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1.156 偷梁換柱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南至莎車五百六十裡。有市列(列肆)。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建寧元年,疏勒王於獵中被叔父和得所殺,和得自立為王,據守楨中城。建寧三年,涼州刺史孟陀,派任涉等率西域各國三萬人馬圍攻疏勒楨中城,四十余日不下,糧盡撤圍(此處有爭議,詳見《曹全碑》)。
楨中地處絲路要道。扼蔥嶺東西咽喉,中原商賈,凡經南道,皆要在此修整歇腳,而後西逾蔥嶺,前往貴霜,安息及羅馬各國。而從貴霜、安息及羅馬等國東逾蔥嶺,欲往中原的西域遊商,亦要在此城駐足歇馬。
漢通西域以來。東西方商賈,雲集楨中城。在此開市貿易,互通有無。使原本這座蔥嶺腳下的小城塞,日漸繁榮。
數百年來。楨中城多次擴建,建寧年間已頗具規模。
距涼州刺史孟陀圍城,已過十年。十年間,自立為王的和得,苦心經營,多次加固擴建,楨中城已成銅牆鐵壁,號稱蔥嶺絕城。又廣招兵馬,屯兵數千。
此時此刻。
頭戴金師子冠,高居王座在疏勒王和德,將手中莎車王親筆手書,看了數遍。這才微微抬頭,衝殿中使者居高喝問:“消息是否屬實?”
莎車王使,這便躬身答道:“回稟大王,此消息乃出當今龜茲太王后之口,自然千真萬確。”
“莎車王,準備遣多少兵馬?”
“輕騎五千。”
疏勒王嗤鼻一笑:“長史有精騎萬余,龜茲亦可發兵一萬。區區五千兵馬,豈堪大用?”
“大王有所不知。”使者這便言道:“長史雖有精騎一萬,卻要屯守數城。此時,它乾城中不過兩千兵馬。今龜茲新王登基,時局動蕩,民心不定。龜茲將士亦未能盡數歸心,豈能為長史所用?故需留大半兵馬駐守龜茲,以防有變。我家大王雖只出輕騎五千,卻可從乞伏部再借鮮卑突騎一萬!加上大王五千精騎,足有兩萬大軍。十倍於長史。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焉能不勝?
此乃天賜良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若等長史盡收龜茲人心,西域諸國皆為其所用。那時,如班都護故事,合諸國大軍,興兵討伐大王。則形勢危矣!”
疏勒王又笑:“十年前,涼州刺史孟陀,遣任涉等率各國三萬人馬圍我楨中城,血戰四十余日不下,糧盡撤圍。十年後,楨中城固若金湯,早已今非昔比。長史再來,孤又有何所懼?”
使者點頭稱善。卻又轉而言道:“有道是事不宜遲。漢庭常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前有大宛王匿寶馬、殺漢使,雖遠距萬裡,大漢亦興兵伐之。圍城四十余日,破其外城,宛大恐,走入中城,共殺王,持其頭以降。後有前龜茲王殺校尉賴丹,七年後大漢興兵討伐,老王雖死,血仇未滅,斬貴族姑翼,以祭賴丹。
前有大宛,萬裡之遙。後有賴丹,遠隔七載。敢問大王,可知何為‘雖遠必誅’?”
“……”疏勒王沉默不語。
“無論距離長短,年代久遠。有仇必報,便是大漢行事。”使者微微一頓:“十年前,孟陀、任涉,籍籍無名,大王僥幸得勝。十年後,長史名震北疆西域,屢戰屢勝,挾威而來。兵強馬壯,麾下皆虎賁。大王可有必勝之把握?”
“……”疏勒王啞口無言。
莎車使者,一針見血。
煌煌四百年,大漢虎威猶在。先滅匈奴,後滅鮮卑。十年前雖僥幸獲勝,卻至今未能得漢庭寬恕策封。新仇舊恨,未曾勾銷。長史必然興兵問罪。難不成,也學大宛,共殺王,持吾頭以降?
不行。需先發製人。
心念至此,疏勒王便已意動:“龜茲王太后,雖是莎車公主,卻也未必可信。”
“大王有所不知。為防王太后乾政,長史欲立其子,殺其母也!”
“原來如此。”疏勒王這便解去心結:“莎車王欲從孤處借兵,須見誠意。”
“事成之後,願獻錢百萬,牛羊十萬頭,糧食一萬石,兵甲三千套!”使者擲地有聲。
疏勒王粗聲言道:“口說無憑。”
“有我王親書禮單在此,請大王過目。”使者這便將禮單呈上。
妥了。
細細看過,疏勒王這便言道:“只需莎車王能借來一萬鮮卑突騎,本王必出大軍同討。”
“謝大王成全。”莎車使者肅容下拜,雖一絲不苟,漢禮卻也只有五分相象。
“起來吧。”連疏勒王都看不下去了。
時下,西域諸國皆已不同程度漢化。莎車、疏勒自也不例外。當然,論漢化程度之深,當屬龜茲。
送走莎車使者,便有一風仙道骨的漢家道人,從殿後翩然走出。
“果如戈渠帥所料。莎車王欲合三家之力,截殺長史一行。”疏勒王沉聲道。
“此乃輔國侯將計就計。”太平道人笑行一禮:“單憑莎車王,又如何能說動乞伏鮮卑出兵。還不是我教在暗中謀劃。”
“十年前,若非貴教輔國侯暗施援手,孤又豈能穩坐疏勒王位。渠帥且放心。於情於理,孤定會將輔國侯救出囚籠。”
“實不相瞞。輔國侯之所以能窺破長史之計,乃因王太后暗通消息。龜茲雖由長公主臨朝稱製,龜茲王卻是王太后嫡子。只需除掉長史,解王太后與輔國侯殺身之禍。那時,龜茲便是我教之天下。龜茲與疏勒兩家,只需結秦晉之好,互為屏障。再並周圍小國,壯大聲勢。便是大漢再興刀兵,又有何所懼。”太平道人笑道。
“渠帥所言極是。”疏勒王連連點頭。自從殺侄篡位以來,日日寢食難安。眼見新任長史,屯駐它乾城,欲興兵西進。生死一線,如何能不如坐針氈。
危急關頭。豈料太平道與莎車國,竟齊來相勸。
三家合力,再得乞伏鮮卑相助。此戰定矣。
然而,仍有顧慮。
疏勒王又道:“若乞伏鮮卑不來,又當如何?”
“疏勒南至莎車五百六十裡。”道人笑道:“大王可先屯兵國境,待莎車與乞伏部聯軍趕到,再拔營不遲。”
“如此,甚善。”疏勒王終於心安:“正如莎車使者所言,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製人!”
太平道人微笑行禮。
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