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吳老,附和道:“不錯,秦風麾下的天機營衛士,本身就是個中好手,不僅裝備精良,對秦風更是忠誠至極,遇到這種死士,縱使老夫也不願纏鬥,只有發動一場真正的戰爭,才能抹除天機營衛士的優勢。”
聞聽此言,兵部尚書看向吳老,疑惑道:“不知,這位老先生是?”
別說兵部尚書對吳老一無所知,就連剛剛被吳老所救的陳斯,也是一頭霧水,他不明白,這個武藝高強的老者,究竟是從哪冒出來的。
吳老高深莫測,也不言語。
就連身為北狄間諜頭子的李煜,也只是知曉吳老的身份,知道他是山隱高人,但為何山隱高人會出現在禦書房內,位於整個狄國最重要的決策核心,李煜也是一頭霧水。
畢竟山隱高人,最重要的就是“山隱”二字,不問世事,而現在,山隱高人居然打破常規,站在了朝廷這一邊,而且還是站在權力中心,這就顯得相當刺眼了。
整個禦書房,唯一沉得住氣的人,只有北狄王。
此時已經是國家危難時刻,能夠站在眼前的大臣,都是心腹肱股,因此北狄王沒有再隱瞞,沉聲道:“吳老,既是朕之心腹,亦是朕在野的授業恩師。”
什麽?!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皆是一愣。
一國之君居然和山隱高人扯上了關系?而且這關系……還是鐵打的師徒關系,以在場三人的智謀,不難猜想,肯定是北狄王還在當皇子的時候,就已經拜入吳老門下了,這份關系,已經隱秘的持續了十數年!
其實也不難猜想。
畢竟山隱高人的武藝,早已經得到了世間公認,甚至早有傳聞說,只要山隱高人願意,甚至可以潛入皇宮禁地,直接刺殺國君。
不管這份能耐,究竟是真是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山隱高人乃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凡天下國君,誰能允許這樣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存在?
所以,美其名曰“山隱”,實則卻是國君默許的山隱,若這些山隱高人,真的脫離了國君的控制,那麽最終下場也只有一個,就是被國君調動力量直接乾掉。正所謂,天子榻下,豈容他人酣睡?
什麽江湖和武林,存在與否,全憑國君之心意。
國君允許江湖存在,便俠客遍地,若國君不允許存在,則江湖絕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有任何人或組織,能夠真正的脫離一國之君的掌控。
能夠讓吳老經久不衰地仰仗,可不是他所謂絕頂的武藝,而是與北狄王的師徒關系。
北狄王沉聲道:“朕雖不像梁帝和秦風一樣,身邊有殿前武士和天機營衛士守護,但卻有山隱高人相助!”
“自秦風進京以來,朕雖未與秦風接觸,實則卻早已經暗中試探了解,吳老便是朕之耳目。”
聞聽此言,幾人看北狄王的眼神,不由產生微妙變化。
這一刻,他們才終於意識到,北狄王能夠與梁帝博弈這麽多年,可不是單純依靠武力,他的謀略和城府,同樣深不見底。
盡管這個國家已經到了大廈將傾之際,但是有北狄王坐鎮,眾人心裡還是產生一股莫名的自信,覺得,只要齊心協力,尚有力挽狂瀾的機會。
陳斯眼神驟然堅定起來,注視著北狄王,沉聲道:“請陛下降旨,我等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聞言,北狄王眼神流露出一抹深邃:“陳大將軍向來是朕之肱股,又是大狄的護國大將,在軍事方面,你為主,朕為輔,既然你覺得當下應該直搗黃龍,猛攻長水縣,朕也深以為然,便將討伐秦風大權,全權交給你。”
“陳大將軍只需謹記一事即可,秦風及其身邊女眷,一定要抓活的。”
“若秦風死了,對我們也就沒用了,而那般女眷,向來被秦風視若珍寶,若女眷死了,秦風也勢必與我等玉石俱焚。”
陳斯重重一點頭:“臣謹記,定不辱陛下期望。”
北狄王與梁帝相比,最大的優勢,並非手中的武力,而是“知人善用”,並且毫不吝嗇對部下的信任,也正因此,即便是在如此艱難的時刻,北狄王身邊仍舊有無數忠心耿耿的大臣輔佐,遠不像精於權衡之術的梁帝,最好鬧得眾叛親離,一地雞毛。
軍事方面的行動,全權交給陳斯即可,放眼整個大狄,甚至包括北狄王在內,都沒有比陳斯更好的人選了。
除了軍事方面,政治方面的考量,也必須做好準備。
北狄王沉思片刻,抬頭看向李煜:“李愛卿,肅清夜梟方面,可有進展?”
李煜沒有任何遲疑,照實回答:“啟稟陛下,尚未有任何進展,由於無法確定,京畿駐軍與夜梟是否有勾連,為了安全起見,臣不敢妄動,只有雄鷹旅調回王都之後,才敢推進。”
說到這,李煜試探性地問了一句:“陛下,如今突發危機,雄鷹旅是否還調回京都?”
北狄王心中已有韜略,因此雲淡風輕道:“自然是調回來。”
“即便是留在涿州,也無法發揮太大的作用,若是與北溪兵馬鏖戰,蒙受巨大損失,反倒如虎斷牙,得不償失。”
“而且涿州方面的戰事,也談不上絕望。”
“雖然秦風麾下兵馬。人強馬壯,且物資充沛,但在這種百年一遇的嚴冬之中,想要大舉進攻,也絕非易事。既然我軍物資難以支援前線,那麽對於北溪兵馬而言,同樣是步履維艱。”
“現如今,應當將重心,集中在兩個方向,其一是長水縣,其二則是梁國境內。”
“長水縣方面自然不必多說,而另一個轉機,則是梁國境內。”
聞言,兵部尚書若有所思:“陛下的意思是……讓梁帝召回秦風?”
“可是……秦風勢大,梁帝已經極為依賴秦風,恐怕不會因為我們給予的壓力,而得罪秦風。”
北狄王揮了揮手:“呵呵,這一點,朕心中自然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