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小糧官》第一百零三章 魯肅上洛
  直到夜半十分,魯肅還在回想王垕的話。比語言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前所未見的景象,以及那個簡單景象背後可能存在的龐大世界。

  一顆別樣的種子種在了他的內心深處,在此之後很多年他都會回憶起這個不眠的夜晚,並為沒有踏出那個看似最不可能的一步而感到惋惜。

  第二天一早,魯肅又變成了那個略顯迂腐古板,實則離經叛道、膽大包天的小主簿 。

  王垕來偃師本就是例行視察,恰好遇到了魯肅,正好和魯肅結伴而行返回雒陽。由於水泥大道貫通了雒陽和偃師,趕路的速度比以前又快了幾分。

  一路上魯肅每到休息的時候就會和王垕坐到一起暢所欲言,最初他們隻聊新學,聊著聊著就不知歪到哪去。

  兩人的關系也是急速升溫,很快就互稱表字。

  不知哪一次誰提了一句交通,王垕便踩著腳下的大道說道:“子敬,你可知道朝廷為何要重修司隸各處的道路?”

  魯肅思考了一下道:“司隸凋敝,人口不足,重修道路便於人口重新聚集,還能彰顯漢室的威嚴。”

  王垕笑著搖頭:“子敬啊子敬,你的膽色不錯,謀略也好,就是這見識還有待提高。修路可不止是為了什麽威嚴。你想一想,等這條大道修到虎牢關,袁紹又來進攻,輜重轉運和調兵是不是會快了很多。而且這水泥路不怕雨水,就算冬日下了大雪也很容易清掃,更不會因為融雪而造成不便出行。還有啊,司隸各處都和雒陽相連了,是不是朝廷對各地的掌控也就加強了?”

  魯肅其實剛剛也想到了朝廷對地方掌控力加強的事,只是故意沒說,但他確實不知水泥路不懼雨水。

  “這也是新學嗎?”魯肅不禁疑問。

  “不是。”王垕否認,“這是工業。”

  “工業?”

  又是一個新詞,魯肅等待王垕的解釋。

  但這一次王垕沉默了很久才道:“其實之所以修這麽多路還有一個原因。”

  魯肅腦袋上仿佛出現一堆問號,一臉古怪的望著王垕。

  王垕也不再吊魯肅的胃口:“還不是最近一年雒陽/水泥廠的產能擴大的太快,生產出來的水泥積壓太多。我被主管工部的官員逼得太急,才出了這麽一個去庫存好辦法。”

  魯肅:“……”

  王垕說道自己的施政一下又打開了話匣子:“不過我也沒想到效果這麽好。重新開工的水泥廠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而硬化水泥磚也需要專業的配套生產機構,再加上來回運輸水泥的車隊,一下子就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每個產業工人都能賺取一筆養家糊口的錢財,這又增加了銀錢的市場流通,起到了促進商品流轉的正面作用。而朝廷在其中可以征收多輪商稅,賺取了比水泥本身還要多的銀錢。下一步我打算細化鋼鐵產業下遊商品分類,讓司隸越來越大的鋼鐵產能完全釋放出來,提供更多的民用產品,順便提供很多工作崗位,安排大量沒有土地的流民。說不定再過幾年,工業人口將成為司隸的主要人口組成。”

  這一大段魯肅基本沒聽懂幾句,但關鍵的部分還是聽清楚了。

  第一,雒陽朝廷的什麽水泥廠以及那些運送水泥的人都是所謂的工人,而不是征召的農夫,這些工人都是需要給錢的。

  第二,雒陽朝廷的鋼鐵產量很高,多余到都需要打造民用品來消耗庫存了。

  第一個是經濟政策,魯肅是豪族出身,但基本不懂經商,更對商稅什麽的沒有太多研究。在他印象中商稅就是市稅,在坊市中貿易當然要交稅,但離開坊市就不能在貿易了啊。

  第二點就令魯肅側目了,這個年代鋼鐵都是用來優先打造武器的,各路諸侯唯恐自己手中武器不夠用。但雒陽朝廷這邊居然都開始發愁鋼鐵產量太多了,這是不是意味著雒陽朝廷的武庫早就堆滿了武器,根本不怕發生戰爭?
  魯肅和王垕聊的更歡快了,又從王垕口中“套出”一大堆關鍵情報。

  比如雒陽朝廷趁年初大勝手中俘虜眾多的時候在雒陽周邊挖掘了七條新水道,基本將雒陽盆地的水文系統串聯在一起。再加上勸農官的普及,今年僅是河南一地產糧就超過去歲兩成。其他地區雖然還沒統計,總體估計也不會太差。

  還比如雒陽朝廷還在連續不斷的收納流民,且流民吸納的數量越來越多,僅八月一個月就吸納了流民一萬多人。

  魯肅奇怪,明明剛剛秋收,各地都不缺糧草,如何還會有這麽多的流民?

  王垕為他解釋,去歲的戰爭使得中原士族多有損失,這些士族為了轉移損失便增加了對手中農奴的剝削,很多農奴實在活不下去只能當了逃奴,成為流民。能來到雒陽的流民還是身體好、距離近的,如今中原各地還不知道是什麽景象。

  然後王垕又說了一大堆,什麽現在司隸百廢待興,又在加大工業產業的比重,需要大量產業工人,否則也吸收不了如此多的流民。

  但魯肅一時有些沉默,沒有聽清王垕後面的話。他剛剛穿越了整個中原,中原士族是什麽樣子他這個前地方豪族再清楚不過。

  還好江東和中原不同,田地產出更多,而人口相對稀少,暫時還不會出現這種事情。

  可魯肅心中也有些提防,如果孫氏真的在南方建國,幾十年後,人口繁衍,土地供應不足,會不會也發生中原這種明明有糧食,百姓卻沒有飯吃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士族的道德上可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於是魯肅又和王垕講述了很多關於士族的話題,結果讓魯肅吃驚,王垕對大漢士族的評價是如此之低,甚至魯肅有一種錯覺,王垕想要消滅士族這個階層。

  這怎麽可能?

  沒有了士,國家由誰來治理?又有誰去配合朝廷官員管理地方?
  更關鍵的,王垕的這種想法難道曹操、荀彧會不知道嗎?他們都是士啊!!!
  帶著這種疑問,魯肅抵達了雒陽。

  由於兩人趕路速度不快,他們抵達雒陽時已經是九月十二,大漢第二次科舉考試的會試前日便已舉行,有超過兩萬名來自大漢各地的考生參加了會試。

  還好朝廷提前放出話,這次能通過第一輪考試並獲得舉人資格者將會遠超去歲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但相應,為了保證參加殿試者都是舉人中的精英,在正式殿試之前還將加試一場。

  這加試的第二場考試由於只有舉人才能參加逐漸被人們口傳為舉試,它的第一名坊間戲傳都叫舉元。

  可能是這個名字不太好聽,到了九月十二,也就是魯肅、王垕進入雒陽的這一天,尚書台、太常和霸府聯合出了一張公告,規范了舉試的名字,但稱舉試第一名為中元,取中間那場考試頭名之意。

  話說現在雒陽朝廷每月頒發的詔書數量是遠超以往,有時一日就會頒發七八道詔書,由此還誕生了一個名為讀詔郎新職業,一些識字的流民被朝廷安排在各個城門的布告欄前專門給那些不識字的人誦讀布告上的內容。

  魯肅剛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還覺得古怪,什麽時候不識字的黔首也需要知曉國家大事了?他心中好奇便湊到了布告欄前,想要聽看看這麽多人都擠在一起聽什麽。

  一個中年讀詔郎正在誦讀詔書,幾十個人安安靜靜的聽他誦讀,一點多余的聲音都沒有。

  魯肅聽了一段,讀詔郎朗讀的這張布告竟然是雒陽及周邊各縣近日糧價,他還發現雒陽的糧價要比中原乃至物資豐饒的江東都要便宜一些。

  王垕也湊了過來,魯肅趁機問到:“厚土,為何雒陽的糧價如此之低?”

  王垕笑著為他解釋道:“朝廷最近重新設立了平準司,如果市場上糧食多,價格低,就用銀錢買入糧食,如果糧食少,價格高,就大量拋售糧食。如此一來,糧價便會平衡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之中。長此以往,那些糧商、豪族就無法通過囤積糧食謀利,百姓也可養活自己,不用再賣兒賣女,起到一個穩定民心的作用。”

  魯肅出身豪族,知道這個方法的優點,但又憂心道:“可如此一來朝廷就惡了士族啊。再說若是有人在司隸大肆買入糧食運送到中原、河北販賣賺取差價又當如何?”

  王垕嘿嘿一笑:“子敬勿要說笑,你是覺得校室府的密探全是廢物,還是覺得大司馬的劍不夠鋒利?再說了,能乾出跨越州府倒賣糧食者又會是誰?我還恨不得這些人不長眼自己跳出來呢。”

  ————

  三國小知識:
  1、漢承秦製,除了呂後時期大肆收過一段時間商稅,玩過所謂的原始市場經濟,基本上整個大漢四百年征收的商稅都專指市稅。反倒是到了漢末,因為連年征戰,各地都在收關稅,導致關東的物品運到關內往往會溢價數倍。

  2、哈哈哈,沒想到吧?暗恥又騙了大家。魯肅是豪族不假,但不代表他是商人出身,為什麽每代三國志魯肅都會有和商業相關的技能啊?

  3、平準制度起源於秦朝,漢承秦製,便也保留下來,但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到了漢末,更是禮儀崩壞,平準什麽的也就沒有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