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郭氏
鮮美的魚湯,在李薇兒的帶頭下,幾小瞬間你爭我搶,好不熱鬧。
李嘉也不阻擋。
平日裡在皇宮大內之中禁錮太多,如今能出來緩解一下,疏通孩童的天性,還是難得的機會。
或許是長江魚鮮美吧,湘江與洞庭湖的魚總是比不了的,李嘉也多吃了一碗飯,就自製地停下來筷子,看著三小吃完魚湯後,也停下了。
“你們為什麽不多吃?”李嘉好奇道。
“哥哥,只有這魚湯好吃,其他的都不及家裡呢!”
李薇兒六歲多,已經懂得很多,知曉出來不能亂叫,回答的很得體,看來皇宮的教育還是不錯的。
李賓和黑牛二人,也連忙點頭附和,好似兩個跟屁蟲。
得,指望這養子和弟弟幫忙打天下,還是得十年後吧!
唉,十年後,恐怕已經統一天下了,還打個屁哦!
周英兒乖巧地為皇帝夾菜,待發覺皇帝不吃後,這才小心地吃著,似乎嘗到好吃的,小眼睛都眯了起來,可愛極了。
嬰兒肥初現,還未消減,臉蛋細膩,細小絨毛還能看得清,小荷才露尖尖角,不曾被采摘,腰肢纖細,少女感十足。
李嘉感覺自己快忍不住了。
但,年歲太小,只能把玩,而不能吃掉。
見其小口吃著,李嘉就派人去買了幾根糖葫蘆與三小,三小瞬間樂了合不攏嘴,笑嘻嘻地吃著。
一刻鍾後,李嘉感覺時間差不多了。
“走吧,玩也玩夠了,咱們回去吧!”
隨即一行人就出了包廂,瞬間熙熙攘攘地聲音傳入耳朵,吵鬧的,聊天的,調笑的,不一而足。
“你們說,這郭家皇帝到底死了沒?”
“姓柴,改姓柴了,應該沒死吧,聽說封王了!”
“對呢,還賜丹書鐵卷了呢!”
李嘉下樓梯的腳步瞬間一緩,皺起眉頭。
“陛下?”吳青來到跟前,低聲道。
“不用,走吧!”李嘉搖搖頭,繼續下樓,坐上馬車,回到了衙門。
坐在椅子上,李嘉陷入了思考,一旁的李威及吳青二人,靜候在一旁,不敢打擾。
“你們說,這郭宗訓,受封了鄭王,現在在哪?”
“陛下,末將聽聞,其被迫禁錮在房州!”李威對這倒是略知一二。
“小的知曉也是一般!”吳青笑著說道:
“郭宗訓被封鄭王,賜下丹書鐵卷,與符太后一起,被送往後房州,如今已有三年,宛若囚徒,失國之人,如此也算是不錯了!”
“房州?”李嘉嘀咕著:“可是在荊南府的周邊?”
“陛下所言未錯!”吳青連忙答道:“在偽宋的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在之前,三國時乃是上庸郡,王翦滅趙後,趙王遷被徒於此地而死!”
“此地縱橫千裡、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所以得房州之名,宋主將其安置與此,既遠離京城,又看護得力,再是方便不過!”
聽到這,李嘉點點頭,四面八方都是山,果然是一處囚牢,上庸他也很熟悉,三國孟達所在,與劉封一起沒有救援關羽,然後投降曹魏,然後再叛,被殺。
“可憐世宗打下來的大好江山,不僅兒子改姓柴後,江山社稷也改姓了!”
李嘉搖搖頭,頗為感慨地說道。
“有沒有辦法能將郭宗訓給救回來?”
“這、”吳青皺起眉,低聲道:“射聲司並無這等手段,除非有大軍配合!”
“陛下,慕容延釗乃北地老將,不可小覷!”李威也連忙說道。
“好了,我知道了!”李嘉歎了口氣,只能選擇放棄:“來日方長,到時候獲得這面旗幟,對於朝廷而言,擁有莫大的好處!”
畢竟郭家坐了十年的中原,郭威和郭榮二人又不是昏君,都是英明神武的主,而且愛惜民力,南征北戰,威名遠揚,雖然大家都不說,但思念郭榮的聲音依舊不斷。
到時候把郭家的旗幟一豎,為郭氏討回江山,定然讓趙匡胤手忙腳亂,那些郭家舊臣不說叛亂,但肯定我不會救援了。
這就是大義,比亡國五六十年的大唐來說,更得民心。
畢竟,後周才亡國三年不到,禁軍裡還是那群跟隨郭榮打遍天下的人。
兩人也曉得皇帝的意思,心中默默記下,這可是大功勞。
林玳兒得知去了嶽州樓後,懊悔不已,纏著皇帝再去一次,但李嘉哪裡慣她,在床上狠狠地教訓一頓,這才安生許多。
由於皇帝大駕光臨,嶽州內其他的一些,接受過朝廷旌表的孝子、孝女、舉孝興廉等等,紛紛趕來覲見。
這本書應有之義,提倡孝義,這是李嘉繼位以來不斷地聲明的,畢竟國朝以孝治天下,由上及下,方是形成了一些趨勢。
如今親自接見這些孝子賢孫,更是大大提升了民間孝義。
孝子、孝友、孝廉由禮部的官員逐一登記造冊,然後由嬤嬤負責,教給眾人君前演禮,如何行走,如何答話,賜座時如何行禮,都有著萬般挑剔的規矩。
這就是必要的規矩。
也是皇帝應盡的義務。
當然,也不是什麽人都能覲見皇帝的,太醜的不行,有礙觀瞻。
要是嚇到了聖人娘娘怎麽辦?公主、王爺們還小著呢!
如此一來,呈現到李嘉面前的,要麽模樣周正,要麽體態輕盈,模樣俊俏,就跟選美似的。
當然,李嘉也沒法子,這是歷來的規矩。
在前唐時,參加吏部詮試,樣貌端正可是重要的一環,跟字一樣,畢竟太醜了,沒有官威。
沒有官威,怎麽統治百姓,那麽刁民們見著威嚴的,天然就矮一層。
“家中幾口人?”李嘉聞著眼前這個十七八歲的少年。
“五口!”
“聽聞你孝順爹娘,鄰裡盡知,好樣的!”李嘉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我朝以孝立國,上自朕躬,下到小民,以聖人傳益而下的孝道,平日不了怠慢,此方為立國、守家、持身之本,天下大治一統,在可期也!”
“這些孝子孝女們,每人賜下牌坊,再賞錢百貫!”
隨即,一陣萬歲的呼聲。
自此,嶽州孝義之風驟起,成南國之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