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之我是朱祁鎮》第九十三章:有人搞事
  明朝的官辦書院,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動之下,已是空前繁榮,多數童生都是自官學所出。

  例外之處有三:

  一個是縣以下地區還沒有能力普及,還以私塾為主;
  一個是經濟較好地區,富裕大戶會請私教上門授課;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中了秀才還沒中舉的學子,自己開辦所為謀生的私塾,在有官學之地夾縫生存,收費不高,混個溫飽。

  在京城演樂胡同中就有一這麽一個私塾,下午五點,數位學生依次走出私塾大門,董太啟站在門口神態肅穆。

  “先生再見!”一眾學生躬身行禮。

  董太啟則道:“路上切莫貪玩,回家不要忘了複習功課。”

  “是先生!”

  學生乖巧答應,起身後就變了一個模樣,嬉笑打鬧蹦蹦跳跳的四散而開。

  原本繃著一張臉的董太啟見此會心一笑,轉身回到院中,正要將門合上之時,外面卻傳來一陣阻力,這門如何也關不上去了。

  “康平!別關門,是我!”外面傳來憨聲,隨後一個身高八尺的壯漢擠了進來。

  “任輝你怎麽來了?”董太啟意外的問道。

  這任輝是董太啟恩師的遠方侄子,年初從鄉下投親而來,在自己老師手下做個六藝教習混口飯吃。

  任輝不客氣的打開院中的水缸,哐哐幾大瓢水下肚。

  “呃啊,可是渴死我了!”

  見董太啟一直盯著自己,任輝又回到門口:“康平哥,這次你一定得幫幫我!”

  “那進屋說吧。”

  董太啟將任輝引到屋內,兩人分賓主剛落座,任輝就急不可耐的說:“康平哥,我想借你些銀錢。”

  董太啟聞言指著自己滿身的補丁苦笑:“你看我像是個有錢的人嗎?”

  任輝抓住董太啟的胳膊道:“這不是早些時候家裡見了個姑娘,非要五十兩聘禮才能下定,您是我好大哥,弟弟求求你幫幫我吧。”

  “五十兩?我哪有那麽多錢?”董太啟驚呼道。

  “多少都行,我家也出了一些。現在差的不多,大家幫忙湊湊,應該能湊出來。

  而且對方也有嫁妝,到時一辦事就算收的禮金不夠,我也可以用媳婦的嫁妝還上,您就放心吧康平哥!”任輝說。

  “那你要用多久?我手頭上只有交租的二貫大錢,本來是留著下月初用的,你若是時間不長……”

  董太啟話才說了一般,任輝就趕緊說道:“不長不長,看好的日子是這月二十八的好日子,到時候你來喝喜酒我就把錢還你了。”

  “那好。”

  董太啟也沒有過多思量,他原來在老師手下做先生時,老師每每都會多給他開一些工錢。

  後來自己獨立開辦私塾,老師更是鼎力相助,還送了好大一張至聖先師的畫像。

  如今他的親戚有難,自己無論如何也得幫幫忙,況且只是半個月時間,怎麽也不會誤事。

  手在懷裡摸索片刻,十幾個銅子跟著兩貫大錢出現,任輝見狀一把將錢奪過。

  “哎,我還得吃飯呢,你得把銅子留給我。”董太啟忙說。

  任輝憨憨一笑,將那十幾個銅子放回董太啟的手中。

  然後有些難為情的看著董太啟道:“康平,我叔不讓我來找你,你可千萬別跟他說啊,要不他一定會打死我。”

  董太啟知道自己老師的脾氣,再說年輕人嘛,都好個面子,自己也是深有體會,不疑有他的答應下來。

  “謝謝你康平哥!我也知道你考科舉本來壓力就很大。

  你放心,到時候我收的賀禮,哪怕是媳婦的嫁妝也得多給你拿點,讓你也寬松寬松!”任輝大喜。

  “嗨!又不是圖你什麽,我一介書生不需要那麽多的錢。

  你快去辦你的大事吧,早些定下來,我也早些喝你的喜酒。”

  董太啟擺擺手,送著千恩萬謝的任輝就出了家門,看著對方遠去的背影,不禁有些空落落的一歎,腦海中又浮現出自己恩師的樣貌。

  吱呀一聲,私塾大門關上。已入初冬,明月懸空。

  紫禁城乾清宮,太陽還在睡懶覺,宮裡已經是一片繁忙景象,一隊隊宮人在其中遊走。

  今天一大早朱祁鎮就被金英喊醒,這是他回來參加的第一個早朝,揉著惺忪的睡眼,任由太監宮女對他的“蹂躪”。

  金英站在一邊催促:“手腳都麻利點,百官已經進宮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外面天色,無奈的說:“剛到卯時,不用這麽著急。”

  “大臣們許久沒有見您,估摸著有許多事要說,奴婢想著早去一會,也能堵住一些人的嘴。”金英解釋道。

  朱祁鎮明白金英肯定是聽到什麽“不確定的消息”了。

  “是東廠那邊的消息?”

  “說是最近幾天廣東出身的官員,聯系過於頻繁,怕是會有什麽不敬的舉動。”金英斟酌著說。

  “哦?朕不是聽說出事之後,沒什麽人跳出來嗎?怎麽回事?”

  朱祁鎮一回來就問了於謙,雖然朝廷裡對兩個事的反應挺大。

  可在如此鐵證面前,倒也沒有人願意跳出來跟大是大非作對,只是對自己不夠寬厚有幾句埋怨。

  “當時是胡尚書壓了下去,現在皇上回來了,江西的官員恐怕要為同鄉出頭了。”金英說道。

  大明自開國以來,一直是南方進士多於北方。

  這與北方多經戰亂導致北方學子水平不夠有關,也跟官員抱團拉幫結派有關。

  出名的代表事件,有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醜科殿試,北方仕子竟無一人中舉,成為轟動了全國的大事,差點鬧得南北分裂,大明動蕩,這才有了後來的南北分開取士的成例。

  而江西才子本就多,甚至有過狀元、榜眼、探花同出一省的盛況,一科科累計下來的同鄉,更是佔了如今朝堂過半的位置,自然就有抱團取暖之實了。

  “誰領的頭?”朱祁鎮問。

  “現在看來,應是大理寺右少卿習嘉言為主。”金英道。

  朱祁鎮不禁冷笑,一個大理寺的右少卿,恐怕還聚不齊人心,後面還藏著大人物呢。

  剛回來就被人如此針對,饒是朱祁鎮經過大海滋養過的胸襟,也包容不下這些朋黨了。

  心裡有氣,梳洗打扮也沒了心情。隨便讓人料理兩下,就匆匆出門。來到奉天門果然氛圍不對,總有種被人暗中窺視的感覺。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