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親征之爭2
在士大夫中,至少在士人的談論中,親不勝理、國不如朝是至理。
轉瞬間的猶豫之後,他立即說道:“陛下,契丹馬如風雷,片刻耽誤不得,一旦有警訊傳來,再出禦駕就晚了。”
在場眾人甚至包括王旦在內,都是一愣,雖然觀點不同,但他們都不曾想到,王璿會當眾下王旦的臉面。
到了王旦的地位,離那宰相僅僅半步之遙,任何人都知道,王旦出任宰相,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倒著這種層次的大臣,最在乎的也就是名聲和臉面,王璿作為王家晚輩,又是仕途後進的雙重身份,當眾毫不客氣地落王旦的面皮,他們想都沒想過。
個個暗自揣測,老好人王旦,會不會勃然大怒。
畢士安瞥了王璿,淡淡地說道:“王直閣,官家禦駕親征,豈能兒戲。”
王璿聽出畢士安警示的口氣,他何嘗願意公開與王旦唱反調,只是堅持自己的執念而已。
多去一日就多爭取十二個時辰,勝算就多一分。
他微微躬身,很恭敬地說道:“相公,如今軍情緊急,下官所料契丹國主與王太后親自南下,國內精銳必然全部出動。萬一,他們不打定州唐河大陣,而是取道瀛洲南下,試問幾天可以到達大河?”
此話一出,在場眾人一驚,王繼英作為樞密使,又是武官,他比在場文人更了解契丹軍隊的戰鬥力,在畢士安質問的目光中,正色說道:“如果契丹馬隊從高瀛洲南下,拋去輜重、不掠城池的話,其前鋒五六天內就能飲馬大河。”
實際上,多年的戰爭,大家都有經驗,對王繼英的斷言並沒人反對,鹹平二年底的那場戰爭,契丹偏師的遠程奔襲能力,讓大宋君臣記憶猶新。
如果,一切都建立在假設上,如果契丹大軍真的不顧一切,從東線南下,禦駕親征很可能來不及。
此時,畢士安、寇準他們心中,幾乎同時閃出一個念頭,但沒有人願意重新提起,臉色怪異地相互看了看。
趙恆卻有些不以為然,淡淡地說道:“契丹南下,怎能不尋求與我主力決戰,若他們敢繞過大陣大陣南下,必然會身陷重圍,豈不是有違兵家常理。”
話雖如此,但寇準甚至畢士安幾人卻不那麽認為,契丹所依仗的是馬隊強大的機動性和遠程奔襲能力,如果王璿的判斷是真的,契丹很有可能繞過定州,直撲大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揣測,即便是有意,一旦第三道防線在瘋狂的契丹人攻破,相信誰都明白下步就是兵臨汴京。
“陛下,臣還是認為此戰,契丹必然會火速南下。”王璿並沒有理會趙恆的說法,反而再次強調自己的判斷。
王璿的堅持,在朝野中是有份量的,再加上他出色的判斷能力,畢士安和王旦都陷入了沉思。
誠然,他們對契丹很沒有底氣,甚至可以說沒有戰勝的信心,但從威虜軍之戰開始,王璿無以倫比的預測能力,讓他們不能輕視,何況還有李沆的臨終遺言。
王欽若白了王璿一眼,卻說道:“陛下說的是,契丹既然動用舉國之力,肯定不是騷擾一番,他們必會要攻我唐河大陣。”
王璿忍不住白了王欽若一眼,暗付這位似乎是聰明絕頂的執政,怎麽就犯混蛋呢!
去年望都之戰中,契丹以優勢兵力進攻王超的唐河大陣,由於馬軍主力部隊未曾參戰,唐河大陣僅有六萬宋軍將士,契丹大軍卻有十萬。
結果,雖然宋軍損失王繼忠,但雙方兵力死傷差不多,軍陣因缺糧緩緩而退,卻沒有被契丹馬隊擊潰。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雖然是說敗了,但野戰中宋軍處於劣勢的步軍部隊,成功抵抗了契丹優勢馬隊,為此他的大縱深機動防禦才部分被接受。
契丹主力部隊犯傻啊!會去碰擁有十萬馬步軍的唐河大陣,也虧了王欽若這種迂腐書生能想出來。
寇準很不屑地白了王欽若一眼,他雖對王璿斷定契丹有和解之意將信將疑,但還不相信契丹會和宋軍堅固無比的軍陣硬碰死磕,用充滿譏諷的口吻說道:“契丹雖是蠻夷之邦,卻也是北方大邦,豈能不知朝廷平戎軍陣的厲害,給事中多慮了!”
直接稱呼王欽若的本官,絕對是一種看不起人的口吻,怎麽說王欽若也是參知政事,臉色馬上不太好看,連趙恆的目光也不太自然。
畢士安亦是不滿,即不滿寇準的辛辣,也不滿王璿不分場合的決然。
但他沒有溢於言表,反而穩重地說道:“契丹去碰大陣的可能固然不多,卻不能沒有準備,陛下還應緩緩而行,遙控河北戰局妥當。”
趙恆對王璿當眾否決他的見解,並沒有太往心裡去,畢竟幾年前王璿是白身的時候,也曾經違逆過他,威虜軍之戰時也曾如此,對於王璿的堅持,他不能不謹慎起見。
如今都堂的宰執們各執一辭,他也想聽聽樞府三位執政的意見,於是緩緩地說道:“樞府有何意見。”
樞密院被稱之為西府,樞密使、副使亦是執政相公,但他們的地位,卻明顯不如東府宰執。
尤其,王繼英這種潛邸出身的武人,相對於畢士安、寇準、王旦等人,身份甚為卑賤,甚至被中書門下的員外郎們稱之為潛邸家奴。
馮拯、陳堯叟雖是文官,也被趙恆所器重,但還是無法同都堂抗衡。
此時,在都堂宰執出現分歧之際,樞密院隱然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怎麽不讓他們在意外之余,產生一些興奮。
王繼英既然是樞密使,當趙恆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後,連平時對他看不上眼的馮拯、陳堯叟此時也沉默不語,他不得不思量再三。
寇準、王璿主張天子火速北上,甚至有深入河北之意,畢士安,王旦等人卻主張持重緩行。
這個時候含含糊糊,會把兩邊的人都得罪了,明智的做法就是兩害取其輕。
瞬間,他做出了自己的決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