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烏巢火起
李王直接亮明了身份,剛要從官渡渡河而走,卻暮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要渡河,來不及細想,趕忙跑了上去。
怒道:“太史子義,你不在烏巢駐守,何故出現在官渡?”
對面那人大驚,待得見來人尊容,忙拜倒地上:“平北將軍太史慈,叩見北王殿下。”
李王直接打斷他的後話,凝重道:“為何不在烏巢駐守,擅離職守,乃是砍頭的大罪。”
太史慈一驚,旋即想到了一應異常,將懷中的信箋低了上來,抱拳道:“請殿下觀看,我正是接了密信,才隻身前來。”
李王一把接過,直接掏出信紙看了起來。
原來信中所言,太史慈的老母,在青州聽聞李王調他在烏巢駐守後方,頗有不滿,直接冒著寒冬前往虎牢關,打算質問李王為何不讓他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可行至半道,卻被曹操的探馬劫了去,這才以此要挾李王,只要交出太史慈,就可以放他母親回來。
全文都是以李王的口氣來書信,也符合李王的行為舉止。
李王大怒道:“太史慈,忠孝兩難全我不怪你,可自己的母親你該比我清楚,老夫人豈會因為這點事情責問於我,況且烏巢乃是我軍之重,天下人尚且知道這個道理,老夫人如此精明,難道也不知嗎?此信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你是在誤我,誤我啊!”
太史慈自知大罪,也不辯解,伏在地上不說話,隻管任由李王發落。
而一旁的宇文成都卻察覺了不對,吃驚道:“大王,你看封皮上的紋路和下方的褶皺,是我軍與暗線往來的印記,不似有假。”
李王這才凝神,一看可不是嗎,這些印記跟本軍印記一模一樣,分明就是貼印在信件上的暗號,以免敵軍造假,信裡信外都有兩道印記,沒有模仿的可能。
心念電轉,李王這才知道錯怪了太史慈,歎息道:“此事也怨不得你,快快起身隨我回援烏巢,烏巢糧草多不勝數,敵軍一時間無法摧毀,力求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切莫讓敵軍得逞。”
太史慈抱拳起身,背上插著短戟,挑選了一匹快馬就翻身而上,隨同李王登船渡河。
原來早先李王巧取司隸的時候,和曹操往來頻繁,暗線嶽精兄弟都是使用的密信暗號,肯定是被曹操竊取了關鍵,這才抓住太史慈的孝心和李王的行事風格,調離太史慈。
只是李王如今為主,不可能認錯,只能讓太史慈委屈了。
而從太史慈離去的腳程來算,敵軍在中間只有半個時辰的時間來操作,加上烏巢守軍萬人,應當能控制住局面。
有守將的調配,一千人馬僅僅耗費了半個小時就渡過了黃河,只是這一來還有些腳程要走,比不得太史慈單騎而來,只能希冀敵軍暫時無法拿下守營將士。
正所謂有希望就有失望,李王的想法來得快,破滅的也快,短短一刻鍾的時間,北方突然亮起紅光,此處不比虎牢關的豔陽,天色有些陰沉,那紅光就顯得突兀了起來。
心頭一沉,大喝道:“全軍加快腳步,前往烏巢救火。”
正如天氣一樣,眾人的心情也越加陰沉,四面八方匯集的糧草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烏巢的糧草同時供給李王中軍和趙雲中軍,受眾人數從主戰二十萬兵馬到近十萬調配兵馬,共計三十萬,每天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只能靠往來兵馬及時輸送,如果斷了一個環節,那就意味著糧草將會斷續,至少半個月陷入無糧的局面。
大軍奔騰而走,火勢越來越大,按說敵軍不可能在短短一個時辰就清繳完烏巢的將士,那麽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曹軍利用調離太史慈的方法,再次調開了烏巢的人馬。
終於,李王一行馬不停蹄趕到了烏巢,但大營火光一片,共計十二處屯糧所有半數都被點燃了,而剩余的一部分也有曹軍四處奔走,看來已經是準備點火了。
李王暴怒下喝道:“分頭拿人,見敵軍不留活口,給我屠盡這些人。”
令下,將士們轟然應諾,哪怕李王不說,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也不會留下一個活口,不要任何俘虜。
要知道烏巢被搗毀,直接影響十萬來計的人馬損失,這同草菅人命有什麽區別,但亂世必為,是世之悲涼,是戰之罪。
一面倒的屠殺,敵軍人馬看樣子也就三四千人,這還是零散分布的,藍劍衛如狼似虎,殺的他們哭爹喊娘。
李王滿臉的血,後方火勢越來越大,轉身抓住一個親衛,吼道:“持我將令,立刻去征召鄉勇前來救火,可許以重利,人越多越好。”
那人知道事態的嚴重,顧不上禮數了,撥馬就分頭而走,一面聯絡被調離的守軍,一面命人去鄉縣征調鄉勇之人前來救火。
殺著殺著李王就與大軍走散了,身邊不過十余位親衛,就連宇文成都都不知道去了何處。
“李王,束手就擒!”
暴喝聲響起,一處糧草堆砌的地方策馬而出一員大將,凝眉一看,正是曾經救過自己的夏侯惇,若非他在司隸率軍來援,自己說不定僅靠薛仁貴一人,還逃不開呂布和董承的追殺。
但此時盛怒之下,哪還顧及這些,轉身迎了上去,喝道:“斷我糧草,壞將士性命,今日先將你擒下,容後發落。”
夏侯惇不答話,直接趕馬上來。
李王長槍舞動,怡然不懼,兜頭就是一槍落下。
麒麟牙是夏侯惇的長槍,槍頭成鉤廉狀,有三分戈的形狀,此時正好迎頭而上,堪堪抵住李王的長槍,但衝殺之勢可不小,二人虎口同時一震,差點脫手飛出。
身後的將士去攔夏侯惇,卻聽他暴喝一聲:“滾開。”聲震如雷,這三國的將士個個嗓門都不小,真不知道他日得見張飛,又是怎樣一副光景。
李王撥馬回頭,喊道:“爾等不是對手,與我為護衛,攔住蝦兵蟹將,看我如何擒下此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