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之無限亂入》第三百三十一章  伏羲
  “伏羲?”

  “呵呵?”這男子緩緩放下玉笛,睜開眼,眼裡一片純淨,沒有任何情緒,看著就讓人感到神聖和尊嚴,“意外?”

  “不……不敢……”徐珪唯唯諾諾,哪有平日在宮中的威嚴。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其發祥地是古代的成紀。古代成紀縣最初的縣址,在今秦安縣城北30公裡的陽兀川金城裡。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成紀縣屬漢天水郡,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未建縣以前,於秦於漢,均屬隴西郡。這裡正處於大隴山西北坡下的葫蘆河下遊河谷地帶,氣候比較溫和,宜於農業種植;且又正處於從關中越過大隴山山口“故關峽”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絲綢之路”上,所以在漢唐以前,其地顯得非常重要。現隸屬今洪洞縣卦底村,相傳是其畫八卦之地。

  伏羲,又稱太昊。徙治陳倉,定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風姓是中國傳說時代伏羲的姓。

  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文字、古琴。

  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靈簽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氏。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證盤古氏,“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黃帝部落興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後,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為盤古氏,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的傳說。

  傳說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伏羲畫像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5]。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6]。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製,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佔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和女媧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天水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裡”“龍城天水”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

  伏羲;一個叫華胥的美麗女人生下了伏羲,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這是中國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伏羲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烹飪食物、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圖騰“龍”,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伏羲後來被中國神話描繪為“人首龍身”;被奉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傳說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後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再後來,一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

  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的,於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後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於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制度,創造了歷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人們製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志,並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日該國高島易斷總本部以高島成龍先生為首的一行易經研究人員,每年的陰歷五月都要專程來甘肅天水祭拜伏羲。

  隨著部落的兼並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民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

  有個關於伏羲的傳說。

  古時候,伏羲在宛丘,也就是現在淮陽這地方,教人打獵捕魚過生活。後來,人多了,伏羲挑了一批會打獵捕魚的人,叫他們去東西南北四方,到那裡打獵捕魚。大家問伏羲“東西怎能分?”伏羲說:“東方屬金,西方屬土。日頭出東落西。”又有人問:“南和北怎麽分?”伏羲說:“南熱北冷。”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怎樣辨別東西南北。

  從前,人們對天上會長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不知道是怎回事。很多人去問伏羲,他也說不出個原因。伏羲總想把這些事兒弄清楚,可想來想去,怎也想不出個頭緒來。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流經淮陽伏羲南門前的一條河)捕魚,逮住一個白龜。他想:世上白龜少見哪!當年天塌地陷,白龜老祖救了俺兄妹,後來就再也見不到了。莫非這個白龜是白龜老祖的子孫?嗯,我得把它養起來。他挖個坑,灌進水,把白龜放在裡邊,逮些小魚蝦放坑裡,叫白龜吃。也怪,白龜養在那兒,坑裡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喂它,它都鳧到伏羲跟前,趴在坑邊不動彈。

  伏羲沒事兒就坐在坑沿兒,看著白龜想世上的難題兒。看著看著,他見白龜蓋上有花紋,就折一根草稈兒,在地上比著白龜蓋上的花紋畫。畫著想著,想著畫著,畫了九九八十一天,畫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兒當陽,一斷道兒當陰,一陽二陰,一陰二陽,來回搭配,畫來畫去,畫成了八卦圖。

  後人把伏羲養白龜那個坑叫白龜池,畫八卦那地方叫畫卦台。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陵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製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2次禦祭,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筆題詞留念。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

  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嶽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

  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

  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禦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禦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禦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複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複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歷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