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稱雄》第775章 萬裡覓封侯
  第775章 萬裡覓封侯

  安排好了朝中的人事後,劉鈞一聲令下,“禦駕親征,兵出嘉峪關,西征準噶爾!”

  五月十六日,劉鈞率文武南郊祭天后,前往城北檢閱出兵部隊,數十萬京師百姓前來觀看送行。

  侍衛親軍儀仗衛的旗衛隊身著紅藍軍服,邁著整齊的步伐,護送著軍旗走在最前面。然後是侍衛親軍和禁衛軍一支支隨駕出征的部隊排著方陣出現。

  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一支支部隊通過,其整齊威嚴的軍容讓百姓讚歎不已。

  這次西征,進行調動的總兵力達到近二十萬人,但由多個方面的部隊組成,既有漠北的蒙古諸侯騎兵,也有鄂溫克等西波爾通古斯漁獵部族的民兵。還有漠南的蒙古諸侯騎兵以及漠南的大漢駐軍,也有來自東北的黑真族等。

  此外烏思藏和青海的漢軍也將出動,新歸附的漠西蒙古和碩特部也將隨征。

  不過這些部隊不會聚集到一起,而是分成多個戰場,各有任務。自陝甘、兩湖、中原等地調集的精銳野戰部隊,也早就到了嘉峪關一線待命。

  這次劉鈞出征,從京師率領的兵馬其實只是自己的侍衛和禁衛部隊,總數只有三萬。

  參加出征檢閱的只有一萬人,另外兩外已經先一步開拔,打前站去了。

  一萬侍衛親軍參閱,可表現出來的軍容氣勢,卻並不弱於三萬五萬,一個個整齊的方陣,軍容齊整,步伐從容,盔甲明亮,前後一百多個方陣依次通過,讓觀看的人在那激昂的鼓樂聲中,總以為過去的是十萬大軍。

  “士氣高昂,軍心可用。”

  禦史大夫劉宗周看著這支氣勢昂揚的部隊,也不由的讚歎有加。

  “百姓爭相歡送,沒有悲傷和淚水,有的只是高興。”旁邊的參議大夫也點著頭讚歎,不但軍心可用,民心也是可用。這些送行的百姓中,就是出征將士們的家人,有他們的父母妻兒姐妹,但大家沒有難過,只有喜悅。

  從朝廷到民間,從貴族官員到販夫走卒,整個大漢帝國上下,如今似乎都在骨子裡複蘇了尚武的血脈。他們不再畏懼戰爭,不再害怕戰爭,甚至許多人都渴望戰爭。

  對於普通的百姓們來說,戰爭似乎變成了一場熱鬧,離他們本身非常遙遠。朝廷的職業軍製,讓他們基本上都不用擔心要上戰場,戰士,成了一個職業,隻選拔那些最優秀的年青人去當兵,一般人就算想當也當不了。尤其是那些軍官和技術兵種,更是選拔那些十多歲的好苗子從小培養起,若是哪家的孩子能夠選入少年軍校,或者哪家的年青小夥能夠選拔入伍,這對於他們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喜事。

  職業軍人,如今成了大漢最令年青人向往羨慕的職業,也是那些年青姑娘們最願意嫁的職業。

  能當上兵,就會有更好的待遇,還有軍中學習教育的機會,哪怕最後當不了士官升不了教頭,幾年之後回到老家,憑著軍中的這份經歷,也能找到很好的出路,甚至能夠進入官府為吏。

  當兵,就是許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年青人最好的出路之一,當了兵就等於找到了一條光明大道,哪怕以前家裡再窮,也會有姑娘願意不要高昂的娉禮而下嫁。如果能夠提士官,那就能在軍中呆更久,甚至把這當成一份永遠的職業,有機會能升教頭,享受著優厚的俸祿和福利待遇。

  而對於那些沒機會再進軍營的大多數人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他們不用去服役不用去打仗,他們可以安心的過自己的生活,就算朝廷一仗接一仗的打個不停,今年南征明年北戰,後年東征再後年西討,也與他們沒太大的乾系,影響不到他們的生活。

  朝廷打戰,他們不用強征上戰場,也不用去做民夫,那些有專人去做,連因戰爭而加稅都沒有。朝廷有錢,打仗根本不需要再向他們加征,甚至越打越賺。

  相反的,這幾年的經驗告訴大家,朝廷越是打仗這民生反而越好。越打,越刺激經濟增長,各行各業似乎都變的更忙碌,各種原材料、商品需要增加,工廠訂單多生意忙,加班,工人們到手的工資也越來越多。就連普通的農民,他們的許多農副產品也銷量大增,收入增加。

  百姓們不懂得什麽叫戰爭經濟,也不懂得軍工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性,他們只知道,朝廷天天打仗,並沒影響到大家,反而讓大家生活越來越好。收入也增高了,日子也好過了,朝廷每打下一地後,總會鼓勵百姓移民過去,膽大的過去就能得到大片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就算膽小些的,留下來,也能購買或者租到那些離開者的土地。

  戰爭也有傷亡,也有犧牲。

  但大漢立國數年,戰爭不斷,但軍隊的傷亡卻很小。很多比較危險的作戰任務,都由那些外放人承擔。特別是朝廷還有很良好的撫恤制度,讓那些人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商人們也支持打仗,朝廷的戰爭是擴張戰爭,擴張對於商人們來說,也是商機的不斷擴張。

  官員們也支持戰爭,尤其是武將。

  對於這些職業軍人們來說,沒有戰事,他們的升遷就會變的極為緩慢,得苦熬年限。光靠熬年資,想要晉升是極艱難的。正常情況下,每級晉升都有規定的年限,一級級往上熬,根本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出頭之日。

  但如果靠軍功,卻可以突破這個限制。更何況,打仗除了升官,還能發財。雖然軍隊一直都說,軍人是保家衛國,但實際上若是沒有良好的待遇,誰又願意衝鋒陷陣蹈湯赴火呢。大漢的軍人們並不缺忠誠和勇敢,但他們在願意付出自己的忠誠和勇敢的時候,也希望能過的更好。

  平時待遇福利都不錯,但一打仗,這賞賜就不可同日而語。

  戰爭,也是許多普通出身的士兵,能有機會憑軍功晉升軍士,甚至晉升教頭的難得機會。甚至在戰爭時期,軍士和教頭還會有極低的機率,打破軍中士兵與軍官之間的那條壁壘,破例晉升為軍官。

  朝廷用兵不斷,周圍的國家也一個個被征服,眼看著以後能上戰場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眼看著朝廷一直在裁軍,許多軍人都希望能有一場戰爭,讓他們繼續留在軍中,讓他們殺敵立功。

  許多中低層的軍官,他們多數人出身普通,靠打仗出生入死掙下一官半職。如果裁軍裁到他們頭上,他們都不知道還能去幹嘛。他們多數人沒什麽文化,就算降級轉任文官,他們也多數乾不了。

  他們早習慣了軍中的這一套,除了打仗,其它的都不會。也許能去當個警察,可那麽多軍官轉業到了警察系統,那裡也早就滿了。

  去做生意?去邊疆買塊地做地主?

  許多軍官對這種未來生活充滿恐懼,他們習慣了軍隊,也不願意離開。

  在西域開戰,一場新的戰爭,與漠西蒙古人的戰爭。這讓許多軍官和士兵們都感到興奮。南洋基本平穩,中南半島的戰事雖然還沒結束,可也並不需要再增派軍力。

  而西域不同,西域那麽廣闊,敵人也還很強,這場戰爭一開打,不會那麽簡單的就結束。

  西域那塊地方,其實在許多大漢軍人的眼中,很普通。既不如日本到處都是金山銀礦,也不如朝鮮的物產豐富,更不如中南半島有著無盡肥沃平原耕地,甚至都不比東北和漠南漠北等地。

  在不少人的印象裡,西域既遙遠又陌生,那裡似乎都是一片沙漠。

  不過大漢現在既不缺耕地也不缺人口,甚至也不缺礦藏。

  因此西域有沒有耕地、礦藏、人口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漠西蒙古人威脅到了朝廷,那麽朝廷就應當跟他們打。

  軍隊不就應當這樣嗎?
  軍人又不是拓荒隊,開荒挖礦這些事情,交給那些移民、探險隊、公司等就行了。

  大漢的軍人需要一場戰爭,需要一個交戰的對象,既然準噶爾不敬,那就乾死他們。

  張煌言率領的青海軍進駐拉薩,馬萬年率領的藏南軍正雄起山南,這兩個家夥都非常好運的剛被晉升為總兵官,且都非常令人羨慕的被晉封了開國縣侯爵位。

  哪怕是縣侯,可也是侯爵啊。

  就算沒有封地采邑沒有領民,可擁有一個親手掙得的候爵之位,那是件多麽榮耀的事情。

  那兩個幸運的家夥啊。

  張煌言和馬萬年兩人加官升爵,更是引爆了大漢軍界上上下下的所有軍人,現在誰不希望自己能成為下一個他們,希望自己也能立一大功,然後封爵?
  京中那些即將出征的侍衛親軍、禁衛軍的將士們,則還在擔憂,生怕張煌言、馬萬年和那些什麽漠北漠南甚至是西波爾之類的什麽諸侯們,會不等他們趕到西域,就已經把那什麽巴圖爾給滅了。

  準噶爾雖然很狂妄,總喊自己很強,可之前和碩特部的固始汗圖魯拜虎不也這德性,結果他還被自己的兒子給叛變了呢。

  禁衛軍先行開拔,劉鈞給他們的進軍路線是出京後向西北,出居庸關,到張家口,然後出塞,走烏蘭察布、********到河套的包頭,再沿黃河經銀川、蘭州進河西走廊,最後到達嘉峪關。

  這條路線,也是朝廷這兩年來費了很大人力物力修建的一條公路,屬於戰略規劃的一條道路,這條路也是連接著北京西北外層防禦網的重要通道。

  北京還有向東的另一條同樣等級的重要通道,就是北京向東北出長城,連接承德、赤峰、朝陽、沈陽等地。

  而大同、朔州、太原、山海關、錦州、遼陽等,則屬於第二道防禦線了。

  這一條條的防禦線,就是由一座座重要的城池要塞的點連接起來的,一個個城堡要塞組成的點連成線,而一條條堡壘線又相互交織,最後形成了一道戰略縱深防禦網。

  在這張大網中,那些連接著各座城池的公路,都非常重要,也都經過了拓寬和連接,許多地方都是新修的。

  禁衛軍出京之後,行動迅速,他們本身有不少的騎兵部隊,又配屬了大量的馬車騾馬,生怕被搶了軍功的他們,行軍速度極快,加之這一路上都有各個要塞、堡壘、城鎮、兵站早做好了的接待補給的準備,這讓他們的行軍更無耽誤。

  劉鈞這邊出兵檢閱剛完,禁衛軍這支先頭部隊,卻已經到了張家口。

  “預祝馬到成功,早日凱旋!”

  袁繼鹹等留守官員一路送出二十裡外。

  “回吧。”劉鈞一身軍裝,向著一眾大臣們揮手。

  當天,劉鈞率領侍衛親軍南下。沒有過多的儀仗,也沒有帶什麽太監宮女,更沒帶嬪妃,就如以前一樣,劉鈞穿上了軍服,又成為了一個馬上將軍。

  侍衛親軍的行軍路線也禁衛軍並不相同,實際上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禁衛軍走的是北線,居庸關、張家口,一路向西。

  而劉鈞所率的侍衛親軍,卻是離京後直接南下保定,經石家莊然後橫穿太行,到達太原,再沿汾水南下,在山西南端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再沿渭水一直抵達隴西,最後在蘭州與禁衛軍匯合,然後經河西走廊西行一直到達嘉峪關。

  三萬人馬還分成兩條路線,這樣做也是為了減輕沿線的供應負擔。

  這次出兵,京中出發的這三萬人,並不攜帶後勤補給部隊,全靠沿途的補給。朝廷為這次戰爭早準備了大半年,征召了不少民夫運輸物資,已經把大量物資都提前運到了嘉峪關。那些民夫們現在就在嘉峪關待命,等大軍出關後,他們就在後面運送物資跟隨。

  但是現在,京中出來的這三萬兵馬,卻得依靠沿途的補給。這樣做,也是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如果自帶後勤部隊運輸補給跟隨,速度太慢,消耗還大。既然是境內行軍,可以沿途補給,那就根本沒必要再費力隨軍帶一支民夫大隊。

  各路兵馬都已經同時調動起來,劉鈞希望自己能夠迅速到達甘肅肅州。

  ???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