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熱鬧春耕(2)
臨青溪這最後一句才是關鍵,臨遠山聽到之後,放下手裡的鋤頭,掏出腰間的旱煙袋,問她:“溪丫頭,阿爺種了一輩子地,怎麽就不對了?”
臨青溪說道:“阿爺,老阿爺曾經對我說過‘春耕深一寸,可頂一遍糞。春耕不肯忙,秋後臉餓黃。’咱們這裡春耕的時候非常淺,雖說也忙,可忙得沒什麽結果,而且從來不給地裡上肥。這土地沒有勁兒,莊稼種在上面,怎麽會有大豐收呢。阿爺,只有土地深耕,然後再合理施肥和灌溉,老天爺再賞飯吃,那麽秋天的時候,一定會滿地金黃。”
臨遠山被臨青溪描繪的“滿地金黃”說心動了,他也清楚臨青溪種地並不比他這個種了一輩子地的人弱,相反,很多時候她所提出來的種地經驗是從未聽說過的新鮮,而嘗試之後總會有意外的收獲。
“溪丫頭,這深耕不但費時費力,還耽誤種地,你買頭牛回來就能有用了?牛可不是人,可不會用鋤頭,呵呵!”臨遠山雖然認同臨青溪的說法,但實際做起來卻並沒有那麽容易。
“阿爺,這個問題我早就想過了,您先等我一下。”臨青溪飛快地跑進自己屋裡。
楚國有些牛雖然叫“耕牛”,但並不實際參與耕種工作,而是負責套在車上等豐收的時候拉一些糧食或蔬菜回家,而且牛的繁殖能力並不高,所以在楚國牛是很珍貴的家畜。
一開始臨青溪的思維總固定在一些現代化的農具上,可是憑借楚國現有的各方面水平,把那些農具做出來有些天方夜譚。
為今之計,就是把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些較為先進的農耕用具製作出來,讓楚國的百姓能夠節省一些人力物力和時間。
這一次,臨青溪要把改進之後的犁通過這個時代能工巧匠的手做出來,以後耕種的時候翻整土地就容易多了。
很快畫好了草圖,臨青溪又飛奔著來到臨遠山的面前,然後遞給他說道:“阿爺,您看這個東西咱們鎮上的鐵匠能做出來嗎?”
臨遠山接過臨青溪遞給他的紙張,仔細看了看上面的東西,有些好奇地問道:“溪丫頭,這是個什麽東西?”
“阿爺,這叫犁,有了它,不用鋤頭地就能深耕了,不過,前面要用牛拉,後面要有一個人扶著,如果沒有牛,小一點的犁,人在前面拉也是可以的,犁耕土地的速度和深度要比鋤頭好。”臨青溪極力推銷著犁耕的好處。
“這個地方要用鐵吧?看起來像個大鐵塊,這能行嗎?”臨遠山翻來覆去地看著那張紙有些懷疑地說道。
“阿爺,絕對能行!”臨青溪畫出的這種犁,是經過好幾代改進過來的,只要鐵好,不但比老式犁輕便很多,而且還省勁,犁地的效果也更好。
“阿爺正好認識一個鐵匠,這就去找他問問。”臨遠山將那張紙吹乾小心地疊好放進自己的懷裡,然後起身披上蓑衣就要出門。
臨青溪忙拉住他說道:“阿爺,這事不急,現在還在下雨,等雨停了您再去。”
“這點雨沒事!”臨遠山擺擺手,出門了。
下半晌的時候,臨遠山回來了,一回到家,他就對臨青溪說,事情辦妥了,三天后,對方就會把臨青溪畫上的犁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
吃晚飯的時候,老臨家的人都很好奇臨遠山和臨青溪口中的“犁”是什麽,但爺孫倆就像約定好的,只是對家人笑笑,什麽話也沒多說。
三天后,老臨家裡裡外外來了不少人,都是來看犁的,這都怪臨青木一時顯擺,告訴了村裡的幾個孩子,自家阿爺讓人打造出一種很神奇的耕地工具,能夠深耕土地,讓來年莊稼的收成更好。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整個村子都知道了“犁”這種從未見過的耕地農具。帶著好奇與懷疑,這天有不少村裡的老人和孩子都聚在了老臨家。
“葉阿奶,那犁真得好用嗎?是不是用了它,我就不用下地乾活兒了。”村裡一個很滑頭的孩子問道。
“小狗蛋,怕乾活兒了?小小年紀,可不能這樣,要多幫著你娘些。”葉氏以長輩的語氣對他說道。
“葉阿奶,我不怕,我……我就是問問!”被葉氏叫狗蛋的男孩“嘿嘿”笑著又藏進了人群裡。
“他嬸子,遠山兄弟讓人打造的犁到底是啥樣的?”寶阿爺也很好奇地問道。
“寶大哥,這我也不清楚,是孩子他爹和溪丫頭瞎鼓搗的東西,大家都別著急,一會兒人就回來,到時候就都知道了。”葉氏苦笑一聲說道。
眾人又等了一會兒,就聽有孩子高聲喊道:“回來了,回來了!”
今天是臨遠山和臨青溪一起去的鐵匠鋪取的犁,臨遠山認識的這位打鐵的老漢,不但鐵打得好,木工活兒也是一流兒,所以做出來的犁非常符合臨青溪的要求。
當即,臨青溪就又訂了幾個犁,既然萬畝紫土不能動,那麽她手裡就有了一些多余的錢,這些錢正好可以用來打造農具,購買耕牛和一些家禽。
遠遠地,臨青溪就發現自家門口圍了不少人,就對臨遠山說道:“阿爺,那件事情你考慮好了嗎?”
臨遠山看著遠處略顯興奮的村人,微微笑著說道:“阿爺考慮好了,咱們就買一頭耕牛,村裡要是有人要用,溪丫頭,你可不能小氣不讓用。”
臨青溪故意嘟著小嘴生氣地說道:“阿爺,您看您孫女是那小氣的人嗎!再說,您不是說,我小時候生病,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才活下來的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我懂。”
“溪丫頭不愧是我臨遠山的孫女,孩子,記住阿爺一句話,東西再金貴也沒有人心金貴,失了人心,你就什麽也沒有了。”臨青溪凡事都能想得開,都能以大局為重,臨遠山對她還是很放心的。
只是,這孩子似乎對臨氏族人的感情並不深,想想也是,她也不過是八九歲的孩子,以後日子還長,要讓這孩子知道她的根在哪裡,這樣對她以後也是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