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范文程的頹廢
遼東暫時穩定下來,這是皇太極沒有想到的,當初代善代表他和大清國前往錦州去議和,在皇太極看來不過是緩兵之計,依照他對鄭勳睿的判斷,認為此次的議和沒有多大的效果,大明的軍隊還是會陳兵遼河,直接對沈陽等地構成威脅的,可幾個月的時間過去,大明軍隊沒有任何的表現,只是駐扎在廣寧和西平堡等城池和城堡裡面。
出現這樣的情形,讓皇太極有些喜出望外,畢竟八旗軍在遼東的失敗,對大清國的打擊是異常沉重的,甚至是難以接受的,至於說大明朝廷禁止遼東所有的交易,斷絕了與大清國的互市,這倒是可以理解的,現如大清國的主要任務,已經變成了想方設法購買更多的糧食。
八旗軍屯兵遼河,虎視眈眈,隨時都盯著遼河以西的大明軍隊,警戒的時間太長了,軍士疲憊的同時,皇太極也覺得難以承受,畢竟駐守遼河的八旗軍,消耗是很大的。
春節臨近的時候,皇太極終於稍稍放松了戒備,要求負責駐守遼河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可以適當的撤離一部分的八旗軍。
皇太極不滿意的事情也是有的,那就是范文程看上去很是頹廢了,盡管說近段時間以來,范文程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可皇太極也想辦法緩解壓力,讓滿人權貴不敢公開的仇視和對付漢人,應該說范文程承受的公開的壓力小了很多。
皇太極還是有些倚重范文程的,遼東戰敗,讓皇太極想起了自縊身亡的洪承疇,應該說當初洪承疇就發現了問題,建議八旗軍收縮防守,時刻注意遼東的局勢,可惜皇太極沒有顧及到那麽多,加之對洪承疇不是特別的信任,結果導致了八旗軍在遼東的慘敗,饒余郡王阿巴泰是第一個與大明軍隊廝殺陣亡的大清國滿人權貴。
從謀略方面來說,漢人的確是強於滿人的,可惜的是,滿人從骨子裡是不相信和不信任漢人的,若不是皇太極的堅持,范文程在大清國也不可能有什麽地位。
最近一段時間,范文程很少開口說話,滿人權貴對范文程的意見還是很大的。
這一點皇太極無可奈何,他不可能左右滿人權貴的思想,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打壓滿人權貴公開的對漢人的攻擊,皇太極也希望范文程能夠振作起來,和以前一樣。
內心深處,皇太極是有些惱怒的,他認為范文程是不是對大清國的未來沒有什麽希望了,故而變得頹廢了。
范文程的確變得頹廢和小心翼翼了。
滿八旗在遼東的慘敗,以及洪承疇在寧遠城自縊身亡,讓他看到了自身最終的歸宿,大明王朝的強悍,以及鄭家軍的驍勇,這些都是大清國無法抵禦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王朝將愈發的繁榮富裕,到了那個時候,大清國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繼續維持下去。
范文程與其他人不一樣,就算是如今在大清國朝廷之中做事情的漢人,到時候也許能夠得到大明朝廷的原諒,至少能夠舒服的活下去,可是他不行,因為他的身份過於的特殊,一直都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謀士,而且為大清國的興盛嘔心瀝血,這不可能得到原諒。
其實做出效忠皇太極以及大清國的決定,范文程也不是特別的後悔,這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後悔也沒有多大的作用,范文程最為寒心的,還是滿人權貴對他的態度。
當初豫親王多鐸搶奪他的夫人,就已經敲響了警鍾,盡管他范文程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漢人謀士,可是在滿人權貴的眼裡,他依舊是奴才,人家可以隨意的處置他,不管他范文程如何的賣命,如何的卑顏屈膝,依舊不可能融入到滿人權貴的集團之中。
皇太極的信任是范文程最大的依靠,可現如今的皇太極,身體根本不好,且如此的操心勞累,萬一有一天皇太極突然離去了,依照大清國如此的氛圍,他范文程不可能有好下場。
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為自身的將來考慮。
范文程同樣是如此,他不僅僅要自身的將來考慮,更是要為家人的未來考慮,可目前的情況之下,范文程看不見任何的希望,不僅他自身未來黯淡無光,家族也沒有希望。
混到了這一步,范文程是萬萬想不到的,看不到希望的他,自然是無法打起精神來的。
大明軍隊佔領了遼河以西所有地方之後,被八旗軍劫掠的漢人,很多都趁著這個時機冒死渡過遼河,後來皇太極發現情況不對,加強了對遼河的控制,才勉強製止了漢人繼續的逃往,遼河暫時穩定下來。
大明軍隊沒有展開進攻,表面上看是按照議和的事宜執行的,可從遼東反饋的情況,范文程內心發涼,他感受到了那位從未謀面的大明皇上,有著非同一般的遠見。
遼河暫時穩定下來了,不過互市也被徹底的封閉了,不僅僅是遼河的封閉,草原上也是一樣,大明朝廷的要求非常的明確,草原部落之中,只有效忠和服從大明朝廷的草原部落,才允許與大明互市,其余部落一律不準從大明購買任何的貨物。
采用互市的辦法圍堵大清國,這等於是殺人不見血。
大清國地處極北之地,氣候嚴寒,糧食產量很低,想要維持生計有很大的困難,加之這些年以來,八旗軍入關劫掠,每一次都劫掠大量的漢人,進攻朝鮮的時候,更是劫掠了幾十萬的朝鮮人,讓大清國的人口空前的膨脹,可這些人都是要吃飯的。
大清國的四周幾乎被全部封閉起來,遼南大部分地方被大明軍隊佔領,大清國與朝鮮的聯系被完全切斷,遼河以西同樣被大明軍隊佔領,這裡已經成為大清國的禁區,大清國的北方是草原和白山黑水,大都是貧瘠之地,也就是說,大清國與周遭的聯系,除開草原上部分的部落,其余全部都不存在了。
這等於是卡住了大清國的咽喉。
按照范文程的預計,最多一年左右的時間,大清國就會出現糧食方面的危機,依照大清國自身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維持,八旗軍在草原的征伐以及遼東之戰,消耗了大量的糧草,這已經讓皇太極不堪重負了。
一旦糧食的饑荒來臨,首先遭難的肯定是漢人和朝鮮人,至於說那些滿人權貴,還是可以維持的,可大清國的滿人不多,大部分的還是漢人,一旦漢人和朝鮮人亂起來,皇太極和八旗軍根本無法平息。
大清國出現內亂,大明軍隊趁虛而入,那個時候恐怕就是大清國覆滅的時候。
對於這一點,范文程看的非常清楚,可短時間之內,他不會提出來這方面的擔憂,因為皇太極暫時沒有發現這方面的問題。
皇太極的確是一代梟雄,可惜在維持生計以及民生建設方面,不是特別的擅長,皇太極一直都是以征伐起家的,包括先皇努爾哈赤,他們在民生建設方面,沒有想到很好的辦法,一旦缺乏了錢糧,很多時候都是依靠劫掠的方式獲取。
雖說成立大清國之後,皇太極將部分的精力放置到民生方面,讓大清國逐漸的穩定下來,可皇太極真正的重心,還是放在了遼東、遼南等地,皇太極重點想到的,還是要征服中原、徹底推翻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出了一個奇才,此奇才如今是大明的皇上,如此意味著大清國統領中原的希望逐漸失去了,且今後能夠保住大清國的希望都越來越渺茫。
皇太極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身體也不是很好,這個時候將主要的精力放置到民生方面,可能性不是很大了。
也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范文程整體的看法都是悲觀的。
大清國已經開始出現不穩定的苗頭,諸多的滿人權貴對漢人的仇視達到了高峰時期,時不時有漢人遭遇到打罵,甚至被斬殺,皇太極曾經專門制定了規矩,不準滿人權貴隨意的斬殺家中的奴仆,可惜在八旗軍在遼東慘敗之後,皇太極對於大清國各地出現的欺辱滿人的現象,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了。
這樣的行為,是在徹底動搖大清國的根本。
范文程看出來了,他相信皇太極也看出來了,只不過為了平息滿人權貴的憤怒,皇太極選擇了暫時的縱容,這種暫時的縱容,很有可能開啟動搖大清國根本的序幕。
范文程已經感覺到了寒心和頹廢,盡管想到了這些事情,可他一直都是閉口不言,以前那種踴躍的為皇太極出謀劃策的激情,一去不複返了。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范文程還是非常小心的,除開必須要到大政殿去上朝,其余的時候他閉門不出,不見任何人,他知道很多的事情不可能瞞過皇太極,他更是清楚不能夠讓皇太極疑心,不能夠讓皇太極震怒,否則他這個漢人,在大清國五立錐之地,在大明王朝更是不可能被原諒的罪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