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從學霸開始》第898章 種地,我是認真的
  第898章 種地,我是認真的
  李懷仁沒有加入盛唐,但他介紹一個人加入了,這也是唐覺曉最近才不抗拒的事。

  純商做得再厲害,敵不過一張A4紙,而讓有權力的人入局,起碼有權力的人會用自己的權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只要這利益是合法的,現在唐覺曉不會去抗拒。評價一個人好壞,不是看他有多少錢,而是他做了什麽事。

  農學如果發展到巔峰,地球養個兩三百億人絕對不是問題,而且階級一旦分開、固化,人口自己就控制得住,也很難有那麽多人。

  現在中國的農業問題極大,光是每年1600億美金的進口數……

  美國一噸大豆通常在330到340美金之間,進口一億噸也不過是300多億,這麽一算,各方面缺口實在太大了。

  如果中美交惡,改買巴西大豆,巴西能漲價到400。

  李德是一名學者,學者難免會有野心,很多人希望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世界。他把荷蘭模式交給唐覺曉,再結合光伏發電等各種東西,就挑起了同樣具有野心的唐覺曉的欲望。

  中國農業哪怕是一個省,發展出荷蘭模式為主,每年能在農業上獲得的利益之大,都遠超打仗。

  最重要的一點是,其它任何國家在這事上都不具備和中國競爭的條件。

  只要中國農業工業化2.0完成,絕大多數人可以不做事了,這很夢幻。

  李懷遠是一名官員,官員考慮的就實際得多。

  第一,農業大學每年就出來5萬人,就這點人能幹什麽?絕大多數畢業等於失業,只有3000人能投入農業裡。算上別的農業的學校,總量也不大,就業情況差不多。

  一想到13億人口國家的農業研究,就靠這麽點人……

  第二,中國的大環境,就不利於新型農業發展。中國是小農經濟,每個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年殺頭豬,差不多。互聯網隨便就能查到新技術,但偏偏這批人是最難接收到新技術的人。以及,如果沒有銷售渠道,學到新技術反而是災難。

  第三,大多數農業工作者,沒有一個統一的前進思路,大家各顧各的。每個人生產流程不一樣,標準不一樣,監管不到位,會造成嚴重後果。簡單說,鎘大米怎麽來的?

  再加上人們技術的落後,絕大多數人的農具是50年前的款式……

  就算唐覺曉願意砸錢做荷蘭模式,和農業大學全面合作,畢業生全進盛唐,其實對國家農業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李懷遠的觀點,必須把農業研究者當“將領”用,而不是當“士兵”。三五個農業研究者可以帶上百普通人做超大農業項目,不一定是畢業生,導師帶實習生也可以。

  這樣一來農大的3000人就可以分成1000個小組,帶10萬人進行新農業研究。

  如果模式成功,那就不是每年3000研究者投入,而是5萬,每年會帶動百萬人研究新農業。

  再加上其它大學也有農業……

  等過個二、三十年,中國出現500萬農業研究者、3000萬輔助,或許不是夢。

  到時候慢慢轉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化,人們或許就都不用做事了。

  唐覺曉采納了李懷仁的建議,讓人寫策劃。

  李德那邊唐覺曉也沒冷落,畢竟是投靠盛唐的第一個農業大將。

  傅夢瑤還有一個月臨產,唐覺曉要當爸爸了,決定給員工發福利。

  盛唐農科準備投資建“盛唐農業園”,全套采用荷蘭模式最高標準,目前第一期先蓋10公頃,專門用來生產西紅柿、土豆。這不僅僅是員工食堂福利,盛唐還做禮品裝,內部出售。價格方面好說,玻璃大棚20年能回本就行。

  一開始人們沒感覺,唐覺曉想種地已經很久了,這誰都知道。

  後來有人去查了價格……

  最高標準的話,一公頃投入至少800萬人民幣!

  “我的天,吃貨為了吃的,竟然乾出這種事!”

  “唐總這是為了自己吃嗎?他吃的東西哪樣不是全球各地進口來的?他這是為了我們!不得不說,給唐總點讚!”

  “太期待了!作為從企鵝跳槽到盛唐的員工……”

  “作為從阿裡跳槽……”

  “作為從度娘……”

  ???

  兩馬一李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

  丁三石在微博發言:“務農這件事,一圈朋友裡就我倆最認真了!”說完艾特唐覺曉。

  一時間“唐覺曉和丁三石這倆,務農才是愛好,做互聯網只是為了糊口”的段子再次火起……

  唐覺曉是真心想做農糧,中國確實有厲害的農業公司,中糧、北大荒,也有很好的產品,凍貝貢米,但中國農業整體是不行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原先唐覺曉不著急,但知道了一些以前比較“機密”,現在互聯網可以輕易查到的事後,他開始認真起來了。

  做“盛唐農業園”,李德會高興,員工會高興,如果能夠累積技術,那可能全國人知道了都會高興,但這遠遠不夠。

  盛唐要進入偉大級,那就得做匹配偉大的事……

  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整體貧窮,改開到現在三十多年,還有近億人在貧困線下。

  乾扶貧這一塊,好啃的肉已經啃完了,接下來難度會越來越大,必須“精準扶貧”。

  李懷遠又到盛唐給唐覺曉資料,兩人商量構思。

  盛唐要扎根兩廣,那就要先為兩廣服務。

  唐覺曉是南桂人,強行綁定的兩廣,有些人是不認可的,所以就要為南粵做更多的事,獲得認同。

  資料統計,在QY市范圍內,包括清新、佛岡、英德、陽山、連州5個縣51個鎮的205個相對貧困村,有16629戶貧困戶共41656人。

  為了做這些人的扶貧,光是羊城就有28家市機關、16家官企,以及越秀、荔灣、白雲、黃埔四大區進行幫扶。

  李懷遠說:“盛唐固然兵強馬壯,但在官府面前就不算什麽了,得思考結合官府的力量。首先官府代表秩序,私人的項目被破壞,可能會拿人沒辦法,但官府的項目……沒人敢破壞。”

  唐覺曉笑道:“還有錢的問題,砸錢做事是行不通的,得賺錢才行。和印錢的人合夥,很難虧本。”

  “是的。”

  唐覺曉說:“現在的一些商販,真的是,什麽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羊貴妃……要按市場經濟來看,這樣也不是不行,只是他們今年可能賺,明年搞不好就虧爆了。不建立一個正常的秩序,誰的荷包都得不到保護。”

  “是這麽個道理。”

  “所以官府強行平價的話,價格就會定下來。如果低於官府的價格,多半就不好。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經驗,進行選擇。”

  盛唐做水培,這屬於真正的高尖端、無農害,連農藥都沒有的好東西。好東西肯定成本高,那就必須想辦法降低成本。材料成本降不了,就降用人成本。

  在中國,扶貧基本真的等於扶農。

  很多人50歲了,沒什麽技能,進城市打工只能做保潔、保安,一個月800,又要吃飯……

  如果這人身體不好,或是子女能力較弱,或是家裡人生病……會很糟糕。

  在“精準扶貧”、“一帶一路”這兩個方面,唐覺曉會全力支持官府。

  不能把扶貧想成重擔,要想辦法賺錢,不然就沒辦法持續發展。

  看著一些人好像沒什麽油水,其實有。

  第一,他們物美價廉,看地區給1000到2000就行,可以搞基本工資+獎金製。

  第二,他們肯定有基礎農業技能。

  這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事少、錢多、離家近。

  事真的很少,塑料管裝泥種東西,把管子弄到人胸口高度,不用彎腰就是一種輕松。大棚裡沒有蟲,不用打藥對人也好。

  對國家也好,只要盛唐做了,全國各地的人肯定來看看。在原時空,這是後期很多地方精準扶貧的項目。

  對農學生也有好處。都學農業了,就業都成問題,還能有什麽想法?這會兒一進項目組,他們能獲得尊敬。

  農業是會爆發的,它需要官府維護,一步步來……

  盛唐聯手官府,在佛岡縣龍山鎮從化圍村建種植基地。投資1400萬人民幣,目標建設大棚700個,佔地約200畝,種植品種多達40個。

  該項目用的是澳大利亞的栽培技術,引進的土都是德國的有機土,屬於農業發達國家技術大雜燴。

  這項目各個環節都實行標準化管理,獲得了南粵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地認定,和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檢驗檢疫備案證書。

  該項目用的人基本都是貧困戶,直接就針對了精準扶貧。單這一個項目就需要60個人種地。

  而且很賺錢,按照計劃書計算的,每天產量能達到7000斤,年產值800萬人民幣,利潤驚人。

  人們剛震驚盛唐搞內部菜園,唐覺曉就投了開放賣的……

  還沒緩過來,又是連續19個同類型項目!

  這戰略引申到最高就是,唐覺曉最後可以讓出自己的部分利潤,只要合作超市禁止支付寶。

  種地,他是認真的。

  做生意也是。

  ……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