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軍閥治世》第300章 大明谷倉
  第300章 大明谷倉
  對於爪哇官員來說,他們不僅靠收稅來搞業績,還得發展當地經濟才行,到年最後這個季度,從山東來的商船逐漸增多,

  不過這些商船卻買不到紫檀木這些東西,因為爪哇巡撫下令禁止砍伐紫檀木了,這是趙岩的意思。

  商船只能買到米、騰、香料、棉花、香料這些東西。

  爪哇官員開始下令土著大規模種植水稻、棉花,還引進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爪哇島上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灌溉系統,倒也坐享其成。

  南洋諸島將被建設成為原材料產地,這裡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水稻一年可以種三季。

  為此,爪哇官員開始大肆圈地,不斷組建官辦種植園。

  種植園和農場的性質不太一樣,種植園是一種以奴隸為主要勞動力,並且還可能具備某種作物的壟斷性質。

  爪哇島的水田很多,還可以種三季。

  打下西爪哇後粗略估算了一下,爪哇島上的水田有六百余萬畝,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還可以開墾出將近兩百萬畝。

  這些水田種三季是必要的,追求的就是最高產量。

  國內氣候偏冷,農業生產遭到巨大干擾,糧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資,雖然有紅薯可以支撐,倉庫裡存放了數量巨大到讓人目瞪口呆的紅薯粉乾,但紅薯粉乾這東西其實沒多少營養,基本上每年都要傾倒到日本去不少,美名賑災,實際上只是想多弄點倭奴罷了。但本身消耗也不少,經常一遭災就得動用紅薯粉乾,而不是動用大米賑災。

  大米不夠,自然不能用來賑災。

  要讓每個人吃上白米飯,頓頓吃飽白米飯,就得有足夠的糧食產量,南洋的氣候得天獨厚,一年可以種植三季,若管理好一些,每畝產個三石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明南方的稻田很大一部分都能達到每畝產四石的程度,但南洋用的是南洋土著作為勞動力,稻米產量會低上一些,畢竟這些土著太懶了。

  若是用倭奴,產量達到四石是可以的,日本農民對水稻種植比較有經驗,再加上具有吃苦耐勞的特性(采邑制度下的農民),以及山東不斷的農業研究,產量上四石是很輕松的。

  4石也就是360多公斤,相比後世的產量來說是還是比較低的。此時大明南方一些地區的糧食畝產大部分都能達到4石,大多是通過辛勤的勞作,用精耕細作的方式耕耘出的產量。

  目前趙岩正努力讓大明脫離精耕細作的農業方式,不過若是種植園的話,有足夠的勞動力還是可以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的,但這種種植園只能是官營。

  當生產力到達一定程度後,異族必須被清洗,若是種植園主,他們自然不甘心。

  爪哇官員開始大肆圈地,在統治全爪哇的同時,將爪哇一分為二,種植園從巴達維亞一路向東擴張。

  大量南洋土著被貶為奴隸,被關在種植園內勞作。

  爪哇巡撫並不滿足於爪哇島上的這點土地,在爪哇巡撫的唆使下,韓勝開始入侵勃泥和三齊佛。

  三齊佛(蘇門答臘)的土著手上也有上千萬畝水田,上面的王國較多,殖民勢力較弱。勃泥島上可以開發出兩百萬畝左右,島上到處都是森林,沒太大的開發價值,大肆焚燒森林以此來獲得耕地的方式是不允許的。

  韓勝四處調派兵馬,在三齊佛和勃泥島上征伐土著,以佔領那些水田,每當攻打下一處地方,必然設立據點,然後再設立若乾個種植園。

  三齊佛上面也就是巨港周圍是一個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而且降水充沛,在此處再開發出五百萬畝水田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經過將近半年的擴張和調查,爪哇巡撫提出了‘大明谷倉’的計劃,即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諸島上爪哇、勃泥、三齊佛三島上的水田開發出來,可以開發出將近3000萬畝。

  以年種三季,每季畝產3石來算,可以產出2億7000萬石大米,可以養活大明1/10的人口。

  除了水田以外,還可以在旱地上種植甘蔗、棉花,南洋的氣候對於甘蔗的生產可謂是得天獨厚。

  橡膠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上面下達的命令,盡可能讓種下的橡膠樹存活,並且盡可能多種橡膠。

  橡膠樹的樹苗年年都有,前不久又從山東運來了十萬棵樹苗,還有十幾萬顆橡膠樹種子。

  蒸汽機的製造需要橡膠,雖然科技院找到了另外幾種代替物品,但還是橡膠最好。

  沒有足夠的橡膠,趙岩的一些發明也成了空中樓閣,例如自行車。沒有橡膠輪胎的自行車,踩著即費勁不說,還顛簸得要命,現在自行車是有的,而且還有專門的工廠在製造,不過這東西也就是在道路比較平坦的趙家堡使用,人們上下班一般都騎馬,自行車沒什麽人用,只是人們騎著玩罷了,實用性比較低。

  南洋種下了橡膠樹,六年之後便可以開始割膠,到時候橡膠產量便不是問題,也就有足夠的橡膠用在不是那麽重要的製造業上面。

  現在的橡膠基本上隻供給蒸汽機制造廠使用。

  對於爪哇巡撫來說,目前管轄的地盤很大,除了農業方面可以發展外,其他方面也可以發展。

  例如漁業也是可以發展的,同時還有南洋各島上的那些動植物資源,只是這方面受限制比較大。

  確定下了發展方向,爪哇島、三齊佛、勃泥島上開始有條不紊的建設種植園。

  黃金部隊早在四月份就進入了澳大利亞地區,佔領了爪哇後,他們又派人到了爪哇,接著又派人到了勃泥、三齊佛。

  三齊佛和勃泥上有金礦,華人再此有開采近況,傳聞老旦當年就在南洋賺了很多黃金,而遭到荷蘭人的嫉妒,很有可能就是在南洋開采金礦。

  黃金部隊果然在三齊佛和勃泥島找到了幾處較大的金礦,在爪哇島也接受了數處已經開采的金礦點。

  而在澳大利亞東南部,黃金部隊在那裡的收獲並非太大,他們與東南部的澳大利亞土著發生了衝突,由於兵力不足,他們雖然擊退了土著,但也顯得不好活動,因此在沿海開設了一個據點後,便將大部分力量集中到了南洋和澳大利亞北部。

  在澳大利亞尋找金礦的過程中,經常會在路上撿到狗頭金,黃金部隊撿到的狗頭金但中最大的一塊重百斤。

  此地的確是一個金礦較多的地區。

  經過數個月的尋找,他們在澳大利亞北部找到了三處金礦,規模不是太大,只是澳大利亞太大了,以他們這點人實在難以進行全面的勘探。

  期間數個從山東來的探險隊來到了澳大利亞,這些探險隊的人數從五六人到百余人不等。

  這些探險隊的人員全副武裝,個個都裝備了最好的武器。其中有一支探險隊是登萊大學組織的,探險隊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學生。他們全副武裝深入澳大利亞地區,還有上百名士兵保護。

  這些學生在澳大利亞地區采集了許多動植物標本,同時還對澳大利亞的地理進行了探查。

  其他探險隊顯然沒這個待遇,他們多是民間自組的探險隊,夢想著到澳大利亞找到金礦。

  這些探險隊大部分是由退伍士兵或鄉兵組成,他們在海關領取了武器後就隨著探險船隊出發了。

  若能找到金礦,便可以獲得高額的賞金。而尋找到其他礦產,也可以獲得一些賞金,探險隊的核心隊員必然是懂得探礦的。

  澳大利亞並不是太危險,這裡除了沙漠意外,沒其他什麽太惡劣的環境,探險隊遇到沙漠後一般都會止步改道。

  即沒有太危險的野生動物,也沒有強悍的土著武裝,更沒有南洋那樣的熱帶雨林。

  澳大利亞的土著顯然對這些探險隊的態度不一,有的土著熱情好客,與探險隊有著物品交換,有的探險隊則和土著武裝發生衝突。

  澳大利亞的土著和南洋土著不太一樣,南洋地區處於熱帶,天氣一熱人就不想動,食欲也不高,因此南洋土著身體素質即不好,還因為食物來源充足而懶惰不堪。澳大利亞的環境不同,所以土著更彪悍一些,也不會那麽懶惰。

  在衝突過程中,武器精良的探險隊一般情況下都能退走,特殊情況下會遇到隊員折損的現象。

  七月時,南洋步兵旅派遣了一千名士兵在澳大利亞北部開設據點,開始為探險隊提供武力、後勤保障。

  而到了九月時,福建的商船已經悉數登記在冊,趙岩福州、泉州、月港(廈門港邊上)等地相繼設立海關,福建商船開始活躍於南洋。

  招募局從南北組織了二十萬人,移民南洋和澳大利亞,爪哇、三齊佛、勃泥三島的移民人數為15余萬,澳大利亞隻移民了5萬。

  在南洋有一定的農耕基礎,可以保障食物來源,而澳大利亞則沒什麽農耕基礎,澳大利亞土著主要以采集和狩獵為主。

  在移民的同時,南洋的商業貿易也開始繁榮了起來,商業部在南洋和澳大利亞北部、東南部各設立了貿易站。

  貿易站的設立可以讓商船快速完成貿易交接,不必在港口停留太長時間以等待貨物到來,縮短貿易周期。

  ……

  在趙家堡的趙岩看到爪哇巡撫遞交上來的‘大明谷倉’計劃後,不由十分意動,此時大明氣候偏冷,水利敗壞,同時他又在到處修工程,農業生產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

  大明較大的商品糧基地,除了東北就是湖廣地區,整個湖廣地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開發出8000萬畝耕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這八千萬畝土地,水田佔一半,就以每畝產出2石,年種植兩季來算,可以產出1.6億石稻谷。

  若是采用粗放種植的方式,產量可能更低。

  趙岩不由反思自己的發展方向是不是錯了,以農場那種方式來生產的話,的確可以做到粗放種植。

  可這在水稻種植上,卻達不到粗放種植的條件。

  水稻種下去的確沒什麽問題,但收割的時候呢?一戶人家能收割100畝的稻子嗎?別說是100畝,就是50畝都已經夠嗆了。

  不過趙岩很快找到了問題所在。

  以現在大明的人口,兩億人就頂天了,土地壓力很小。

  糧食問題雖然看似緊迫,但只要在軍事上確保地方不出現人為破壞,並且在修繕水利的情況下,糧食很快就可以充盈起來。

  而且以大明人口的數量,這些土地要是開足馬力種植,那很快就會造成糧食過剩。

  商品糧基地在大明其實很多,北方有東北平原,南方有湖廣、蘇浙,西南有四川盆地,在確保天災人禍方面的最低水平後,再對土地進行調控以消除太大的土地兼並,只要不出現太大的天災,到處都可以豐收,到時候糧食過剩是必然的。

  畢竟市場恢復能力還是很強的,只要有恢復的動力在。

  除了種植糧食外,還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來種植經濟作物,但經濟作物種太多也會造成農產品過剩,一旦海外殖民地出現問題,就會迅速蔓延到內部來。

  在分析清楚土地和人口的形勢後,趙岩決定批準南洋的‘谷倉計劃’,而南方不種太多水稻,改種玉米養肉牛。

  漢族的主食是大米,因此大米是需要保障供應的,水稻種植無法做到粗放種植的情況下,就轉移到殖民地去。

  而國內大量土地則用來種玉米發展養殖業,玉米青貯後用來養牛、養羊,用肉食養活一個人口比用谷物養活一個人口的土地要來得多,因此這樣一來,就可以消化掉多余出的土地,同時還改善飲食質量,肉自然比谷物好吃,營養也更好。

  只要南方北方的養殖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人們就可以敞開肚子吃肉,頓頓都可以大魚大肉。

  再加上水果、棉花、油菜等經濟作物,土地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所需的大米,則從南洋供應本土。一旦人們的生活條件達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長率都不會太高。

  到時候再號召多生娃,就不會出問題了。

  很快趙岩起草了一份命令發往日本,這道命令是給劉國能的,命令中讓他多抓點倭奴送到南洋去。

  南洋猴子成不了事,以南洋猴子那懶惰的習性,種植園的產量絕對沒有預測的那麽高,關鍵時刻還得讓日本鬼子上,讓他們多勞動勞動,勞動最光榮!

  趙岩已經把南洋定義成了一個出產熱帶水果、橡膠、稻米、名貴木材的地方,當前他禁止砍伐紫檀木。

  紫檀木要保護這是肯定的,但砍伐也要的,留著不砍也沒用,只是砍伐數量上得限定,最好是讓人多種點。

  整個明代都在大肆砍伐紫檀木,國內砍光了就到南洋去買,凡成年的紫檀木皆被捆載帶走,然後儲存起來。

  目前南洋群島的紫檀木數量較少,新的還未長成。這種木頭要數百年才長得起來,所以趙岩想,現在要是年年種上許多紫檀,那麽等二十一世紀時就會有很多了。

  想到二十一世紀,紅豆杉的數量也很少。

  正愁沒地方砸錢的趙岩,很快撥款50萬銀元,讓人在南方和南洋地區試種紅豆杉和紫檀,以後每年都要種。

  蒙古地區治沙防沙方面,趙岩則撥款500萬銀元,著手對沙漠化地區進行治理,以後年年要查驗,500萬兩對於治沙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年年都是要投入的。

  對於農業稅的征收方面,趙岩決定變動。

  想明白今後的農業要如何發展後,趙岩決定將養殖業這一塊孤立出來征收,養殖業需要較多的土地,因此趙岩決定將500畝的上限提高到3000畝,即擁有土地不超過3000畝,稅收都是合理范圍內的。

  但想要用享受這種待遇,必須通過考試,具備養殖業的技術條件,了解養殖模式,懂得如何青貯飼料,明白采用先進的方法養殖。

  農場主必須具備良好的教育,同時不能將用來發展養殖業的土地改做他用,而在非傳統區域內的農場主,則沒有這麽嚴格的要求。

  不過這個法案暫時沒有發布,趙岩目前還沒有把手伸到南方去。

  此時趙岩在行政擴張上已經感覺很吃力了,畢竟高素質的吏員太少了。

  目前山東能出現這樣的行政狀況,主要是在他監督下的結果,若是出了一定距離,到時候天高皇帝遠,難免出現貓膩。

  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就目前來說,公民品格是不高的。

  這個年代的文人大部分都失去了宋代文人的那種正氣,而這正是蒙古人入侵所造成的災難。

  因此趙岩在擴張上依舊在等,等他的教育體系壯大,他需要大量品格高尚,且具有才華的官員。

  行政上要想做到精密管理,最重要的還是執行的官員上,否則一個很好的政策,也會被下面的官員搞得一塌糊塗。

  崇禎十一年,啟動蒸汽機這個巨力神的一年,已經逐漸走向末端。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