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淮河大橋
蚌埠淮河邊,幾條隸屬於鐵道兵的船只在淮河上來回巡弋,不時有人潛入水下,勘測水底的地形。
真實歷史上的津浦鐵路淮河大橋之所以設在蚌埠,是因為濠州地勢低窪,發洪水的時候鐵路就會被淹沒,所以選擇上遊十九公裡的蚌埠。如今王羽來到這個時代,使得蒸汽機和火車提前問世,因此在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他不需要再經過重新選擇路址,直接大筆一揮,把鐵路線畫到了蚌埠,從蚌埠過淮河,這才有之前的蚌埠淮河大戰。
距離蚌埠淮河大戰已經過去快一年半了,清廷殘余的勢力被清剿,周圍的水賊湖匪不是被剿滅,就是向明軍投降。因此,修建淮河大橋的方案被提上日程表。
水師的小船在河面上來回航行,幾名海軍陸戰隊的潛水員不時跳入水中,他們的臉上戴著用杜仲膠和玻璃做成的潛水面罩,潛水面罩連接一根用杜仲膠做出的管子,管子連接到水面的船上,潛水員跳下水,潛入水底,依靠通氣管呼吸。
由於水下壓力大,水面氣壓遠低於水下壓力的緣故,以水面供氣的潛水方式不可能潛入過深的水底,在水中,每增加十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當潛水員潛入水下過深,體內外的壓力不同的話,人體會出現不適,甚至死亡。所以在現代潛水中,潛水員進入水下需要呼吸加壓過的氧氣,而且潛入水下也是一步步潛入水下,逐步增加壓力。在上浮的時候,也要逐漸減壓,上到水面,進入船內,還要進入加壓艙逐漸減壓。當然還有硬體潛水服,潛水服可以抵抗一定的壓力。
而這個年代,當然不可能有加壓艙和氧氣罐,更沒有硬體潛水服。不過淮河的水深也不至於到了讓潛水員需要用到現代化潛水設備的地步,只要戴上潛水鏡,使用通氣管,就能鑽入河底進行勘測。
以當年的技術,要修建淮河大橋是一個極大的難題。經過勘測之後,發現水底的石頭距離水面最淺的也有三丈深,也就是十米,深的地方有二十余米深,河底還堆積厚厚的淤泥,最後的淤泥層深不可測,潛水員用竹竿捅都沒有捅到底,估計淤泥層有十多米深。
“施工難度太大,想要在這裡修建一座鐵路橋,簡直是沒辦法完成的任務!”宋士意看了海軍陸戰隊潛水員的匯報之後,指著報告表說道。
王羽在苦苦尋思如何修橋,他本來想到,在淮河的鐵路大橋橋址邊上先打造一座浮橋,用車輛把設備運送到浮橋上,然後把鐵管放入水中,抽乾水,再打下樁,灌入水泥。可是後來一想,以這個年代的技術,很難打造出直徑六米,深十多米到二十多米的大鐵管,就算打造出來,運輸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當王羽提出,沉箱式施工方案的時候,受到梅文鼎的反對:“若是沉入鐵箱子,那麽大的鐵箱子要如何運輸?就算是把零件運到河邊再來焊接,怎麽給送到河中也是個難題。另外河底起伏不平,鐵箱子的高度也不一致。”
這時候薛鳳祚提出了他的建議:“學生有個辦法,我們可以在大橋的上遊和下遊各修築一條攔河壩,在河邊開挖一條引水渠,讓上遊的水通過引水渠進入下遊。兩條攔河壩之間的水給引出,這樣就能露出河底。”
“攔河壩?這條攔河壩該修多長啊?”宋士慧搖了搖頭,“上遊攔河壩至少需要兩百多丈長,下遊攔河壩要三百丈長,而且淮河水量如此之大,這引水渠要挖多大?這個工程量太過於浩大,很難完成。”
“造拱橋!只需要在河流兩岸修建橋墩即可,中間用水泥和石頭連接。”戴倉提議道。
薛鳳祚反對道:“一裡多長的大橋,跨度太大,如何修建拱橋?”
最終,還是薛鳳祚提出了建議:“乾脆造一個渡口吧,讓火車開上蒸汽渡船,用渡船把火車送過對岸去。”
考慮到修橋的技術難度太大,最終所有人都同意,暫時不在淮河修建鐵路大橋,而是采用建造渡口和火車渡船的辦法,先用頂一段時間,等到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再造大橋。
商討了火車過淮河的問題之後,眾人談起津浦鐵路上第二隻攔路虎,這隻攔路虎便是黃河,黃河的水深並不深,可是寬度更寬,而且這個時候的黃河很不穩定,首先需要治理黃河,避免黃河頻繁決堤,加固黃河大堤,才能考慮修建黃河大橋。
“北方逃難的災民當中,青壯年男子和半大孩子有兩百多萬人,婦孺老弱我們已經用運河船隻送往南方了,那些男人徒步行走。既然要治理黃河,那應該把這些人都留在山東,讓黃河奪淮入海的事情永遠不會再發生!”王羽說道。
留住災民,讓他們變成治理黃河的民工這件事,王羽派遣信使以六百裡加急送往京城,把這件事向黃錫袞告知。
“留下青壯年,讓他們在山東境內治理黃河?”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愣了下。
黃錫袞道:“不僅要治理下遊的山東黃河,還要治理河南和北直隸之間的黃河。我們南王有糧食有銀子,可以養活這些災民。與其讓他們到南方再尋求出路,還不如就地改編,把他們變成治理黃河的工程隊。”
吳三桂轉過頭去,同他的幾名幕僚小聲的耳語。
“大帥,千萬不能答應南王!”方光琛壓低了聲音,在吳三桂耳邊輕聲道,“一旦答應了南王,他的軍隊就有借口留在河南和山東了!”
汪士榮心中猶豫不決,治理黃河對整個山東和北直隸都有好處,而且解決了災民的生活問題,銀子和糧食還不用自己出,有人願意出這筆錢,這樣朝廷也省心了。可是災民若是留在河南和山東治理黃河,瓊州軍就有借口留下來不走啊,他們以給災民運輸糧食為借口,就能留下來了,這一留下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走。
劉玄初卻說道:“大帥,這是關系到我們大明子民數百年的生存大計,而且不需要大帥出銀子,若是大帥阻止,恐怕我們便無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