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繼祖傳宗》第三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聽到這裡,劉繼祖早就驚得目瞪口呆,他努力地隔著那層薄膜在前世記憶裡搜尋有沒有關於這三家組織的蛛絲馬跡。答案是沒有,他開始迷茫起來。劉繼祖自會說話以來一直到處打聽各種消息,想弄清楚自己處在什麽時代,只是他才滿三歲,不想顯得太特殊,很多問題不敢問,而且周圍都是莊戶人家,沒多少見識。

  他打聽了很長時間,也沒打聽到什麽有用的消息,但他卻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穿越回古代某一朝代的事實。但聽田先生剛才說的和自己前世學的有很大的差別,卻不知是何原因,難道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他隻管在這裡胡思亂想,田先生卻還在繼續講課。

  “面對這種岌岌可危的形勢,三家組織不得不再次做出調整,他們在衡山祝融峰舉行了第三次會盟。他們約定從此不再以乾預天下紛爭的形式競爭,也不再直接派出弟子支持各國,並向各國承諾不參與政治,不乾預王權,不侵擾百姓。

  過去曾經派出的弟子可自願選擇回來或者離開,所有選擇離開的,組織一律不再追究,但從此與組織無關。他們還將組織的宗旨調整為強化武力以自保,約定以後每二十年舉行一次聚會,以比武的形式來競爭,哪家培養的弟子能在比武中勝出,則這二十年就以這家為尊。

  他們主動把這個消息傳到各國,各國一方面感念三家組織的貢獻,另一方面也忌憚他們的實力。在三家組織適當展示了自己的決心、實力與誠意後,各國相繼取消了禁令。但對他們也沒有完全放心,而是旁觀監視,只要他們遵守承諾,就對他們聽之任之。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既不同於民間,也不受朝堂控制和律法束縛的特殊存在。三家組織借用莊子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中的說法,稱這個特殊存在為‘江湖’,取其不受王法約束,自由自在之意。因此,這次會盟被稱為‘江湖之盟’,三家組織也變成了江湖門派,被江湖後輩尊為‘三祖門’。而‘不參與政治,不乾預王權,不侵擾百姓’也成為了江湖的規矩。

  江湖之盟後,各國戰亂更加頻繁,民不聊生,但也因為殘酷的競爭,為了生存圖強,各國都非常重視培養各類人才。因此有知識、有本領的士便應勢而起,開始大規模登場,各國的統治集團也都開始養士。

  比較有代表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養的士都數以千計,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以四公子為代表的各國統治集團依靠這些士對內維護鞏固自己的權勢,爭權奪利,對外與敵國鬥爭,縱橫捭闔。

  士在這一時期展現了非凡的智慧、能力與勇氣。比如幫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候贏、朱亥,幫平原君說服楚王的毛遂,為孟嘗君營造三窟的馮諼。還有很多戰士、謀士、刺客甚至雞鳴狗盜之輩,他們也都極大地豐富了華夏文明,造成了華夏文明第一次知識的大爆發、大發展、大傳播。

  在這些士人中,優秀的代表被後人尊稱為‘諸子百家’。他們有些以天下為己任,有些恣意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各自提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主張,並相互批判,是為‘爭鳴’。比較突出的有儒、墨、道、法四家,其余還有兵、名、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也有像公輸班這樣優秀的匠人和扁鵲這樣優秀的醫生,他們都是華夏文明的璀璨群星。

  其中,儒家代表有求仁的孔子、取義的孟子和重禮的荀子,他們主張仁愛、忠恕與自強,是文士的代表。

  墨家代表是墨子,他們主張兼愛、平等、非攻等,是武士和工商業者的代表。

  道家代表有老子,楊朱和莊子,他們主張無為、貴己和逍遙,是隱士的代表。

  法家代表可追溯到相齊的管仲,鑄刑鼎的子鏟,變法的李悝、吳起和商鞅等人,但集大成者是韓非子,他們主張法制、集權與制度,是謀士的代表。

  最後法家的主張大行其道,為秦王嬴政光大,最終助秦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中華帝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他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在地方廢除分封實行郡縣,要求全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同時又修馳道,築靈渠,擊匈奴,征百越。他以及他建立的秦帝國對華夏文明影響深遠,奠定了中華統一大國的格局,因此有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但始皇帝的豐功偉績是建立在廣大人民巨大的苦難之上的,他晚年求長生,連長城,修宮殿,建陵墓,勞民傷財,嚴刑峻法,苛政虐民,為秦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正如造反的陳勝所說‘天下苦秦久矣’!另外還有鉗製思想的一些政策,更是對華夏文明造成了一定的損害。這些都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因此始皇帝以為可以傳之萬世的基業最終卻二世而亡。

  秦也改變了社會結構,周朝時的貴族有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四個階層,下面還有平民與奴隸。到秦朝時,貴族就只剩下了以天子為代表的皇族。因為沒有分封,諸侯和大夫就沒有了,其余的人在皇族看來都是平民與奴仆,都是編戶齊民,沒有了貴族頭銜的士卻留了下來,成為編戶齊民裡的第一等。即士、農、工、商裡的士,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

  嬴政消滅六國後,對江湖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不允許有不受他控制的人或組織存在,於是倚仗強大的武力對三祖門進行清剿鎮壓。三祖門被迫轉移了山門,並轉入地下,而且打破了江湖規矩,開始扶植反秦勢力,他們在滅秦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等漢朝建立,三祖門與漢太祖劉邦又達成了新的協議,承諾恪守江湖規矩,劉邦則承諾繼續維持江湖的獨立地位。這一時期還有很多獨立於三祖門的勢力以及能人異士湧現出來,他們見到三祖門營造出來的江湖逍遙自在,快意恩仇,不服王法,都羨慕異常,紛紛見賢思齊。

  於是,新的江湖門派從那時起,就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冒了出來。但門派多了就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甚至有害群之馬破壞江湖規矩。等到漢武帝時期,這種情況愈發嚴重,一些江湖中人開始勾結官府,包攬詞訟,調解糾紛,結交權貴,從中獲取利益,影響巨大。

  而武皇帝是要加強集權開疆拓土的,於是他就借著處理那些害群之馬的機會,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對江湖門派進行打壓。包括三祖門在內的眾多門派又被迫轉入地下。直到一百多年後,他們幫助光武帝劉秀打敗王莽後,才又恢復了往日江湖。

  而三祖門在經歷了這一系列變故後,對皇權有些心灰意冷,不再信任帝王的承諾,對其他的江湖門派也心存疑慮。於是東漢末年在華山朝陽峰進行了第四次會盟,他們決定共同歸隱,以後也不再進行比武,江湖稱這次會盟為‘歸隱之盟’。
  三祖門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慢慢成為了傳說。但歸隱並不是解散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而已。他們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存續發展,在歸隱的同時又派嫡系門人就近在其他地方建了‘三宗門’,代替祖門行走江湖、尋訪弟子、搜集資源、積累財富。

  其中,軒轅洞親儒,他們吸收儒家思想,在終南山建了樂知書院,還利用擅長訓獸的優勢在院內建了通靈館作為輔助。

  九黎島尊墨,他們學習墨家思想,在武夷山建了止戈城,並利用擅長造器的優勢在城內建了天機閣作為輔助。

  神農谷崇道,他們借鑒道家思想,在武當山建了無為谷,也利用擅長醫藥的優勢在谷內建了百草園作為輔助。

  此時的江湖早已不是建立之初的樣子,知名的大門派就有幾十個,還有更多規模小、不知名或隱秘的門派。江湖規矩名存實亡,江湖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江湖中人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利益,已不再遊離於朝堂與民眾之外,而是與二者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宗門作為祖門的代表,行事雖然低調謹慎,但也無法獨善其身。他們要在這樣的環境生存發展,同樣也要順應潮流,這就形成了現如今江湖的現狀與格局。

  後面的歷朝歷代多與江湖門派有各種關系,朝廷對江湖持一種默認狀態。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江湖越發強大,慢慢形成了明暗兩面。明面上他們恪守江湖規矩,依然是‘不參與政治,不乾預王權,不侵擾百姓’,江湖人之間的紛爭官府也不管。

  但暗地裡,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結交官府,培植勢力,恃強凌弱,剝削百姓,甚至乾預王權,可以說是無所不為。當然也有一些自以為雄才大略的大臣或帝王曾經想徹底消滅這些江湖門派,但結果卻是‘江湖依舊在,王朝已更迭。’

  我跟你們講這些,沒別的意思,是要你們明白當下的世道,不要像那些腐儒一樣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亂世將至,那樣的人很難在將來的世道中生存下去,你們都聽明白了沒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