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登基稱帝(2)
新皇登基,過程有些複雜,要求也很是繁瑣,這些鄭勳睿都不會特別關心,他已經明確給周延儒等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登基大典不要過於的複雜。
大明皇帝的登基大典有一個最為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即將登基的皇帝,總是要實行三讓的,所謂的三讓,就是三次推讓不做皇帝,其理由大都是先皇剛剛逝去,內心悲痛,加之自身的能力不足,不敢登基等等,為此還專門有一個勸皇上繼位的團體,由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組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勸皇上繼位。
這是大明皇帝登基的習慣,但這個所謂的習慣,被鄭勳睿果斷的否決。
盡管鄭勳睿延續了大明的國號,但他很清楚,在他統領下的大明王朝,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會出現巨大的變化,而很多的規矩也要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登基之前,鄭勳睿主要關心的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楊賀率領的剿滅大順軍余孽的戰鬥情況,這件事情很是順利,與鄭勳睿的預計差不多,李自成、顧君恩和劉宗敏等人悉數死亡之後,絕大部分的大順軍軍士都投降了,少部分負隅頑抗的,根本不是鄭家軍的對手,加之北方滿目瘡痍,群龍無首的大順軍也無法支持下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北直隸、河南與山西等地的穩定事宜,這件事情正在緊張的進行之中,隨著漕糧運抵北方,大量的官吏也被陸續派遣到北直隸、河南與山西等地,地方官府已經將穩定局勢作為首要的事情做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京城各部門職能的調整,或者說是變化。
有些變化,在南方已經完成,譬如說官紳一體納糧的事宜,譬如說依照田畝的數量來確定賦稅,譬如說征收商貿賦稅,支持商貿的發展等等,而這些政策的推行,都牽涉到王朝的發展壯大,牽涉到百姓是不是能夠安居樂業。
洪門錢莊在大明各地的普及,沒有引發太多人的注意,最為關注錢莊的是那些商賈,不過鄭勳睿很清楚,洪門錢莊將是未來左右王朝商貿、金融發展的巨無霸。
洪門錢莊的票根不會變化,與幾百年之後的存單一樣,但票額很快會變化,會變化成為真正的鈔票,在市面上流行的鈔票,而那些黃金白銀,將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一旦完成了這件事情,洪門錢莊將徹底蛻變為真正的銀行,其強大的作用也馬上體現出來,到時候其展現出來的作用會令很多人瞠目結舌。
長時間的觀察體驗,以及對歷史的總結,鄭勳睿知道朝廷之中的有些職能必須要做出調整,當然目前的分工還不可能達到幾百年之後的水平,畢竟社會的發展尚未達到那麽的程度,目前的大明還是以農業和商貿為主,工業化幾乎沒有出現。
鄭勳睿需要特別加強職能的是都察院。
都察院為最高的監察、彈劾以及建議機關,可惜明朝後期,其主要職能幾乎沒有發揮出來,倒是成為了黨爭的重要助手,而且都察院只有京城設立,地方上根本沒有,也難以起到真正監督地方官吏的作用,盡管都察院的監察禦史有一百多人,而且按照各省的名額分設了,但這些監察禦史一般都在京城,每年也就是下去巡按的時候,才了解情況。
監察機構必須要加強,不僅僅是京城設立,省、府、州都要設立,縣一級暫時不考慮,畢竟一個縣的官員人數太少,寥寥數人,與幾百年之後的情形完全不一樣。
必須要裁撤的是給事中。
給事中所承擔的職能,很多都是都察院的職能,只不過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不放心,所以設立了給事中,專門監督百官是不是盡心盡力的做事情,這些給事中品階不高,一般都是七品官員,可權力大的嚇人,因為他們直接對皇上負責,屬於皇上派遣的特使,就連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都不敢得罪這些給事中。
錦衣衛依舊設立,但職能完全變化,就是負責守衛皇城。
東廠裁撤,太監不可乾政。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會審的制度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大理寺是專門的審理案件的機構,一般審理重大疑難案件,特別是牽涉到高官顯貴和皇親國戚的案件,刑部則是審理諸多普通的案件,遇到影響特別大、或者特別疑難的案件,則實施三司會審的制度。
有關這方面的調整,鄭勳睿思考是最多的。
司法公正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麽簡單的,做到這一點需要耗費極大的氣力,譬如說司法獨立等等,不過現如今是做不到的,畢竟這是皇權的時代,但有一點可以做到,那就是大理寺或者刑部獨立的審理案件,審理案件的過程之中,任何部門都不得干涉。
而做到獨立審理案件,關鍵就在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不是能夠無條件支持。
鄭勳睿自信能夠做到這一點。
有關武官地位的問題,這是鄭勳睿最為頭疼的事宜,大明武官地位低下,與軍戶制度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土地兼並,軍戶制度到明末基本崩潰,衛所沒有了任何戰鬥力,不過百戶、千戶等軍官,基本都是繼承和沿襲,不需要進行考試,老頭子是千戶,退下來之後兒子繼承,還有朱元璋敕封的那些世襲罔替的開國功臣後人等等。
這就導致文官看不起武官,武官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
軍隊是國之柱石,生死攸關,若是軍官軍士都沒有什麽地位,還是以前那種好男不當兵的觀點,恐怕國家強大就是一句笑話了。
這方面的改變,必須慢慢來,著急沒用,所謂欲速則不達,可有一點必須從現在做起,那就是武官的任命,今後必須從科舉考試之中挑選人員出任軍官,軍官不以武進士為主,兩榜進士同樣被派遣到軍隊之中任職,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改變軍官地位低下之問題。
軍官沿襲繼承的制度必須廢除。
五月下旬的第一天,文淵閣。
距離登基大典只有八天的時間,一切的事宜都準備的差不多了。
鄭勳睿沒有詢問登基大典的事宜,而是將裁撤給事中、東廠,廢除軍官沿襲繼承制度,加強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職能,改變軍隊軍官任命等事宜直接提出來了。
周延儒、徐望華、鄭錦宏、文震亨和楊廷樞等人聽的目瞪口呆。
鄭勳睿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
給事中是直接對皇上負責的,等於是皇上的耳目,鄭勳睿卻要求裁撤給事中,這豈不是自斷耳目,錦衣衛盡管名聲不好,但也是專屬於皇帝的偵探機構,鄭勳睿要求其職能徹底轉變,就是守衛紫禁城,至於說案件審理方面,誰不知道皇上金口玉言,不管什麽樣的案子,一旦皇上決定了,那就是鐵案了。
軍隊方面眾人能夠理解,廢除軍戶制度,實施招募制度,明確固定的軍餉,這有利於軍隊的強悍,而且鄭家軍的強悍,所有人都是知道的,至於說軍官的任命,出現了大規模的變化,兩榜進士也可以進入軍隊之中出任職位,這已經不奇怪,鄭家軍總兵鄭錦宏就是出任了刑部尚書,已經開了先例。
想不到登基之前的鄭勳睿,重點想到的就是這些事情。
鄭勳睿提出來的這些事宜,眾人沒有過多的討論,在他們的腦海裡面,主要思考的還是登基大典,同時他們也還是沿襲大明一貫的管理制度,沒有察覺到鄭勳睿一旦登基之後,天下將要出現重大的轉變。
鄭勳睿也察覺到了眾人的態度。
他沒有過多的強調,有些東西延續上千年的時間,有些也延續了幾百年,想著短短幾天的時間就讓眾人能夠理解,的確有難度,不過這也證明了,想要做出來這些改變,需要經歷不少的波折,恐怕有些時候,必須以強硬的手段推行。
眼看著登基大典的時間臨近了,鄭勳睿變得愈發的平靜,絲毫沒有那種志得意滿的感覺,他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看著周延儒等人忙忙碌碌的準備,想著即將面對的諸多事情,想著被迫自縊身亡的朱由檢,想著一天天衰敗下去的大明王朝,浮現在腦海裡面的,更多是責任。
盡管是穿越人士,可穿越之前的鄭勳睿,也是普通人,穿越之後近二十年的拚搏,經歷了太多的事情,讓他的認識逐漸發生了變化,眼界逐漸變得與眾不同,而今馬上就要登上巔峰了,是繼續兢兢業業的做事情,還是逐漸陷入到享樂之中,他自己也不敢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制度來約束人,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用法治來建設國家,這是鄭勳睿最初的奮鬥目標,可真正登上巔峰位置之後,他才發現在這個時代,想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就是登天,在一個百分之九十以上人都是文盲的朝代,你和人家說法治,真的是對牛彈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