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小糧官》第十五章 淮陰故智
  曹軍乘船走水路日夜不停連行了兩日,卻隻走出了一百多裡。

  中國北方的水系就是這樣,細密而水流量不大。

  不過走水路的優點也肉眼可見,勞累的士兵得到了足夠的休整,就連傷兵的狀態都好了很多。

  但曹軍好日子快到頭了,從昨天開始,伴舟而行的探哨部隊便與朱靈軍探哨零星接戰,曹操和郭嘉均判斷不出兩日,朱靈的軍隊就能追上他們。

  果然,今日清晨,一股煙塵就自西方追來,當那杆寫著“朱”字的大纛能夠遠遠的看到的時候,遲鈍如王垕也知道朱靈快到了。

  “還是消息傳遞太慢啊。”王垕站在船頭遙看朱靈的大軍,“要是有電報很早就能判斷朱靈軍的動向。”

  王延年站在王垕身旁一臉的不解:“大人,什麽是電報?”

  王垕滿口胡謅:“電報是一種特殊的神力,兩個都擁有電報神力的人即便相隔百裡,也能毫無阻礙的傳遞消息。”

  王延年張大著嘴:“真有這樣的人嗎?”

  王垕緩緩點頭:“總會有的。”

  王延年這就信了:“原來如此。”

  一旁沮授嘴角微抽,但總歸是沒有駁斥王垕的胡言亂語。

  王垕突然轉身:“不看了,反正早晚都會追上來,看也無用。工匠那邊怎麽樣了,我要的東西都做好了嗎?”

  沮授答道:“三十個工匠按照掾屬教授的流水之法分在的三條船上一刻不停的工作中。掾屬要的簡易馬鐙都做的差不多了,柵欄還在製作之中。流水之法果真了得,工匠的效率提升不止一倍啊。”

  王垕搖頭:“流水之法不過效是秦朝舊法,不值一提。三十人太少了,將製作小組拆分,增加人手分成六條船六組人,人不夠就從俘虜裡抽調。”

  沮授露出一絲難意:“問題不是人,是熟練的船工太少。我軍從官渡帶出來的船不夠多,材料有限。馬鐙還好說,暫時用麻繩就可以,但製作柵欄總歸還是要木料的,而木料卻不夠,如果這時上岸采伐樹木又會遭受敵人的攻擊。可是大人,製作這麽多的柵欄幹什麽?”

  王垕不置可否:“我自有用。你再幫我尋一個會做竹器的士兵。”

  沮授只能點頭,改乘小舟去給王垕找人。

  王延年也向王垕施禮,帶上面巾走入船艙去照料傷兵了。

  原來他們所在的船隻正是安放傷兵的幾條船隻之一,每日王垕都要在幾條傷兵船之間轉一圈,查看王延年的工作乾的怎樣。

  王延年在王垕的推薦下已經是曹軍傷兵營主官,等級上和王垕之前的小糧官平齊,名義上也算是百人將級別的小軍官。再加上王垕將“醫術”傾囊相授,還口述教給了王延年一本“祖傳”醫書《急救論》,王延年在這個位置上越乾越好。

  尤其王延年年幼時跟著王垕一道讀過幾年書,是個識字的,就連曹軍大管家曹洪都開始注意到這個勤懇工作的小人物。

  當然,王延年最感激的還是王垕,在這個時代知識是有價的。自從王垕將“從不外傳”的醫書《急救論》教給了他,他就開始以弟子禮來對待王垕。王垕說任何人進入傷兵營都需要佩戴面巾,他就一板一眼的認真執行,為此還和來看望手下士兵的於禁起了爭執,最後還是曹洪說情,於禁才放過王延年。如果說之前王延年對王垕好還只是因為王垕是自己的東家兼遠方親戚,現在幾乎就把他當做親爹了。

  沮授、郭嘉乃至曹操也因為王垕傳書一事對他令眼相看。王垕卻隻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過是對王延年跑路還不忘帶上他睡覺專用老羊皮的一個小獎勵。

  到了中午,朱靈的軍隊追的愈發近了,王垕甚至能遠遠的看到朱靈軍前排騎兵臉上的疲倦和興奮之情。

  郭嘉推測朱靈在官渡丟下了全部步兵,輕騎盡出,這才能這麽快趕上來。

  但敵人卻沒著急發動進攻。此時進攻只會以疲攻待,得不償失。敵人隻留下一些探哨遠遠的跟隨船隊,“朱”字大纛則轉換方向帶大部騎兵逐漸消失在曹軍的視線之中。

  曹操叫來郭嘉、王垕及諸位將領入中軍商議對策。

  郭嘉判斷:“敵軍都是騎兵,無法攻堅,定是要加速趕到咱們前面去尋找袁軍合力堵截我軍!”

  王垕連忙點頭附議。

  曹操詢問:“我軍現在能否棄舟向南?”

  王垕差點就要同意,但這次他學乖了,準備先看看郭嘉怎麽說。

  郭嘉直接否定:“還不行,一來敵軍留下了探哨,還能知道我軍動向。二來這麽早就開始調轉方向,無論朱靈還是周邊可能存在的袁軍都將知道我們的目標不是去徐州,前幾天的路就算白走了。不如順濟水再走上兩日,等待情況變化,我軍也可以逸待勞。”

  曹操認同郭嘉的判斷,隻讓樂進、於禁、徐晃、張遼輪番帶少量部隊乘小舟下船驅趕朱靈留下的輕騎。(張郃的腰傷還沒完全好)

  王垕趕緊找到相熟的張遼,讓張遼部下騎兵換裝雙邊馬鐙,以實戰來實驗雙邊馬鐙的效果。

  張遼因沮授一事佩服王垕,雖不理解雙邊馬鐙和以前的單邊馬鐙能有什麽區別,但還是照用了。一試之下,張遼還真覺得控馬能力提升了不少。

  於是王垕又拉著張遼找到曹操,將雙邊馬鐙的優點一一呈上,曹操也不墨跡,直接一聲令下,全軍騎兵集體換裝。

  王垕高興,但也沒傻到認為一個小“發明”就能扭轉曹軍的頹勢。再說雙邊馬鐙一看就懂,一用就明白,漢末又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法,估計過不了幾年整個大漢的騎兵就都會換上雙邊馬鐙。

  驅趕了朱靈留下的少量探哨,曹軍順著水路又走了兩日,前方探哨傳來一個好消息,朱靈敗了。

  原來朱靈百密一疏,只顧著埋頭追趕曹操,在定陶遇到正在攻城的袁軍大隊人馬。袁紹部下呂翔誤以為朱靈還是曹軍,不管不顧的就帶隊逆衝了朱靈一波。

  朱靈連日疾行就是為了聯絡袁軍一同對付曹操,不曾想上來就被友軍攻擊,還好他帶的都是騎兵,死了幾人便立刻後退,一連退了好幾裡才站住腳。

  但探哨也傳來一個壞消息,朱靈總歸還是和呂翔聯絡上了。原來呂翔恰好在此時得到袁紹的手令,知道自家老板被曹操擊敗,又從朱靈口中得知許都易主,曹操正順濟水而下,不日就要來到定陶。

  於是呂翔收斂軍隊,派出使者從定陶敲詐出一批軍糧,與朱靈歃血為盟後,合軍順著濟水逆流而上,尋曹軍而來。

  探哨都能得到確切消息,就說明朱靈、呂翔距離他們已經不遠了。

  曹操決定即刻拋棄船隊,全軍向南,繞路重回陳留。

  王垕這時獻上了第二件小發明:風箏,或者說紙鳶。

  那天沮授很快找到了幾名會製作竹器的士兵。在王垕的指導下,這幾名士兵製作了一批紙鳶,各種顏色的紙鳶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只要提前約定好就能直接投入使用。晴朗微風的天氣即便在五裡(漢裡)之外都能清楚的看到紙鳶,哪怕探哨放出幾十裡,也能通過連續升空紙鳶的方式快速傳遞一些不複雜的消息。

  曹操見過後對王垕大加讚賞,並言王垕有淮陰王故智。

  淮陰王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韓信。(不是跳來跳去的那個,請大家把那個煩人家夥從腦子裡摘出去。)
  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之上,使其發出奇怪聲音,瓦解楚軍士氣。

  但將紙鳶用於傳遞消息,王垕在這個位面還是首創。真正的歷史上使用紙鳶來傳遞消息還要等到南北朝時期了。

  王垕心底卻對曹操將他比喻成那個喜歡跳來跳去的家夥有些不滿,誰還不知道最後韓信是怎麽死的啊?這是在咒他啊。

  行軍不過一日,紙鳶便派上了用場。南下的探哨發現了更多的敵人。一個時辰內連續升起的五個紅色紙鳶表示南方遇到敵人大軍,數量在一萬以上。

  曹操的臉色陰沉的像即將下雨的天空,他隻思索了片刻,便下令再次回軍向北,他們要越過濟水前往更北的方向。這次就連郭嘉、王垕都不知道曹操要去何方了。

  次日,就在曹軍返回濟水河畔的時候,先前派出南下的探哨也帶回來南方軍隊的具體消息。

  堵住曹軍歸路的大軍居然是曹操留在潁川、陳留等地的預備隊,帶兵者正是大漢司徒,領江南縣侯,趙溫。這也表示漢帝在驅逐了朝中親曹派後潁川、陳留、陳郡、梁國四郡再也沒有曹軍落腳之地了。

  曹操對此只有一句話:“向北。”

  為避免趙溫與朱靈、呂翔合圍,王垕只能指揮後營兵卒、俘虜連夜在濟水上搭建浮橋,這時在船上他命工匠製作的木柵欄就派上用場了。

  木柵欄和曹軍使用的大車一樣長,一人多寬。只要將木柵欄首尾連接起來,連成像鐵軌一般的樣子直接扔入水中,兩側用繩索在兩岸固定,這就是一道極簡易的浮橋。

  相比於利用舟船首尾相接的傳統浮橋,這種浮橋無法通過輜重車輛和馬匹,但過人卻是沒有問題。而輜重等重物則可以用之前留在濟水畔的船隻分批渡河,不用再浪費時間搭建傳統浮橋。

  如此一來,曹軍通過濟水的時間竟是比預料的少了三分之一。這種柵欄還可以回收反覆使用,也可以裝在大車側面,增加大車的承載容量,甚至還能作為一種臨時的防禦工事來使用。

  這次不光是曹操稱讚王垕,連郭嘉都稱讚王垕有墨者之風。沮授則拿著一塊輕飄飄的柵欄看了半天,暗中對王垕更加服氣。至於張遼、許褚等頭腦簡單之輩,更是對王垕態度又恭敬了很多,這次他們就不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而是真心佩服王垕了。

  曹軍渡過濟水後,郭嘉提議連夜趕往附近的冤句修整一日,反正趙溫、朱靈、呂翔三軍還要度過濟水才能追擊他們,就算他們聯軍攻來至少也有個城牆阻攔一下,唯一的問題是不知道冤句是否是還願意接納曹軍。

  曹操自然應允。

  天明時分,曹軍抵達了冤句。眼前的一切,將讓王垕對亂世有一個更深的印象。

  ————我是分割線————

  三國小知識:冤句是中國古縣名,秦朝時設縣級行政單位,金朝黃河改道徹底消失。唐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二流詩人兼私鹽販子,大齊開國兼末代皇帝黃巢就是冤句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