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明末稱雄》第576章 紅利
  第576章 紅利
  倪元路腦袋昏沉沉的,坐在值房裡半天,可眼睛盯著一份公文看了半天了,卻也沒有翻一頁。終於,他長歎一聲,將架在鼻梁上的老花眼鏡給摘了下來,放到了一邊。

  此時,他確實沒有什麽心思處理公務。

  趙國梁死了,在錦衣衛的詔獄飲金屑酒自盡了。

  這個結果出乎眾人的意料,也讓主審這個案子的三法司官員們都有些心思沉重。本來已經宣判了結果,定下三日後午門處斬,明正典型,可轉眼,人就被錦衣衛給奪走了,然後直接就在詔獄中自盡了。

  這裡面究竟是個什麽意思?
  右都禦史是倪元路的副手,他坐在一邊歎了口氣,“倪公,你說此事陛下究竟是什麽意思?禦筆朱批嚴辦,讓我們三司會審,然後午門處斬,百官觀刑的是陛下,可這一轉眼,又讓錦衣衛把人帶走,還在獄中賜自盡,這”

  右都禦史擔憂的道,“陛下是不是對我們不滿啊?”

  倪元路也有些無奈,甚至心裡有點後悔,這件事情不該冒然捅出來的。當初他發現此案的時候,心裡很是興奮,覺得應當把這個案子當作一個典型來辦。為此,他沒有先報告皇帝,反而把事情透露給了報紙,傳到了坊間。

  他當時這樣做,是怕皇帝護短,把這個案子私下給不了了之。他以為,當輿論起來後,皇帝肯定也護不了趙國梁,到時就得公開審理。

  他這樣做,倒不是為了跟皇帝做對,而是覺得這是他的職責。哪怕犯事之人是皇帝門生,元佐勳臣,也一樣不能例外。

  可現在這結果,趙國梁是死了,但卻是這麽一個死法。

  哎,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轉念一想,他覺得自己被皇帝坑了。錯的不是自己,是皇帝。

  但細思起來,皇帝也沒錯。張國梁觸犯國法,皇帝令三司會審,這是公正。但審判之後,皇帝卻又賜他自盡,這是皇帝的情義。

  皇帝自掏內帑把虧空的一百萬銀元補上了,又沒追究趙國梁的家人,這是公私分明,有情有義了。

  可他怎麽就覺得,如此一來,皇帝是有情有義了,他卻成了裡外不是人呢?
  不過皇帝也總是如此,經常出人意料。

  就如皇帝禦巡關外,誰都以為這次出征,是皇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關外之地,又不能耕種,朝廷費心費力,又有什麽用?

  可現在看來,並不是如此。

  皇帝禦巡關外,耀武揚威,展示了大漢的強大實力,蒙古諸侯臣服。

  朝廷分封諸侯,不用一兵一卒,就得了蒙古諸部臣服,不但分封領地,還有了直隸領地。草原確實不產糧食,但他看過朝廷與蒙古諸侯們的貿易協議。雙方放開貿易,以後蒙古各地都是大漢商口的出口銷售地,同時蒙古的各種牲畜、皮毛、肉製品奶製品、礦產、草藥等也將以極低廉的價格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原。

  大漢商品多了一個銷售地,大漢也多了許多牲畜等重要的物資商品的產源地,更別提,朝廷還在這一進一出的交易中,能得到大筆的商稅和關稅。

  現在倪元路也明白了商稅對於朝廷的重要性。

  更別說皇帝還驅虎吞狼,用蒙古諸侯滅了科爾沁四部,又東征女真,朝廷在關外,根本不傷一兵一卒,不費一刀一槍,就減了蒙古五十萬丁,如今又將收復遼東。

  想當年,大明之時,北方無一日安寧。雖成功與土默特議和,可左翼的察哈爾卻一直襲擾不斷,更別說遼東不斷崛起的女真人。

  若非女真,大明也不會轟然滅亡。

  當年大明每年花費無數錢糧,耗盡國家實力,也都搞不定的關外亂局。可現在皇帝卻輕松的就搞定了。

  最重要的不是皇帝搞定了關外,而是皇帝搞定關外蒙古和女真人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損耗中原的實力,反而提升了許多實力。

  朝廷開拓了邊疆,收回了遼西,又把蒙古草原也給控制了,新增的燕北、漠南、綏遠、寧夏、嶺北、遼北諸省,以前可都是蒙古人控制的地盤,更別說遼西全面收復,馬上又能把遼東也俱收復。

  朝廷向北開拓了數千裡疆域。

  這個過程中,朝廷沒有加稅加派,百姓沒有增加什麽負擔。帝國的將士們損傷也極小,他們只是在蒙古人面前出動展示下軍威而已。

  朝廷消耗了些糧食,但得到了大批的草原牲畜、皮毛、奶肉、礦物等。

  商人們賺了錢,朝廷增加了稅收,士兵們得了賞賜,軍工坊訂單增多,工匠們增加了收入,就是糧草等價格上漲,百姓們的收入都增多了。

  不論從哪方面看,大漢在關外的這系列開疆拓土,都既沒損害百姓們的利益,也沒損害朝廷的實力,相反,各階層似乎都還因此得了不少好處。

  更別說,朝廷將把許多在中原窮困無地的百姓,移往關外,分給他們大批的田地了。而中原許多窮困百姓移往關外,那中原各地的土地壓力等也會大減,留下來的百姓生活會變好些。

  移民實邊,朝廷又穩固了邊疆,增加了田地產出,增加了賦稅。

  無論從哪裡看,都是共贏互利。

  這種情況,是他很難想的通的。漢武帝北伐匈奴,打了幾十年,把匈奴打的西遷,可漢人口減半。隋煬帝三征遼東,兵發百萬,雖然把高句麗打殘,可沉重的兵役、夫役,也把天下百姓壓的喘不過氣來,終於被迫造反,大隋二世而亡。

  甚至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到後來唐高宗時終於聯合新羅滅亡百濟、高句麗,可實際上也是給百姓造成極大的負擔,朝廷的這些征戰,百姓們都沒得到什麽實際好處。雖然從長遠看,這些戰爭,其實是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關系中原安危。

  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他們什麽好處都沒得到。

  將士們戰死沙場,客死他鄉,大量傷亡。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兵役、夫役,壓的喘不過氣來,朝廷不斷增加的戰爭支出,將國家拖到危險的邊緣。

  明朝時,關外的戰爭,更是直接把明拖的崩潰了。

  可大漢的關外戰略,卻完全不同。

  從朝廷到百姓,從將士到商人,大家都隻得到了好處。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與這一樣讓人難以置信的還是西南的改土歸流。

  倪元路當初也反對改土歸流,認為這必然逼反西南部族土司,引發一場持久的叛亂,會把帝國拖累,甚至讓朝廷丟失西南。

  可結果呢,完全不是他們預料的那樣。

  倪元路有時靜下來想想,怎麽一切都讓人這麽看不懂了呢。

  文臣們反對用兵打仗,在他們看來,除非萬不得已,都要盡量避免戰爭。一旦打仗,開支極大,各種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可現在,大漢自立國起,就一直沒有停過用兵。甚至是各處用兵,軍隊的規模也一擴再擴,軍費的預算也不斷上升,但國內並沒有出現什麽民怨沸騰,水深火熱的情況。

  相反的,現在大漢的軍人成為年青人最向往的職業,也是收入極穩定和優厚的職業。而龐大的軍隊規模,也使得大漢有了更龐大的軍工產業,那些軍方訂單,養活無數的工人。

  在大明時代,打仗,就意味著局勢糟糕,惡性循環。

  可在大漢,卻似乎完全反了過來,越是打仗,國內局勢似乎越是好,尤其是工商製造業等就越發的繁榮。

  歷經兩個王朝,可很多事情他都總看不明白。

  就如比大明一年稅糧不過兩千多萬石,稅銀才二三百萬兩。

  朝廷空有幾百萬的衛所軍丁,卻空佔著億畝軍田,而毫無作用。

  可在大漢,朝廷養了百余萬常備軍隊,各地用兵不斷,結果卻還能越打形勢越好。大漢清量出來的田地,也並不比萬歷時清量出來的多多少,可國家的稅收,卻是以往大明時的百倍千倍。

  國家稅收提高了千百倍,但百姓的負擔卻反而下降了。

  這才是真正的治國有術嗎?
  倪元路是真正的佩服起這位年青的開國皇帝,這種種治國手段簡直是匪夷所思,但確實行之有效。

  倪元路搖搖頭,輕歎一聲。

  也許他們這些人已經跟不上形勢了,他們過去的那些治國觀念,根本就不適合。

  新朝確實不一樣了,上至勳臣武將,下至商人百姓,大家都不再那麽反對戰爭厭惡戰爭了。因為大漢的對外擴張戰爭,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並不威脅到他們的安全。

  相反,戰爭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新的機會。

  禦駕剛過山海關,劉鈞收到一封京師轉來的奏章。

  左都禦史倪元路上表請辭。

  劉鈞有些意外,倪元路過去雖然是東林出身,後來還跟吳甡等聯合官謀要對付他,但那畢竟是前朝時的事情。

  事實上,他接替劉宗周在都察院左都禦史這個位置上,乾的還是很稱職的。

  這次的趙國梁一案,雖然劉鈞也有些不滿倪元路沒有第一時間奏報,可他的敬職精神,還是讓他非常欣賞。

  都察院這種衙門,就是需要這樣的人啊。

  劉鈞當然不可能同意倪元路辭職,他走了,哪走這樣的人去。要是換一個官員,面對趙國梁的案子時,肯定不會如他這般鐵面無私。

  想了想,劉鈞拿起禦筆在馬車內直接寫了一道諭旨。

  “晉封左都禦史倪元路臨安縣開國伯,賜銀元一萬塊!”

   感謝山青盈、淨心琉璃的支持,謝謝!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