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初第一豪強》第110章 超前火炮與彈藥
  第110章 超前火炮與彈藥

  中年工匠回答道:“像樣戰箭的箭頭由像我這樣比較數量的工匠來加工,大概是三十錢左右,工本價依舊遠遠多於材料價。算來要花上兩個時辰的精打細琢才可成。像這種釘子一般的小鐵箭。就算是有主公設計出來的這種專門的工具,恐怕也要多花一倍的時間和成本才行。當然了,這種活沒有什麽基礎但是態度認真的尋常人也可以做,不過那耗費的時間可就要很多了,能耐住性子花費個五六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加工出這樣如同釘子一般的小鐵箭。”

  張小磊聽罷同自己印象中滿清戰箭的造價,再對比清代米價大致成本來估計想去並不遠。清朝時候箭支造價三分,想來是因為形製更容易加工、工匠的待遇也更低要求卻很高的結果?
  在心中,張小磊也開始默默大致算了一筆帳:以自己所擁有人才資源而論,排除其他方面的兵器製造,在這方面能夠抽出的熟練工匠不多,頂天三百人左右了,而還算認真的普通人或者一般的匠人應該不缺,只要賞罰管理得當就應該沒有問題。哪怕僅僅是兩千名左右耐得住性子並且還算有一定天賦的普通人,一年下來也是十幾萬支這種小鐵箭,算起來一年至少能夠生產二十多萬支這種小鐵箭?就算北明的“新型部隊”作戰隊形幾乎同自己所率領的隊形一樣,“人海戰術”“橫店隊形”時代無煙火藥近代中國軍那種情況,算下來如果箭道規劃的好一些,打的傾斜一些,也能至少有七八千人的殺傷潛力規模。再配合上其他一些武器和工具,應該有決定勝負的能力?
  “這個成本應該還可以接受,就是不知道散布怎麽樣。。。”張小磊並不諱言的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也是當初夢魘之時所遇到的最大問題。

  “最初測試的時候並不理想,可是卻發現一個規律:用最初的三十枚釘狀鐵箭包裝在試製出來的圓筒進行發射之後,似乎威力大一些打出來的效果也就越好。這種小鐵箭克服風阻能力似乎也還很好。我像如果製作的更長一些。設計也更精良一些,就算是發射到很遠距離上的拋射末端,彎曲箭道落下來的時候應該也有不小的威脅力了。。。”經過張小磊這些日子以來的調教,一些服從性和悟性比較好的工匠們已經基本接受了張小磊在火器上的一些認知理念。

  這種回答也多少對張小磊有些啟發:箭霰彈散布不好的問題在那次夢魘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當然是個大問題。可最根本的,自己對這個時代的箭霰彈的規格想的過於超前了。那種後世現代130毫米加農炮或者其他什麽現代化武器發射的箭霰彈都是機械加工,而且在無煙火藥火器之下可以獲得很高的速度,並且在炮彈臨近目標的時候才暴露和發射出來。這些技術都是這個時代的自己可望而根本不可及的。在根本沒有靠譜的榴霰彈定時或引信技術的情況下,要想讓炮兵用途的箭霰彈有些發揮作用。定位就不能是那種小鋼釘,而應該像真正的一種箭簇,這樣加工成本也大幅度的縮小了。

  從風阻規律上分析,如果這種小鐵箭的正面截面積大概十平方毫米左右,長百毫米左右,單位面積上的重量就是7.62毫米或7.92毫米全威力彈重彈的兩三倍左右,就算速度上有所不如,也可以擁有十幾克重一樣的全威力重彈彈頭一樣的彈道性能。七八百焦耳的初動能下,就算在結尾削弱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那也應該有至少穿透殺傷兩名有防護傳統目標的本事,還是一種有效射程說的過去的裝備的。

  在夢魘中讓張小磊印象深刻的還有當敵人也開始用自己曾經擁有的套路武裝起來之後,那猛烈的火力就算並不如自己所率領隊伍時一樣準確,擁有巨大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也會在五百米左右的距離上就帶來巨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於一刻體積並不小的東西。這也需要一種有效射程更遠的彈藥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危險,形成某種意義上的“代差優勢”

  除了彈藥本身以外,張小磊對於新型火炮射擊本身也多少有了些興趣。按照預先的構想,為了壓倒自己曾經在南京城下大顯神威的某種火力體系,也為了更有效的攻堅克難。主要采取“線膛炮代替滑膛炮”,後裝炮代替前裝炮的方向和思想。

  這並不是張小磊冒進,而是在張小磊的印象中似乎是記得在十五世紀左右的時候西方就出現螺旋膛線的後膛槍了,那還是火繩槍時代,只是因為成本問題才沒有最終推廣。自己現有的這點兒人才基礎當然沒有能力和文藝複興早期達芬奇時代的西方相提並論,不過在火器上多少有些經驗的張小磊當然也明白火器加工上,明顯是口徑越小越難辦。造出合格的炮來要比造出合格的槍來要容易。太重的炮有材料熱脹冷縮相關的一些工藝控制問題,其中身管在一二百公斤左右輕炮難度是最低的,如果是這個規格的輕炮外加長徑比十左右的短炮是否會稍微容易些?或許用鑄造外加拋光打磨工具來進行應該就沒有問題?
  此時的島上當然也並非剛剛上島時那樣“一窮二白”伴隨著不少人工修建起來的水利設施,“水力鍛錘”也被製造出來。在張小磊看來:十四世紀出現的水力鍛錘是西方在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領先東方的重要標志。鍛錘的規格一時也根本做不到明初同時期的西方那種傳聞中三噸左右的規格。但是哪怕五百公斤上下重量的鍛錘帶來的威勢與效能也讓張小磊耳目一新。用這種工具雖然無法如同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直接加工板甲,不過如何運用這種動力來鍛造炮膛張小磊還是想出了一些辦法。

  在鍛錘的下方首先建造一個聯通著起著導軌作用的鏜刀狀圓柱。依靠著圓筒模具中一定的螺旋方向在鍛錘的作用下向下鑽擊,在做為加工目標的鋼柱上接連不斷的打出火星並向下鑽孔。

  唯一讓張小磊有些覺得遺憾的是中原漢地雖然有著比較成熟的生鐵技術還有大量生產鋼料的煉鋼技術,然而傳說中的“镔鐵”“坩堝鋼”“彈簧鋼”卻似乎還是缺乏相應的來源。自己能夠製出的炮鋼也只能是一種質量未必有多高的低碳鋼,只能想其他辦法來加固了。

  張小磊並不了解機械工業,也不知真正的鏜床或鏜刀應該是什麽樣兒的,不過在利用水輪撥動鍛錘還有套筒螺旋“鏜刀”來進行炮管鍛造之後雖然進度在比較性子急的人看來似乎還是有些緩慢。可是卻還算基本上滿足了張小磊的要求。要知道很多青銅和生鐵上的鑽孔法火器,身管的加工也非易事。往往需要將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加工出滿足自己需要的帶簡單膛線的炮筒出來,那也算物有所值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