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之崛起西涼》第十二章 毛遂自薦
  墨家平定之後,李應給了墨家弟子兩條出路,一條是投降朝廷,前往長安太學修學,另一條就是自謀出路,官府發放盤纏。

  墨家之事告一段落之後,李應一行人終於回到長安,隨他們一同回來的還有墨家眾多學者,當然還有一直對李應癡癡念念的李曉彤。這些暫且不論,且說李應剛剛回到長安,一大堆難題就將李應埋沒在群臣的口水之中。

  李傕拱手說道:“陛下,建國已有半年之久,功臣封賞一直都沒有頒布,長此以往恐怕生出事端啊。”

  李應說道:“封賞之事,朕已經批準了,不日後就會祭拜天地,行封賞大典。”

  李應剛說完,馬良趕緊向前說道:“陛下,國家初立,百廢待興,眼下軍隊總數高達六十萬,民間多數壯勞力都在服役,土地荒廢嚴重,且各縣匯報民間土地兼並也愈演愈烈,我朝長期實行的墾荒制度目前也是困難重重。”

  李應看向馬良問道:“季常以為如何解決?”

  馬良說道:“臣主張裁軍。”

  張文聞言趕緊說道:“臣不認同,眼下北魏與東吳對我朝虎視眈眈,只是因為瘟疫橫行,才暫緩了對我朝用兵,一旦各國疫情得到控制,一定會卷土重來的。臣以為應當調撥老弱殘兵實行軍墾。”

  馬超聞言出列說道:“屯田屯田,你們就知道屯田,你們所說的老弱殘兵哪一個不是久經沙場、屢立戰功的百戰老兵,現在不用他們,就讓他們屯田,你等是何居心?”

  馬超話音剛落就迎來眾多武將的附和。一時之間,朝堂亂做一團,大致上是文官主張裁軍和屯田,武官不同意裁軍,而且要求朝廷對因戰致殘的老兵補償,還有一股以賈詡為首中立派,他們並不參與文武官員的爭鬥,而是閉口不語。

  李應眼見一時之間不會有結果,隻得命令退朝,明日再議。

  下朝之後,李應回到宣室殿後殿,也成為“養心殿”,顧名思義,就是早朝後。皇帝休息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坐在禦書房的龍椅上,李應當真是一頭兩個大。朝堂上,各方勢力爭論不休,大致上是文官主張裁軍,縮小軍費,加大屯田支持力度,而武官認為不但不能裁軍,還要擴大軍備,為一統天下做準備,另外武將最關心的還是封賞大典何時召開,以及自己能夠獲得什麽爵位。說到爵位恐怕是令李應遲遲不肯舉行封賞大典的原因,因為東漢末年以來,爵位相當泛濫,尤其是侯爵,一千個人裡就能出一個是侯爵,自封的或是割據諸侯賜封的,當然還有東漢朝廷的賣官賣爵,故此很難決斷。

  正當李應焦頭爛額之際,張繡來報,說是遊學士子吳剛求見。

  在晉朝內,李應十分重視人才,尤其是有才能的士子,因此朝廷有規定,但凡百姓求見皇帝,可以擊響未央宮城門外的“誹謗鼓”,當然擊鼓之人得是有重要的事求見皇帝,這個已經有成文的規定張貼在城中。除了擊打誹謗鼓之外,身為白身的士子還有另一種方式覲見皇帝,那就是“投名狀”,也就是將自己對於朝政的意見看法寫在紙上投入未央宮外城各城門口信箱之中,並且要署名,且必須是實名,否則“投名狀”作廢,當事人也會受到懲罰。這些,李應每天都會查看。

  此時吳剛已經進入禦書房,吳剛這個名字,李應是知道的,李應就是因為他寫的投名狀,才決定召見他的,因為李應隱隱察覺到,這個人或許會給讓困擾他的困難迎刃而解。

  吳剛進入禦書房,隨即行大禮跪拜。

  李應隨即讓他起來說話:“吳剛,你的投名狀,朕看過了,你在信中列舉當朝三大弊端,還提到了強國方略,朕想聽聽你的高見。”

  李應和吳剛的談論持續了三個時辰之久。期間談了什麽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張繡看到的是,吳剛走後,李應的眉頭舒緩了許多。

  晚上在李曉彤那裡待了一宿,李應心情自是大好。清晨,在李曉彤溫柔的呼喚下起身洗漱。

  李曉彤撅著小嘴,一副氣鼓鼓的樣子。李應不由得問道:“這是怎麽了?誰欺負朕的曉彤了?”

  李曉彤故作生氣的說道:“還有誰,天底下能惹臣妾生氣的除了陛下,還有誰,你說后宮這麽多姐妹,到現在你也沒給大家一個名分,誰家皇家是這樣的。尤其是張霞姐姐。”

  李應隨即明白了,於是說道:“是啊,是該安排一下了,不如就和封賞大典一起廣告天下吧。”

  宣室殿外下著小雨,初春時節,雨水總是很多的。

  李應看著文武百官一身被雨水打濕的模樣,心中不由得好笑,此時卻只能憋著。

  行禮完畢,群臣分列兩旁,誰也沒有注意到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一個骨瘦如柴的士子衣著齊整的站著。沒錯,這個人就是吳剛。以他的身份是不能進入大殿的,但是李應特意安排他進入。

  群臣的目光聚集在李應的身上,只聽見李應高聲說道:“昨日朝會,你等七嘴八舌,各種問題百出,今日朝會,朕決意隻議一件事,是否裁撤軍隊以及今後我國的戰略謀劃。”

  話音剛落,李傕等人紛紛向前說道:“回陛下,北魏與東吳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吞並我國,臣以為不但不能裁軍,還要加大擴軍,為一統天下做準備。”

  此話一出,立刻遭到戶部、禮部、兵部三位尚書的竭力反對。

  戶部尚書劉巴說道:“國之初,在於發展敏力,民力不濟,如何養國,士兵口糧、軍餉如何保證,臣以為應當精煉軍隊,最好保持在三十萬左右,我國十年內應當以積蓄國力為主,避免大規模作戰。”

  李應不置可否,而是揚聲說道:“你等立場,朕已經知曉。近日有一士子向朕遞上投名狀,歷數我朝三大弊政,今日朕將他召到大殿,你等且先聽聽來自底層士子的聲音。吳剛何在?”

  吳剛聞言,急聲應道:“臣在。”吳剛趕忙來到殿前,此時眾人的目光才聚焦在這個瘦小的士子身上。

  李應看著吳剛說道:“你且說說你的主張,眾位愛卿,但有不認可的,大可暢所欲言。”

  吳剛拱手說道:“臣嘗聞中原王朝始於夏朝,然夏被商所滅,商又被周所滅。此皆因夏、商後世出暴君,民不聊生,人民揭竿而起,故此,臣得出暴烈的國家必將滅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臣又嘗聞,周朝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列強征伐交戰幾百年,然而被西北邊陲的秦國所滅,重歸統一。秦國能夠崛起與列強之中,後發製人,那是因為秦國商鞅變法,秦國歷經法治變法,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諸侯,這正如同我朝所實行的法治一樣。臣由此得出。強國必先強軍,弱國無外交。軍強則國必強,國強則可民安,民安才能民富,民富則可國強。此所謂國富民強。”

  馬良聞言說道:“先生是法家士子?”

  吳剛說道:“回大人,臣卻是法家弟子。”

  馬良聞言說道:“先生剛剛提到了秦朝,那先生一定知道秦朝就是因為窮兵黷武,才區區十四載而亡國的吧?如此短命王朝,如何能成為先生主張的論斷。”

  吳剛拱手說道:“沒錯,秦朝十四年就亡國了,但是其後,漢承秦製,享國四百余年,所以秦亡,亡於君王,而非亡於秦製,更非亡於秦軍。”

  兵部尚書陳宮向前一步說道:“饒是如此,我朝與秦不同。秦自建國五百余年,歷經六代國君變法圖強方才有一統天下的資本。我朝立國不過一載,無此國力養偌大之軍隊。”

  “臣見過陳大人,臣鬥膽,且聽某道來。”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秦始於商鞅而國富軍強,商鞅始於孝公而效命於廟堂。今陛下繼位,難道不想開孝公之先例,做這開國運之明君,滿朝文武不想做盛世王朝之臣子。”

  “先生所言乃是圖中之錦繡山河。據實言,國初民弱,在建不在毀。要那麽多軍隊幹什麽。再者,先生方才將陛下比作秦孝公尚顯貶低之意,比之先生商鞅,何德何能?”吏部尚書李平開口說道。

  吳剛聞言,面向晉帝,拱手說道:“陛下,昔日商君有強秦九論以助秦公,今臣有弊政三則與強國六論呈與陛下。”

  李應看著吳剛說道:“先生今日放心暢所欲言,臣絕不追究先生責任。”

  吳剛聞言,拱手說道:“晉國弊政根源上源於漢庭。其一,士族做大,朝廷沒有這一套行之有效的選拔用人制度,而原本的舉孝廉製又多是用人為親,更讓士族做大做強,有了與朝廷抗衡的資本;其二,軍中派系林立,陛下雖然進行過軍隊重組,但是不徹底,如今軍中派系林立依然存在,長此以往必定不能有效配合作戰,甚至還會鬧出更大的事來。”

  還沒等吳剛說出其三,群臣就炸開了鍋,短短兩句話將文武百官得罪了個便,不可謂不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