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津海門之戰
帆船時代的登陸總是要方便和容易很多,尤其是主要船隻根本不是什麽太大的海船的情況下,適合登陸的地點和要求一下就增加了很多。
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隱蔽性,減少敵軍潰逃的可能。近衛營戰鬥群幾乎是在距離海津鎮差不多有三十裡左右的距離上派遣總數為八百人左右的突擊兵力乘小船上岸的,自從在崇明島卸貨之後就沒有多少馬匹跟隨,一切從簡。
天色重新開始蒙蒙亮起來的時候,張小磊親自率領的八百名輕裝突擊部隊上岸之後早已在連綿幾裡的范圍內將津海門陣從陸上半包圍起來,從各個方向上展開了突擊。
部署在津海門左右的兵力還算是不少,至少擁有一個集中駐扎的五千名陸上官兵和幾千規模水師組成的衛所,戰鬥力還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差。海上不少船只在炮擊之下不是被擊沉就是被投降繳獲的情況下,五千多衛所陸軍還有組織起來比較有戰鬥力的數千鄉勇萬余人幾乎是在很短時間內就展開了有效的反擊,讓張小磊也不由的大感以外。但仔細一想也就並不奇怪了。元末明初時三島倭寇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同嘉靖年間,此時北方也是備倭的重點。再加上張小磊似乎並不是沒有可能依托海上的優勢“竄犯大陸”因此部署在津海門的五千陸軍三千水準還有退伍軍人組成的數千鄉勇還都是相當精銳的力量,配備了不少的火器火炮。
只是朱元璋等人還是低估了張小磊等人所率領的隊伍給這個時代一般人的巨大迷惑性。警惕性很強的守軍雖然在船隊過津海門的時候就有了一絲防備,也做好了充足的防守戰備。可是當發現逼近過來的那傳說中的強敵竟然把八百人左右的兵力撒在了兩三裡范圍內的進攻方向上,並且這些人還基本都是步兵,似乎還沒有什麽長兵器就不由的樂開了花。再怎麽強的精銳以這種方式面對絕對優勢兵力的己方守軍也只有找倒霉而已。
當然,因為聽說過那些南邊兒強敵的一些風聞,津海門的守將也沒有過於輕敵,而是把鄉勇之外絕大多數兵力都投入到了進攻之中,以包括一千騎兵在內的四千人左右的兵力集中在百步左右范圍內展開了側擊。
然而這些人卻沒有想到在剛剛逼近到敵軍側翼大概百步左右的時候就開始遭遇到了無後坐力霰彈銃打來的密集火力。僅僅是對手側翼局部二百左右兵力很短時間內的幾輪開火就打出了數以萬計的霰彈,讓幾乎大部分騎兵在一瞬間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步兵也傷亡幾百人。整個四千多人的隊伍在很短時間內就傷亡上千的情況下竟然還沒有被打的四散奔逃,也不由的讓張小磊刮目相看。然而當這些人意識到之前的倒霉不是運氣不好,而是逼近過來的近衛營戰鬥群本來就擁有難以想象的火力的時候還是徹底喪失了抵抗意志,很短時間內傷亡過半的情況下其余的兩千多人也不由的接受被俘的命運,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在思索片刻之後,張小磊沒有打算收留這些臨陣俘虜。所謂優待俘虜,很大程度上是兵源需求或者降低對手抵抗意志的需求,然而自己有著秒殺對手全軍的實力的情況下,這就無所謂了。
此時的天津城還沒有形成,整個津海門僅僅只有軍營野戰工事一般的土壘防護,城外血腥的一幕也震撼了幾乎守城的所有人。原本有些動搖的守城意志也增強了不少。
可是那並非真正城牆還是無法抵抗上萬焦耳威力霰彈銃發射的獨頭彈打擊,接連不斷幾百人傷亡的情況下被擊中兵力趁機進攻的爆破手們逼近到近距離展開爆破攻擊戰鬥,猛烈的爆炸聲中守軍的防守意志很快就被摧垮了。
守衛津海門的鄉勇僅僅是比同類部隊精銳不少,可卻終究不是軍中的精銳。敵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自身傷亡超過兩成的情況下,即便是在防守中也沒有多少抵抗的決心了。
同往往異地駐扎的常備軍統不同,對於這些訓練裝備還算像樣的鄉勇,張小磊到是沒有打算全部處決,其實也有宣揚自身威懾力的作用。要是津海門一帶的守軍被全滅,誰來傳揚自己隊伍的威名呢?雖然當地百姓肯定事後也都了解一些情況,但能增加一些自身的威懾力和影響肯定是更好。
當然,張小磊也沒有忘記圍攻津海門的主要任務:船隊繳獲了二十多艘海船,張小磊親自監督負責“拷餉”“吃大戶”行動,避免一些過激現象,收繳的白銀卻大大低於預期,在這種陸海交通要衝,在短時間內僅僅隻抄掠到數千兩白銀,銅錢到是不少,多達幾萬貫,然而對於此時的隊伍來說也算不上價值太高的東西了。這固然有著經歷過元朝統治的北方有白銀外流的問題,似乎也有點兒少?
張小磊最終不打算在津海門耽誤太多時間,也知道抄掠不夠多是因為時間倉促的緣故。但此時更重要的目標顯然是燕京一帶。冬季的時候,張小磊就詳細的打聽也派遣人員化妝成平民在燕京一帶偵查過。因為偵查的情況不是什麽特別重要的軍事敏感信息,僅僅是一些大戶重地在什麽位置、還有一些簡單隨便走走打聽就能了解到的地圖信息,因此也沒有遇到什麽阻力。
對北明多少有些了解的張小磊明白此時燕京的富庶程度當然不能跟應天比,甚至也不能跟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那個比,但是做為北明重要的全國性軍事中樞,也一定是財富乃至工匠最為聚集的地方,即便一些人抽掉到了應天也是一樣。張小磊並不相信北明會把雞蛋都放在剛剛佔領不久的一個籃子裡。
在津海門一帶臨時征集了不少馬匹資源的情況下,整個隊伍也在稍作休整之後開始以最快的速度向著燕京逼近而去。
同歷史上不太一樣,此時代的朱元璋不是在淮南一代起家,最終的定都也在北地燕京而不是應天一帶。因此跟隨張小磊一起出征的張誠多少還是有些猶豫:“主公,我聽說從北明太子到北明皇后此時都沒有離開燕京,那裡的兵力恐怕不會過於空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