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風起
鹹平四年七月河北
時間過的很快,河北路各地的氣溫很高,本應讓人心煩意燥。但大熱天卻刮過令人徹骨寒意,令酷暑為之消融。
契丹已在易州、涿州等地集結大批軍馬,各部隊調動頻繁,很明白地信號——又一輪的南下即將開始。
王顯、王超、秦翰等大將陸續到位,三路行營調兵遣將,一切都按照近邊布陣的策略繼續。
王璿對這一切都了如指掌,同樣是心急如焚,對於這場戰役的勝敗,他無需擔憂。自己雖對歷史有一些改動,但相信在歷史的彌合力下,決不會偏離軌道。
馮平來過,並在遂城過了元旦,他們之間商量了很麽多事情,其中最關鍵的有兩件,開辦一家大型的、綜合性的雜貨商鋪,並在沿邊各縣設連鎖商鋪。
另外,由馮家在定州開辦水泥製造場,利用山地大量製造水泥。
他的算盤打的極為精明,甚至對十年、二十年後,進行充足的準備。
再過四年,就要發生歷史上一件影響極大、爭議也大的事件——澶淵之盟。
如果歷史的彌合力讓他無法徹底改變,他將會在盡力而為的情況下,去博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他要開辦最早的大型綜合性商業基地,不僅要把歲賜全部掙回來,還要利用它們吸乾契丹的血液。
如果自己能夠改變歷史進程,那這些商鋪將作為穩定北方經濟的強有力後盾,無論怎樣,人總是要生活的。
推廣水泥自然軍民共享,鋪路築城是必要的,如果各軍州主要城池都能換上鋼筋混凝土城牆,要進攻的代價可想而知,沒有後世近代化的大炮,根本無能為力。
如果進攻契丹,一條條水泥大路,必然能縮短糧草運送時間,更重要的是,對於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俗話說想致富先修路,交通便利什麽都好說,水泥路比不上瀝青路,但總好過青石路和土路。
馮立雖然無法知道王璿謀劃,但他在商業方面的造詣極深,在王璿給他稍加解釋後,立即知道用意,當然其中巨大的好處也逐漸剝離出來,豈能有不同意的道理。
按照商家的理論,開辦商鋪、生產水泥都是一本萬利,朝代的更替算個鳥。無論誰成為天子,老百姓總要吃飯,只要有人需求,就不怕東西賣不出去。
更重要的是,王璿在盡量不觸動歷史發展進程下,對日後做出了兩面皆可的規劃。
馮立回去之際,他把有一本小冊子拿出來,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編寫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孫寡婦一家在張昭遠的安排下,進入縣衙;孫寡婦這人倒也是個勤快人,把內衙裡裡外外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條,讓王璿非常滿意。
男孩子韋雙卻大出他的意料,沒想到這個孩子是個全才,驚訝之下親自教授,悉心培養,並讓秦臻時常過來教習韋雙槍棒射禦。
女孩子韋凌羽亦是天資聰慧,不僅女紅做的好,且詩書一點即通。
契丹大軍再次南下的形勢明了後,朝廷也在調兵遣將。
王璿一天也沒有放松警惕,這段時間一直關注邊境動態,並對朝廷決策千方百計的打聽。
他關心的並非勝敗,而是怎樣去打好這場戰役。幾天前,他向都堂發出三份塘文,對朝廷按部就班的焦慮心態昭然若揭。
幾個月前,朝廷經過一輪大調整,左仆射呂蒙正、兵部侍郎向敏中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沆加門下侍郎,這樣一來外朝有了三位宰相。
參知政事王化基轉工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王旦為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再加上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欽若,形成都堂三相兩參的格局。
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並為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他們二人實際上成為樞密院的領袖,周瑩、王繼英不過是武將,在朝廷中說話力度不夠份,說句不好聽的,隨著太宗時代文臣們逐漸把持朝政,無論是功勳世家,還是潛邸舊臣的武人,在朝廷中越發不好混了。
對於契丹即將的入侵,河北邊策雖按照樞密院既定策略部署,但王璿的方案究竟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
王旦算一個,畢竟他對王璿頗為了解,又細細看過王璿的冊子,越發感到這個侄子觀點有道理。
盡管有些是那麽的驚世駭俗。要是王璿知道還有兩人支持他繁榮縱深防禦,保不準真的會內牛滿面,他們分別就是時任知開封府的寇準和知製誥的丁謂。
外面風起雲湧,大內瑞仙殿裡卻是另一番景象,趙恆舒坦斜躺在涼榻上,雖殿內陰涼無比,卻有兩名女官搖著扇子,不遠處的小鼎內散發著陣陣得龍誕香氣,一身白衣的劉娥卻坐在旁邊,為他讀著奏折,但他臉上卻是一臉愁悶。
“陛下,看來朝廷中意見不一,都堂傾向於縱深設防,樞府仍然堅持近邊布陣。”劉娥把折子輕輕放下,歎了口氣說道:“如今大軍已經匯集,這群書生還在爭論不休。”
趙恆歎息說道:“說又有何用,歷來如此,好在葛霸把河東圈成銅牆鐵壁一般,河北就看王顯他們如何打理了。”
劉娥似乎猶豫一下,輕聲道:“官家,昨日妾身聽周懷政說,知遂城縣王璿有奏折入樞府,卻又不見銀台司呈上。”
“會有這事?”趙恆一怔,臉色更加不好看,平時知縣的折子只需傳到都堂,或是報由知州那裡,重要大事才會被傳到內朝,但在多事之秋,事情總會有例外。
從上個月開始,沿邊各縣的折子也可以由銀台司入內朝,但他沒聽出來的是,劉娥先說知縣後說樞府,用心很深。
“難道樞密院有人扣押不成?哦,王璿是邊城監押,樞府那幾個書生也太過分了。”趙恆臉色更不好看,聯想到樞密院對王璿大縱深防禦的排斥,更加認定樞密院一定有人搗鬼。
劉娥見火候到了,當即笑吟吟地說道:“這倒是沒有,或許幾位相公有所遺漏。”
趙恆點了點頭,歎了口氣道:“如今,朕倒覺得王璿的建策有理,畢竟十幾萬大軍匯集一處,讓人心驚肉跳。”
“那就聽聽王璿如何說,畢竟他也有軍職在身。”劉娥冷不防來了一句,又拿起了奏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