,與大清一同討逆。”

  愛星阿卻不滿了,他道:“上三患二難疏,力主發兵擒永歷的是你,現在猶猶豫豫,不敢進兵的人也是你,平西王,你若這般首鼠兩端,可是有什麽異心?不要以為我愛星阿不敢一本參你到金鑾殿上。”

  愛星阿是一個橫的,即便他知道吳三桂手中兵權極盛,仍然要在他面前高一頭。

  吳三桂也不是什麽脾氣太好的人,跟愛星阿談不攏,他一揮手就讓人送客了。不過他知道,現在小皇帝剛繼位,清廷中幾位托孤的內大臣都是不好說話的人,特別是鼇拜這種人,特別排斥漢人漢官。吳三桂不想要在這個時候跟滿人鬧出什麽太大的矛盾,於是吳三桂左思右想,還是決定試探性地出兵。

  即便他心中卻是存在不安,但是他也不覺得已經窮途末路的南明,真的能夠擊敗他的七萬大軍。

  於是,清軍稍作停頓,便又向阿瓦進軍了。而在這條路上,白明修早已經做好了準備,他的兩個山地步兵團早設下了埋伏,等候著清軍的到來。白明修在進行了長期的思考和與眾軍官進行推演之後,還是大膽地準備了野戰。

  盡管明軍的軍力處於絕對的弱勢,但白明修卻信任自己手上的武器以及更加有效的戰術。白明修的想法很明確而簡單,揚長避短、各個擊破。他不會等待清軍全部集結到一處再進行決戰,而是要催動著明軍機動起來,不斷地去攻擊清軍,造成清軍的方寸大亂。

  他的這個決斷,並沒有受到想象中的質疑,甚至連李定國都有意在野戰中擊敗清軍。連日來研讀《西陸兵法》的李定國,也頗有心得。加上之前重機槍屠殺緬軍的場面給他的印象太深,他相信只要重機槍架起來,對著清軍射起來,清軍一受挫,他就派遊騎兵在側翼去追擊,線列步兵從正面迫上去,保證能取得勝利。

  於是,這場戰役變成了清軍自以為必勝而明軍也自以為必勝的一場戰役。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