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大眾火炮
多年之前的時候曾經在火器方面比較重視的張小磊當然知道最容易製成和最容易形成戰鬥力的火器是輕炮,尤其是銅製的輕炮,張小磊當年在張宅搞的其實也不過是一種精良版本的明末明軍中那種二將軍或三將軍的放大版。只不過回想起來,哪怕是剛剛起家時候的自己,所掌握的財力還有人才資源也顯然不是尋常百姓家可比的。
因此張小磊就給島上的新軍火器研究所內的眾人下達了一個奇怪的考核課題:讓兩個完全沒有任何工匠基礎的人在最多不超過一個工作月的時間內,製出實際戰鬥力水平不遜色於當年東南大周主力弓弩水平的火器。從火藥到彈藥乃至火器本身都是如此。並且:總計提供的指導實踐不能超過半個時辰,講話或者傳遞信息字數不能超過三千字。。。
“完全沒有任何工匠基礎?那銅爐坩堝都造不出來吧?更別說火炮用的青銅了。。。”
“別說是火炮,就算是那火藥要想造的起碼堪用,也根本不可能是沒有任何工匠基礎的人。。。唉。。。多少有些指點的話也或許可以,可是硫磺哪裡來。。。”
這樣的課題可讓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撓頭,然而天才雲集的崇明島新軍火器研究所曾經輕閑過很久的人還是有人想出了辦法。其實這個辦法是幾年前部分新軍叛亂的時候從控制地方武力的角度出發故意為難之才想出來的,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或許可能派上了用場。
“沒有任何工匠基礎僅僅只有簡單指導的人,冶煉和加工技術甚至石材可能都不行,但是簡單木工如果時間寬裕一些並且有一些基本的簡單指導或許還是搞的出來的。我也曾經做過不少試探,如果沒有硫磺只有硝石和木炭,其實也可以製成一些勉強堪用的火炮,火藥的需求量雖然多一些,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硝田技術在曾經一段時間內我們也研究過。。。”
經過多年的影響和教化,天才組的孩子們終於在思路和設計能力上達到了自己的期望的水平,當張小磊得到最初的設計方案並且那方案的各種指標還有一些解讀的時候也感覺都了欣慰。
只見在火器設計序言上寫道:“經過我們的測試,如果想要通過平射的辦法破壞車盾,那麽在保證一定效率的前提下必然要使用金屬火器和像樣的火藥,這都不是沒有多少手工經驗的人可以有效製作的。如果目標立足於通過曲射和拋射的方式打擊對手的每一名敵兵,那麽要確保殺傷和重創一名最頂級盾甲防護的人至少要使用人力投石機級別威力的彈丸,大概一百公斤米每秒以上的動量才可以。要保證對尋常弓弩佔優或至少抗衡之的射程,在射程至少三四百米的情況下作到這點,就要使用三斤重的彈丸。大致算下來,炮口動能在三千五六百焦耳左右。以尋常人能夠有效製作的木炮,至少需要三十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這也恰恰可以讓一名士兵攜帶炮身並方便的直接操作和瞄準,兩名士兵在擁有人力車甚至扁擔的情況下可以攜帶一門炮和三十發炮彈及相關的火藥。按照我們的推演,這樣效率的炮組至少有面對傳統型軍隊殺傷相當於自身人數一半左右兵力的能力,可以匹敵過去大周或北明軍隊中一些精銳才有的戰鬥力了。至於簡單火藥的效率可能低一些,這似乎並不是太大問題。我軍火炮用藥的效率是每公斤二十萬焦耳,簡單低質量硝的硝碳火藥不到五千焦耳,效能差距四十多倍,可即便如此也能讓這類火炮的用藥標準降低到一斤左右的水平了。。。”
這樣的設計規劃原則突然間也讓張小磊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悟。當初明軍也從國外引進了弗朗機或火繩槍等火器,可是經過萬歷援朝戰爭之前對蒙古人行動的檢驗,還是回到了輕炮路線上,並且在運用得法的情況下,大軍中用於少量看起來技術水準並不是很突出的輕炮就可以抗衡明末日軍那種已經廣泛出現大筒、火繩槍一類的軍隊。畢竟直射武器如果沒有可靠的威力,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的。至於明末明軍難以抗衡後金那樣的精銳武裝,按照張小磊的理解還是這種比較低效率的輕炮用金屬打造的成本過高,數量過少的緣故。如果一支十萬人上下的晚明戰略集團內輕炮的數量不是幾千門而是按照兩人炮組原則以上的兩三萬門左右,那或許就會對整個戰場形勢帶來質的影響與不同,或許有可能以並不是很高的兵源質量抗衡後金那樣質量比較突出的武器了。
“除了這種松木炮之外,爆破攻擊或許也是一個方向。他不需要專門的火器,或者說如果需要的話也不過是簡單的強度並不是很大的特製形狀的鐵筒就可以,主要還是火藥和鉛彈的備製。只不過這樣一來,或許鉛礦就會成為主要的瓶頸了。”張小磊似乎也想到了一些事。很多東西看起來對於擁有不少人力物力的軍隊或政權來說似乎算不上什麽,可對於人力物力都不是很高的平民之家來說,即便是原始時代晚期的一些東西似乎也要考量成本了。僅僅是人均十五發三斤彈,普及到千萬人的話,那就是二十七萬噸鉛、數萬噸計的劣質火藥。就算是技術含量並不是很高,也絕對是一比佔用很大投入的事情。
不過當算起效能來的時候,張小磊還是感覺這是物有所值的,哪怕僅僅一千萬這樣的松木炮動員部隊,效能僅僅只有正規火器的二三十分之一,那也至少相當於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另外武裝出一支四十萬兵力規模的新軍,這還不算新軍原有力量的擴充,這樣算下來或許就能夠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比較短的時間內讓整個新朝力量體系擴充為原來的三倍左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