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打董卓進入洛陽以後,先是收買了呂布殺了丁原,後又收編了何進的兵馬和丁原的並州兵馬,麾下大將如呂布、牛輔、李傕、郭汜等猛將如雲,軍隊更是一下子擴充到二十萬,試問天下諸侯,何人能與之相比。
董卓自進入京師後,便施展雷霆手段,迅速控制了朝堂,滿朝文武都是敢怒不敢言。董卓更是自封為太尉,前將軍事;封其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
董卓手下謀士李儒勸說董卓,說道:“太尉,當今天子昏昧無知,乃是當初十常侍所立,今日,太尉臨朝,應當廢除,另立陳留王為天子。”
董卓深以為然,於是在府中設宴,邀請文武百官,並且讓呂布率領一千名親兵,守在兩旁。晚上,太傅袁隗和百官都來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董卓對著百官說道:“當今聖上昏庸無能,上對不起社稷祖宗,下對不起黎民百姓;雜家的意思,廢帝劉辯為弘農王,迎立陳留王劉協為新天子。爾等要是有不滿意的,立斬。”
群臣惶恐,竟然沒有一人反對。這是一直默不作聲的袁紹向前說道:“某乃中軍校尉袁紹,當今聖上繼位還不足半年,並沒有失德之處;汝怎可廢嫡立庶,莫不是要反?”
董卓大怒,拔出佩劍衝著袁紹吼道:“天下所有事都得聽雜家的,雜家要廢帝,今日就廢的,汝今日在此聒噪,莫不是以為,雜家不敢殺你否?”
袁紹也拔出佩劍,大聲說道:“某怕你否,要不要試試誰的劍更鋒利一些。”
袁紹和董卓在宴席之上互相用劍對峙,董卓已是暴跳如雷,當下就要斬殺袁紹。李儒趕忙勸道:“太尉不可,袁本初四世三公,朝野聲望甚高,斬之,於太尉不利,將軍三思。”
袁紹見董卓猶豫不決,手拿寶劍,向百官辭別,而後出東門,直奔冀州而去。
袁紹走後,董卓對袁隗說道:“你的侄子很是無禮,雜家看在你的面子上,才放他離去,廢帝之事,你以為如何?”
太傅袁隗趕忙說道:“一切唯太尉是從。”
董卓掃視一眼群臣說道:“敢有異議者,軍法從事。”
百官駭然,紛紛跪拜,大呼:“一聽尊命。”
眾人散去,董卓問李儒,說道:“袁紹此時離去,八成要反,雜家要怎麽處置他?”
李儒說道:“袁紹忿忿而去,必定要反,況且,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倘若聚集英雄謀士,起兵造反,山東之地勢必不能被太尉掌握。不如赦免他,封他為一郡太守,則袁紹必定大喜,並感謝太尉赦免其罪,那麽山東之地,就可太平無事。”
董卓想想說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隨後下令封袁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中旬,董卓請少帝召開朝會。董卓持劍入朝,對著群臣說道:“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策文一道,念於眾人。”說著看了李儒一眼。
李儒會意,大聲念道:
“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李儒讀完,董卓命令左右侍衛攙扶少帝下殿,跪在北面,叩頭稱臣。又將何太后押回后宮。
少帝和群臣頓時痛哭不已。尚書丁管忽然起身,衝著董卓大罵:“賊臣董卓,敢行不忠之事,吾必定血濺朝堂。”說著將手中的象簡砸向董卓。董卓大怒,命令侍衛將其拖出午門斬首示眾。
董卓隨後請劉協繼位,群臣朝賀。隨後,董卓命令將弘農王劉辯和帝妃唐氏囚禁於永安宮,封鎖宮門,不準群臣拜見。
劉協繼位,年僅九歲,改元初平。封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囂張無比。
再說,弘農王劉辯,自打被囚入永安宮後,用度、飲食日漸減少,不禁暗自愁傷,日日買醉,有一日竟然失口大罵董卓。後被侍衛告知董卓,董卓大怒,命李儒帶人賜死劉辯。
李儒帶人來到永安宮門前,示意兩名侍衛入內,自己確是在宮外等候。敢情李儒也不想背上弑君之名。兩名侍衛入內,告知劉辯,要他和皇后唐氏雙雙自刎,劉辯隨即和唐氏痛哭不已,兩名親兵看了,心中不忍,畢竟誰也不想背上弑君之名。劉辯見此哀求親兵,說道:“朕不想死,望兩位壯士行行好,饒我一命,日後哪怕做個庶民也好啊!”說完又是痛哭不止。
兩名侍衛,你看我,我看你,手裡拿著長劍硬是下不去手,隨後兩人商議,決定處死唐氏,並且找一個與劉辯體型相似的太監處死,之後焚燒永安宮,借機放劉辯離去,他二人也好交差,就說劉辯死後,為防群臣激憤,做出不慎失火,劉辯燒死的假象。
二人處理完屍首,殺光宮內太監宮女,之後焚燒永安宮,出宮門,向李儒複命。李儒聽他倆匯報完,命人又將兩名侍衛滅口,之後帶人離開了,隻通知宮中太監前來救火,劉辯趁著大火,喬裝成太監遛出宮外,自此再無消息。
李儒回去向董卓複命,董卓聞言大喜,隨後說道:“劉辯一死,天下何人還敢與雜家作對。”隨後哈哈大笑。
卻說,袁紹就任渤海太守,聞言劉辯身死,於是寫信聯絡朝中司徒王允,意圖謀殺董卓,王允早看董卓不爽,奈何苦於無計可施,正在煩惱之際,其義女貂蟬前來請安。王允頓時計上心來,欲用那“美人計”,誅殺董卓,隨後徹夜未眠,思索謀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