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一場百年一遇的大雪,席卷了半個北狄國境。
這場大雪,來得無比突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常言道,瑞雪兆豐年,若是擱在往年,這場大雪興許還會有那麽一丁點的積極作用,但是對於現在的北狄而言,卻無異於雪上加霜。
無論是百姓,還是朝廷,都變得寸步難行,絕大多數“活動”都已經停擺。
自從大雪初降,短短十天內,各地相繼爆發災禍,凍死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各地官員紛紛向王都求援,希望君上可以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度過這難捱的嚴冬。
可惜,從各地送交王都的信箋,全部石沉大海,未有漣漪,別談浪起。
這些求援信,北狄王全都看過了,盡管痛心疾首,但還是艱難無比地做出了決定,取消一切賑災事宜,百姓們能否撐過這個嚴冬,只能靠自己了。
這個看似冷酷無情的決定,卻得到了朝中大多數官員的支持。
畢竟賑災不是一句空話,如今大雪封門,運送貨物的本錢變得空前巨大,若是擱在以前,運送一升糧食,只需同樣折損一升糧食,那麽現在,運送一升糧食就要折損三升糧食,這種巨大的損耗,甚至堪比往前線援助應急軍糧了。
況且北狄本就糧食緊張,對於任何地方的營救,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倘若竭盡全力救了東邊,卻不救西邊,勢必會激起西邊的民變,到那時,情況只會更加嚴峻。
禦書房內,北狄王愁容滿目,自從國戰以來,國內態勢可謂是每況愈下。
縱觀歷代大狄君王,皆是以戰養戰,可是偏偏到了他這一任,利用戰爭賭國運,反倒把自己給坑進去了。
久賭無勝家的道理,北狄王當然心知肚明,可是……為何偏偏是自己遇到了秦風?
位於下方的陳斯和李煜,也是愁眉不展,這場大雪,就像是老天爺故意懲罰北狄的窮兵黷武一般,令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國內局勢,變得進一步惡化。
盡管陳斯深知,桑州發生的事,對於北狄王意義重大,但眼下國家正值危亡時刻,本著為大局考量,陳斯不得不冒險進諫。
“陛下,根據臣這段時間的了解,基本已經可以判斷出秦風的意圖。”
“桑州已經被秦風牢牢掌控,而涿州方面一直遭到戰火洗禮,但是自開戰至今,還沒有一座主城落入敵手,表面來看似乎是我方佔優,實則卻是秦風故意而為之。”
“只要涿州各大主城還在,無論是涿州還是朝堂,都有信心繼續打下去,但如此一來,反倒被拖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中。”
“臣以為,只需要固守涿州各大主城,施行堅守政策即可,切不可繼續往涿州增派力量,現如今我大狄,已經承受不起任何消耗。”
北狄王當然明白陳斯的用心良苦,也明白以陳斯對秦風的了解,陳斯給出的應對之策,必定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可是,北狄王心裡更清楚,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將會加速國內態勢的演變,如果不能以雷霆手段,重挫桑州叛黨,恐怕用不了多久,揭竿而起者就會如雨後春筍。
陳斯之法,乃是最保險的方式,但無異於慢性自殺。
而北狄王的激進思想,則有著非常重的賭徒心態,究竟是采取何種方式,連北狄王現在也毫無頭緒,他隻好將目光投向李煜。
李煜拱手作揖,輕聲道:“啟稟陛下,臣以為,陳大將軍的堅守政策,乃是眼下唯一的選擇。”
“或者說,我們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就算竭盡全力,繼續向涿州增派兵力和物資,而今大雪封門,連賑災糧食都難以下發,更何況軍需物資?”
“這堅守政策,至少要施行到明年開春,待冰雪消融,大地複蘇回暖,方可另行他法。”
北狄王陷入沉思,他現在最擔心的,並不是涿州能否撐到開年開春,而是秦風是否會給他喘息的機會。
這天底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盡管長水縣早已經被錦衣衛盯死了,就連夜梟都無法滲透進去,但北狄王還是得到了一些風聲,秦風正在長水縣建造存儲中轉倉庫。
雖說到現在為止,這個倉庫的種種表現,都是為“商業”服務,但北狄王心裡很清楚,只要秦風一句話,這個所謂的商業倉庫,瞬間就會變成軍事用途。
明知道秦風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可是北狄王卻沒有太好的辦法。
思來想去,他長歎了口氣,看向陳斯和李煜:“朕也是時候該召見秦風了。”
聞聽此言,陳斯連忙回應:“陛下,現在局勢於我不利,這個時候召見秦風,只會助長秦風的氣焰,絕非恰當時機。”
一旁的李煜卻持有不同的見地,連忙解釋:“陳大將軍,你雖精通軍事,且戰略眼光深淵,但在政治方面卻略顯單薄。眼下召見秦風,乃是最好的時機,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盡可能讓秦風退步。”
面對李煜的當面質疑,陳斯卻並不生氣,相反,他深知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不足,不由低頭若有所思。
片刻過後,陳斯試探性地問道:“李大人,若現在召見秦風,恐怕秦風還會在呂柱國身上做文章,到時候該如何應對?”
李煜沒有回答,而是看向北狄王。
北狄王自然明白,呂黎和鷹黨舊部,都是秦風的眼中釘肉中刺,只要一有機會,秦風就會毫不猶豫地除掉以呂黎為首的鷹黨。
但若是能夠為大狄爭取喘息的機會,即便是“割肉喂鷹”也在所不辭。
北狄王沉聲道:“為大局著想,沒有人是不能犧牲的。”
聞聽此言,陳斯和李煜心裡已經有數,當即退下,開始籌備召見秦風面聖一事。
離開皇宮的路上,陳斯心裡還是有些擔憂。
自從秦風來到王都,已經過去小半年的時間,卻連北狄王的面都沒見過,如今突然要召見,以秦風的聰明才智,必然能夠明白其中利害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