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邊管辦法
吳俊義收到調令,帶著他的一萬雨林戰隊,乘船前往呂宋擔務總督,往南尋找更多天然港,建立補給基地。 陳明遇收到調令,前往慶州擔任地方總督,原本在慶州的尚可喜調回大都城。
鄭芝龍留在安平城,繼續在海上清剿海盜和夷人。
王小林留在佔婆,他負責南部民政;童守義負責南部軍政。
張新便宜老爹,也就是張四九在八百裡營。
八百裡營名字還是舊名字,地點早已經不在原地,而是在舊址上往西北移一千公裡左右,這裡近海(不到五十裡),還有座超大型露天鐵礦。
被張新嚴重批評過之後,張四九奮發圖強,以采礦、農業、捕魚為產業,發展出20萬人城市。
八百裡營在雅庫克人一百三十萬平方公裡的舊領地上,而土著人數還不到30萬,形成強烈吸虹效應。
為讓八百裡營更上一層樓,張四九往南與興湖之間修鐵路、修陸路。
還以官府名義,從奴隸販中購買女人,當地十六歲以上青年男人基本都有四五個老婆,每家最少十五個孩子。
為養活孩子和老婆,男人必須參加采礦和修路工作,交換到食物養家。
這很高明,因為皆是自願,不用強迫誰誰采礦。
為提高生育質量,八百裡營全城禁酒。
大量孩子出生後,七歲時需要接受強製啟蒙教育,不學知乎者也,也不學地方風俗,隻學漢字版《終極奧義》。
這個過程,既學會漢字漢話,又接受意識教育。
如果有優秀種子,會被送到大都城,進入訓練營,進一步接受意識教育,最終成為戰士、醫生、水手、文職,或其它特長隊員。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八百裡營發展成為典范城市,甚至在各邊疆地區掀起一股學習風。
最先學習的是李愧奇,他在捕魚兒海明二城推廣。
女奴隸順著水道、路陸,從南方(濠境澳)、從西南(明六城)送過來,優先賣給士卒,其次賣給內遷屯田百姓。
士卒打仗既是保衛明皇,也是保衛老婆和孩子,心甘情願。
百姓工作,既是為發展做貢獻,也是為養活老婆和孩子。
二丫管理明五城(位於大陰山脈中段,兩片大陸重要陸上聯接通道),因為當地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她也打算學習這種辦法。
但她不可能從南部和西南獲得女奴,距離太遠。
於是叫來手下智囊,讓他們幫著一起想辦法。
一人技短,三人技長,立馬就有辦法。
“將軍,”一名衛指揮者道,“最近五個月,我們淘汰掉三萬套二等武器(一等最差,四等最好);
未來三年還會有更多冷兵器淘汰,可以廢物利用,交易給斯拉夫人,交換奴隸。”
“這個辦法好,”有人附議,“斯拉夫人一直想購我們的武器和罐頭,但我們不需要他們的貨幣。”
“罐頭不交易,”二丫做出決定,“與斯拉夫商人聯系,使用淘汰武器交易女奴和黃金。”
話到最後二丫提醒,“如果有人侵佔公產,參於腐敗,按律法嚴辦!”
消息傳回大都城,張新同意二丫使用武器換奴隸。
除與莫臥兒戰爭,明朝現在消耗武器強度很低。
另一面,後方生產質量、生產速度卻在提升,越來越多騎兵弩、遂發火槍裝備前線,即使使用冷兵器,也以三等、四等為主。
原本匆忙製造的低等武器皆需要淘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