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許攸的人生模擬器》第161章 爭論
  第161章 爭論
  魯肅這時捋了捋胡須,望著張昭道:“子布,有時候明知道是白跑一趟,也是要跑的。”

  張昭這時轉過臉來,滿臉怪異的笑,瞅著魯肅道:“子敬,你說這話,難道不覺得可笑嗎?明知道白跑一趟,還是要跑,這根傻子無異呀。”

  魯肅望著孫權道:“主公,在下覺得,明知道程普上不了任,卻仍然偏偏要上他上任,如果不讓任,劉備就會以為我們好欺負,之前借荊州的時候,雙方簽訂隻守不攻的條約,這次陛下封太守,我們再不去爭的話,就顯得太窩囊了。”

  孫權道:“子敬言之有理。”

  張昭眼看著孫權要同意魯肅的意見,心裡滿是不爽,江東文武,向來尿不到一個壺裡,凡事皆有不同意見,之前周瑜在的時候,還能鎮壓得住,但自周瑜死後,魯肅上任,文臣多有瞧不起他的,就連武將對他有些不服。

  按理說周瑜死後,當選四大老將,韓當周泰,程普黃蓋幾人之中選一人做大都督,沒想到周瑜卻偏偏選了個後生之輩,無論從年齡還是資歷,魯肅都不及幾位老將軍,關鍵是選大都督這件事,並沒有經過文武共同的商議,隻孫權直接任命,雖然孫權年紀小,但事情也不能做得這麽兒戲了。

  張昭每每想到這件事,就想說孫權兩句,但礙於面子,始終沒開得了口,再者來說,他怕孫權誤會他,誤會他提出不滿,是因為他想當大都督。

  說實話大都督這種職務,是江東文武都垂涎的,不說別的,光是俸祿就夠可觀的,再加上一打仗就站在幾萬人面前講話,何其的威風八面。

  張昭若說自己一點兒也不想當大都督,打死也不能信的,只不過張昭年紀太大,又是文臣出身,帶兵的話,必會遭到諸多不服,這一點張昭心裡跟明鏡似的。

  雖然張昭現在是文官中資歷最高的,他卻是武官中資歷排不上號的,孫策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現在外事不決得問魯肅,術業有專攻,張昭其實隻負責內事就好了,而關於程普要不要去襄陽上任當太守的事,本屬外事,張昭不宜參與,但既然自己不宜參與,孫權又叫自己來幹嘛呢?
  張昭絕不是那種凡事忍氣吞聲的人,他是一個文學底蘊充足的人,當年陶謙死的時候,還是他給寫的祭文,文人多是尖酸刻薄之輩。

  也可以說文人多是鑽牛角尖之輩,一般鑽牛角尖的人,大多是心細如塵的人,不是心細如塵的人,是做不了文化的,這就造成了文人尖酸刻薄的性格。

  張昭又將手對孫權一拱,道:“主公,在下覺得,完全沒必要讓程普跑一趟,一是程普年紀大了,二是劉備根本不會讓他當太守,三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番有違天道,必不利於我江東的發展,更不利於孫劉聯盟,曹丕此舉,就是衝著破壞孫劉聯盟來的,如果硬讓程普去襄陽上任,到時候孫劉兩家關系必然破裂,動刀動槍的可能都有,所以還請主公三思,且不可讓程普去趟這趟渾水,且不可中了曹丕的奸計啊。”

  魯肅這時已經板起了臉,覺得張昭這老家夥,確實有些過分了,左一個中計,右一個破裂,合著是他把主公當傻子了,在場的就他一個聰明人,別人就不知道這是曹丕的奸計嗎?
  既然已經看破是曹丕的奸計,當然不會眼睜睜的中計,讓程普去,就是為了爭一口氣,只不過是按照天子令行事,現在弄得好像是這別去奪劉備的地盤一樣,嚇得不敢去,再者來說,是劉備先違背借荊州條約在先,莫說是按天子詔去上任太守了,就是明著去奪南郡,劉備也是理虧在先,你以為當時我跟主公沒想過,讓劉備隻守不攻絕對不可能,但是劉備一旦攻城的話,我們就有理由打劉備,只不過現在還沒到關系破裂的一天,如果到了,我們打劉備,必將是名正有言順,出師有名,到時候任劉備渾身是嘴,他也是無理,他仁義之君的偽臉將被撕破。

  魯肅抽了抽鼻子,轉過臉來對張昭道:“子布,你所想的,在下也想到了,主公更是想到了,還是那句話,我們有天子詔書,幹什麽不能去襄陽上任?劉備做為陛下的叔叔,他絕不會不遵天子召的,只要把天子詔書一亮出來,他們那邊沒人敢不服的,即便是許攸再心不甘情不願,他也得乖乖的,把襄陽給讓出來,別看張飛脾氣火暴,但他向來對劉備的話,可是言聽計從的,只要劉備一句話,張飛就得乖乖的聽話,所以這次我們必須要讓程普去襄陽當太守,倘若不去,便是違抗陛下聖旨依律當斬,子布直接說不讓程普去上任,這是陷主公於死地呀,到時候陛下將主公定罪,你張子布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雖然魯肅說得頭頭是道,但人家張昭仍然不放在眼裡,腹有詩書氣自華,沒理也能擰三分,這就是文人,多讀書絕對沒錯的,有些事情文人能夠舉一反三,但武將不能,魯肅之所以那麽能說,是因為魯肅也是文臣出身。

  張昭再怎麽樣也比魯肅要能說些,可以說張昭的口才,舉世無雙,當然了,口才好的人,大多數都是有真材實學的,至少在這個時代是有真材實學的,能夠坐到張昭這位置,沒點兒真本事的話,早被打發到老家種地去了。

  張昭自被孫策啟用之後,一直都位居高位,掌管著江東六郡八十一縣的錢糧,這個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

  只不過後來張昭想讓孫權投降曹操,這事就把孫權弄得心裡很不爽,因為張昭這時候私心太重了,他隻想著自己投靠曹操能夠活命,卻完全不考慮孫權的死活,也不想想孫權投降之後,曹操還會讓他活命嗎?即便是能活命,也會被當作小鳥一樣的關起來,最後的下場很可能是鬱鬱而終。

  相反的,魯肅就不一樣,魯肅考慮事情,不但為江東百姓考慮,還為江東主人考慮。

  當然了,不能說張昭的建議就是錯的,如果站在百姓的角度上,自然是不打仗最好,因為無論什麽時候,一旦打仗,苦的永遠是百姓。

  當然了,凡事終歸是有兩面性的,一旦百姓過得好了,國家就會施壓了,反正做百姓,永遠都是受害的一方,沒有外敵的時候,國家就會一致對內,有外敵的時候,百姓與國家都會一致對外,鬥爭從來不會停止,經濟戰也是戰,說到底經濟戰苦的還是百姓,沒有哪一項政策是百姓心甘情願的,即便是心甘情願的,也是諸候向淳樸善良的百姓設的套,等百姓明白是圈套的時候,都已經晚了。

  如果這時候諸候不強行向百姓片賦稅,哪個願意交的,所以無論當世還是後世,很多事情都用的是強硬手段,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而為人,就要承受人所帶來的痛苦。

  張昭這時徹底跟魯肅卯上了,本來二人很少有交涉,一個管內政,一個管軍事的,兩個人本來就沒有衝突,但二人平時看對方,似乎都有些不順眼,要說哪裡不順眼,也都說不上來,但看到對方,都會不愉快,有些人天生尿不到一個壺裡的,有些人雖然從未謀面,一見面就能尿到一個壺裡,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沒有人能夠解釋得清楚。

  就像當年張良跟劉邦相遇,本來張良是想投靠別處的,但是路上遇到劉邦,隻幾句交談,二人便一見如故,確定就是尿到一個壺裡的人,從此張良便跟定劉邦,直到劉邦得了天下,他才隱居山林不問朝事,張良是歷史上少有的,在主子當皇帝後,有善終的人,知道功成身退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因為他們舍棄了享不盡的容華富貴。

  相反的,蕭何在劉邦得天下之後,就活得很累,他買房子都不敢買到京城,而是買到郊區,並且為了不讓劉邦猜忌,他常常自毀形象,今天偷這家兩隻雞,明天牽那家一條狗,還當眾調戲良家婦女,被人家丈夫揍得是鼻青臉腫,他這麽做劉邦很高興,因為蕭何在百姓心中威望太高了,劉邦常常為此感到不安,蕭何一毀掉自己的形象,劉邦立刻就解除了對他的懷疑。

  無論哪個朝代,當上皇帝的主子,必殺忠臣,最典型的皇帝就是老朱。

  張昭這時瞪了一眼魯肅,道:“子敬此言差矣,你不要左一句天子詔,右一句天子詔的,你要知道,天子詔不過是曹丕寫好之後,逼著天子蓋了個大印而已,這就是曹丕的奸計,這就是一個坑,如果我們明知道是坑還往裡跳的話,這就跟蠢貨無疑,退一萬步說,就算劉備同意程普到襄陽當太守,但程普能當得久嗎?我們江東的將軍,夾在劉備與曹丕之間,就襄陽那彈丸之地,誰在那裡當太守,能不別扭呢?再者來說,本來我們借荊州給劉備,是讓他幫著我們分擔抗曹壓力,倘讓程普前去襄陽當太守,那我們等於白借給了劉備一個荊州,抗曹的壓力又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了,子敬啊子敬,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所以綜上所述,程普不得去襄陽上任。”

  張昭說完,對自己剛才的言行非常的滿意,滿意到嘴角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非常得瑟的衝孫權一拱手,道:“主公,不知道在下說的有無道理?”

  孫權看張昭,臉都笑抽了,做為張昭入門弟子的孫權,對張昭的性格,了解得非常清楚,自己這個亦師亦友亦臣的老師,在很多時候,還是很得瑟的,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但他的確是有真材實學,就是不夠謙虛,有時候為人也太過耿直了,這其實並不是好事。

  對於程普能不能到襄陽上任的問題,孫權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聽過魯肅跟張昭的爭執之後,孫權就偏重於魯肅的看法,雖然說張昭這時候說得天花亂墜,貌似有理有據,也合情合理,但是張昭看待問題,始終是從文人的角度看的,而魯肅是從全方位考慮的,這一點跟孫權是不謀而合的。

  孫權覺得既然有了天子詔,就必須要先遵天子詔行事,讓程普先去上任,如果受到劉備的阻止,大可以向朝庭上書,狀告劉備,說劉備敢不聽天子的旨意,那樣的話,劉備在漢朝一幫老臣的心裡,就會失去權重,劉備素來以仁義著稱的謊言,也將會被拆穿。

  再者來說,還是魯肅所說的,拿著天子詔都不敢去上任,這樣就顯得江東太窩囊了,這樣只會讓劉備更加的無視江東的存在,本來劉備不遵守隻守不攻條約,就有錯在先,譴責完他還死不悔改,借口推辭說將在外,難以管,純屬胡扯,孫權跟魯肅早想到了這一點,既然劉備都幹了這樣的事,那以後有機會興兵伐他,他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孫權也是一個聰明人,絕不會當著外人的面,讓自己老師失了面子的,其實魯肅與張昭,都是孫權的老師,只不過相較而言,魯肅的心胸要比張昭要寬一些,眼界也比張昭要寬一些。

  魯肅是那種開得了玩笑的人,但張昭不一樣,此人太過耿直,你有時候跟他開玩笑的話,他能記仇記一個月,等你把這件事情忘了的時候,聽他偶爾提起來,你就會猛的一驚,要回想好久才能想起這件事來,這便是張昭的為人。

  張昭一直都是一個食君之,分君之憂的人,可以說他能把自己職責所在的事情,處理得很完美,但是他在做人這方面,似乎就有些欠缺了,當然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聾不瞎不配當家,孫權也是一個有度量的君主,雖然少年繼位吧,得兩位有才之士教誨,已經是青出於籃了,集魯肅、張昭、周瑜所長於一身,當然了帝王向來隻學管理與做人,才華這方面,可有可無,劉邦沒讀過什麽書,不一樣當皇帝嗎?
  劉邦到死都不讀什麽書的,也最討厭那些文人雅士,曾經把一文人的帽子當眾取下,在裡面撒了泡尿,他就是一個臭流氓,但就是這樣一個流氓,偏偏悟性極好,性得帝王之術,政不及蕭何,謀不及張良,用兵不如韓信,卻能管理這些人,就是因為他擅長用人,絕不是因為他有才華。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