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門口,黃錦靜靜等待。
秦風很快就帶著十三人走了出來。看到黃錦之後,秦風抱拳施禮。
“有勞黃公公了,一點酒水錢,不成敬意。”
黃錦笑了笑,收下了一根金條。
在黃錦的帶領下,眾人很快就來到了禦書房門前,最終只有秦風,胡宗憲和高拱三人進入了禦書房。
讓人意外的是,沒過多久呂方便手持聖旨走出了禦書房。
門外十一人紛紛跪地,呂方當眾宣讀了聖旨。
聖旨讀完之時,跪在地上的十一人都愣了,沒想到殿試剛過,他們十一人就都有了官身。秦風的眼光何其老辣,這十一人竟然都是貧寒出身,無一例外。
原本這十一人能夠考中進士已經是天大喜事,可現在他們都有了官身,而且還都是地方為官,成為了一方父母官。
陳洪很快趕來,手持聖旨,帶著十一人趕往吏部。
秦風三人在禦書房中與嘉靖帝聊了一下午,直到夜幕降臨之時,三人這才離開。三人之間沒有太多言語,離開皇宮之後就各自分道揚鑣。
第二天早朝,嘉靖帝連下三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是賜婚,秦風正式成為了駙馬爺。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嘉靖帝竟然沒有賜下駙馬府,而是給了秦風一塊封地,方圓三百裡的皇家狩獵場。
第二道聖旨是組建商部,嚴世番為商部左侍郎,楚懷為商部右侍郎,商部尚書暫時空懸。
第三道聖旨是讓李錦兼任清河,宛平,汶水,泰安四縣執政使,賜護衛十名,尚方寶劍一把,有先斬後奏之權。
此三道聖旨在整個朝堂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人想要上疏彈劾,卻不知道該彈劾誰,有人更是義正言辭的拿祖訓說事,什麽商家是下九流,不可組建商部等等……
嘉靖帝都沒有理睬。
之後整件事都變得詭異起來。
先是有人上疏,稱新科狀元秦風是亂世妖人,嘉靖帝是誤國昏君。嘉靖帝一怒之下砍了此人,並將此人九族全部打入死牢,擇日問斬。
此事成為了導火索,全體館員集體抗議,無一人例外。
群情激憤之下,嘉靖帝隻好妥協,撤銷商部,革除秦風的一切官職,永不錄用。且眾生隻得在封地中行走,不可離開半步。
唯獨李錦的布政使官職沒有被撤銷,這也是嘉靖帝最後的堅持。
嘉靖十七年三月底,秦風在無數百姓和官員的一片罵聲中離開了京城,並在四十余位錦衣衛的監督下趕往了皇家狩獵場。
不對,現在皇家狩獵場已經賜給了秦風,所以狩獵場之前去掉了皇家二字。
到達狩獵場之後,秦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蓋房子,建造營寨,真金白銀開道,緊緊三個月的時間,狩獵場守軍營寨就有了一座小鎮的雛形。
在這座小鎮的正中央有一座院子,除了規模大一些之外,和其他院子唯一的區別就是院子中央多了一棵翠綠欲滴的千年柳樹。
正堂上掛著一塊匾,上刻四個大字,巡狩天下。
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這塊匾是嘉靖帝親筆題字,秦風親手雕刻而成。而且墨玉指環中還有一枚黃金打造的大印,上面同樣是這四個字,巡狩天下!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秦風與嘉靖帝的既定計劃而已。
營寨建造完畢之後,秦風開始整理軍隊。
說是營寨,在外人看起來就是個小鎮,一個院子連著一個院子,二十個院子連成一條街,二十條街最終形成了一座小鎮。
而所謂的整理軍隊更加簡單,十人為一伍,設伍長。每伍住一個院子。百人為一隊,設隊長,每一隊住一條街。
千人為一營,設營長。每一營佔小鎮的一角。
奈何秦風現在只有三千多人,除了三個營之外,其余四百余人被秦風命名為警衛連。
負責把守整個狩獵場,並監察所有士兵以及軍官。
之後便是軍規軍紀,除了必須遵守的大明軍法之外,秦風還設立了七斬十三殺。其中七斬是針對軍隊的所有軍事長官的,十三殺則是針對所有士兵的。
七斬:一斬虐待士兵,二斬玩忽職守,三斬號令不明,四斬違抗軍令,五斬臨陣退縮,六斬蠱惑軍心,七斬手足相殘。
十三殺:一殺犯上作亂,二殺畏死不前,三殺叛軍投敵,四殺奸.淫擄掠,五殺知情不報,六殺托病不出,七殺有辱軍威,八殺不遵號令,九殺軍旗倒地,十殺奪人首級,十一殺探聽軍機,十二殺藐視軍規,十三殺擅入夥房。
有了營寨軍規,接下來就是練兵。
前三個月是最基礎的體能訓練,從輕裝奔跑十裡開始,每天逐步增加,最終達到每天重裝三十裡,五十裡,八十裡!
之後三個月是器械使用。先是戰刀,長槍,弓箭。之後是盾牌,長劍匕首。
再後三個月是技巧訓練,騎兵作戰和修習內功。
最後三個月是多兵種相互配合,相互搏殺和相互演練。
除了這些訓練之外,每天睡覺之前,秦風還要求手下士兵識文斷字,明辨是非。為此秦風還專門以高價請了數十位教書匠。
這一舉措讓所有人痛苦不堪,比起這個,他們寧願每日訓練。
在這一系列的訓練中,秦風始終和手下士兵同時訓練,寸步不離。
除了七斬十三殺之外,秦風很少約束手下士兵,每每訓練結束就有士兵和秦風嬉笑打鬧,秦風也毫不在意。
但當一年的訓練結束之時,所有士兵都對秦風相當敬重。因為秦風做到了為將者,愛兵如子這個說法。
嘉靖十八年六月,秦風將三千將兵全部放了出去,為期半年,讓他們去闖蕩江湖。秦風對於這些士兵很滿意,已經不能強求更多了,但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士兵身上都會有一股氣,在江湖人眼中,他們會一眼認出這股氣。
秦風的士兵可不僅僅要征戰沙場,日後還會整頓江湖,所以秦風要盡量抹去士兵身上那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