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恩師來信
楊廷樞如約寫信,每次都說到了朝廷之中發生的事情,如今楊廷樞已經跟隨翰林學士沈忠仁開始製誥文書了,知道很多朝廷裡面和各地發生的事情,從楊廷樞的來信之中,鄭勳睿知道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八月,廣東的鍾相國聚眾造反,雖然很快被剿滅,可這件事情表明,南方也開始陷入混亂之中。
第二件事情更加的重要,那就是皇上重新開始重用太監了。
皇上登基的時候,鑒於魏忠賢的禍患,撤銷了所有重要崗位的太監,全部換成了文官或者是武官,可是幾年的時間過去,文官集團之間的黨爭和門戶之爭,已經讓皇上筋疲力盡、防不勝防,特別是袁崇煥造成的打擊,讓皇上對文官集團產生了巨大的懷疑,感覺到身邊無人可以信任、可以重用了,如此的情況之下,皇上開始重新啟用太監。
太監是皇上的奴才,一切都依靠皇上才能夠存在,所以從忠心方面來說,還真的是值得信賴的,可惜太監之中,真正的能人太少,而且絕大部分的太監心理都是扭曲的,文采出眾的更是寥寥無幾,如此情況之下,太監就是依靠著揣摩皇上的心思、一切事情都按照皇上的意圖來辦理,獲取到皇上的信任,一旦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太監就開始依靠權勢胡作非為,太監這樣做,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完全可以說是禍國殃民。
九月初九,太監王應朝、鄧希詔監視遼東的兵糧和邊防的撫賞,等於成為了遼東的監軍,九月二十四,太監張彝憲總理戶部和工部的錢糧收支,太監唐文征提督京營戎政,太監王坤成為宣府的監軍,太監劉文忠成為大同的監軍,太監劉允忠成為山西的監軍。
不能夠說太監全部都是十惡不赦的,但好的正直的太監鳳毛麟角。
皇上重用太監,造成的直接惡果就是監軍克扣軍餉,每每遇到戰鬥就率先逃命,而且將責任推給指揮作戰的將領,同時對作戰的指揮事宜橫加干涉,導致本來就羸弱不堪的大明軍隊,陷入到無底的深淵之中。
看到這樣的消息,鄭勳睿的心情很是沉重,大明這艘戰船,早就是千瘡百孔,如今出現的漏洞更多,正在加速開始朝著深海之中墜落。
十一月中旬,徐光啟居然來信了,這讓鄭勳睿異常的吃驚。
雖說他和徐光啟是師生的關系,可是徐光啟為人正派,在朝廷之中是很出名的,徐光啟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大明天下考慮的,很好顧及到個人的利益,也很少出現拉幫結派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徐光啟得到了朝中文武大臣的尊重,也得到了皇上少有的信任。
鄭勳睿和徐光啟之間的接觸不是很多,機緣巧合之下才成為了師生的關系,來到陝西之後,鄭勳睿很少給徐光啟寫信,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他也是不會寫信的,上次給徐光啟寫信,說明了建立軍隊的重要性,皇上的聖旨很快就下來了,同意組建延安衛所。
打開信函,鄭勳睿仔細看起來。
看著看著,他的眉毛扭成了一團。
徐光啟的來信說到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大凌河之戰,後金韃子八月進攻正在修建之中的大凌河城,中極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因為應對不力,導致大凌河城被後金韃子攻破,總兵祖大壽投降,總兵何可綱殉國,明軍損失慘重,朝廷一時間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了承擔大凌河城兵敗的責任,孫承宗提出了致仕的奏折,被皇上批準。
第二件事情,說到了皇上近期重新開始啟用太監的事情,徐光啟在信函之中表現出來很明確的態度,那就是他是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的,反而對朝廷之中的門戶之爭甚為擔憂,東林書院、複社和應社等等,暗地裡支持內閣首輔周延儒,浙江的大部分官吏暗地裡支持溫體仁,兩排相互之間鬥得你死我活,根本不管朝廷的實際情況,已經讓皇上疲憊不堪,往往一件看似很是合適的事情,在內閣商議的時候,甚至在早朝的時候,都會爭得臉紅脖子粗,你讚成的我就反對,你反對的我就讚成。
徐光啟在信函的最後,高度讚譽了鄭勳睿,認為鄭勳睿在延安府做的非常不錯,上任之際,果斷的剪除了流寇不沾泥和神一魁,讓皇上很是欣慰,希望鄭勳睿繼續堅持,維持延安府的穩定。
看完了徐光啟的信函,鄭勳睿在廂房來回的踱步,他想到了很多。
後金韃子變得越來越強大了,**哈赤病逝之後,接替大漢職位的皇太極,展現出來更加深遠的雄才大略,一方面整頓後金內部的秩序,善待漢人,啟用漢人,另外一方面加強了軍事方面的建設,在已經建立完善的滿八旗的基礎之上,建立了蒙古左右二營,這是蒙八旗的前身,皇太極一方面不斷的入關劫掠,搶奪糧食、人口等等,一方面對蒙古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廣寧塞外的綽哈部落、諸穆圖部落、固相部落以及科爾沁部落等,悉數都投靠了後金,特別是在草原影響很大的科爾沁部落,投靠了後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草上上影響最大的十個部落,佔地也是最大的,分別是科爾沁部落、察哈爾部落、鄂爾多斯部落、土默特部落、吐魯番部落、葉爾羌部落、蒙兀兒部落、衛特拉部落、外喀爾喀部落以及韃靼部落。
可不要小看草原上的部落,雖說他們的文化水平不怎麽樣,可他們習慣在馬背上作戰,幾乎生下來就是在馬背上生活的,而且草原的戰馬很多,一旦得到了草原部落的臣服,就能夠獲得大量的戰馬,還有戰鬥之中的支持。
後金和草原部落之間,其實有著太多的聯系,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後金的女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他們極盡所能,鍛煉出來強悍的身體,這讓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快速的崛起。
朝廷以前是看不起後金韃子和蒙古部落的,統稱他們為蠻夷,可惜就是這些朝廷看不起的蠻夷,最終會奪取大明的江山。
讓鄭勳睿更加揪心的是,一面是後金不斷的強大,一面卻是朝廷之內的爭權奪利,皇上本人信不過大臣,也無法發現真正的人才,掌控權力的大臣,想到的就是鞏固自身的力量,拉到更多的支持,兩相比較之下,後金的崛起和大明的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鄭勳睿當初若是投靠了周延儒或者是溫體仁,也絕不會被派遣到延安府擔任知府的,至少是在北直隸的范圍之內。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徐光啟的提議是完全正確的,要是在北直隸范圍內,朝廷高度重視,鄭勳睿沒有任何發展的機會,一言一行都會被周遭注意的,也會有很多的小報告打到朝廷去的,那樣他可能陷入到黨爭的漩渦之中去,無法幸免。
在延安府就不一樣了,這裡的流寇肆掠,朝廷根本不關心,吏部甚至無法派遣進士到這裡來任職,狀況和遼東是差不多的,成為了人見人怕的地方,轄三州十六縣的延安府,居然只有四名進士,這樣的事情說出去,不會有人相信的。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種人見人怕的地方,恰恰就是最好發展的地方。
延安府的人口銳減,連續四年的災荒,還有流寇不斷的肆掠,簡直將這裡當作是後花園了,若是任何一個平庸之輩來到這裡,怕是一天都呆不下去,哭爹喊娘的想著離開,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到這裡來,是完全可以施展手腳的。
流寇短時間之內不可能被剿滅,其中心早就朝著山西方向轉移了,畢竟陝西一地遭遇的災害太多了,物資匱乏,流寇在這裡也無法發展下去的,朝著山西方向轉移,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三邊總督洪承疇的官邸,已經於十月初搬遷,到山西的平陽府去了,寧州留下的軍士不多,也就是做做樣子,洪承疇等人可不傻,知道在陝西境內無法剿匪了。
如果歷史的軌道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那麽兩年之後,部分的流寇要開始返回陝西活動了,到了那個時候,鄭勳睿應該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其實在他看來,歷史肯定會出現改變,一旦延安府的狀況出現好轉的趨勢,在山西遭遇打擊的流寇,肯定會提前返回陝西的,而流寇能夠活動的地方,重點就是延安府、慶陽府和西安府等地。
也就是說鄭勳睿沒有兩年的準備時間,最多也就是一年時間左右,他可能就要面對大規模的流寇侵襲了,若是那個時候他尚未做好準備,很快就要陷入到被動之中。
歷史畢竟發生了改變,蝴蝶的翅膀扇動之後,態勢是不能夠阻擋的。
考驗鄭勳睿的時候很快就將到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