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苦修內功
大規模的修路,在春耕時分是不可取的,若是執行徭役,則會讓夏收受損,李嘉是個有為之君,自然知曉分寸。
百姓們也著實可憐,一年忙到頭,只有在冬日才能休息些許時日,所以朝廷大部分的徭役又集中在秋收後,春耕前,普通人自然辛苦。
為此,李嘉選擇不征發徭役,而是讓廂兵進行修築。
廂兵的來源很雜,一開始是李嘉進去廣州城後,整修禁軍,剔除其中的老弱病殘後,再把其中的一些頑固分子,以及**流氓等,全部納入廂軍,以作管理。
由於南漢為了維持治安,一直有強製流氓地痞入軍的傳統。
所以數量還挺多的,約有五六千之數,幾乎佔據禁軍的兩成,這些人不能放,不然就會危害地方,也不能平白無故養著,於是就設立廂軍,讓他們每天乾活去。
之後,又在廣州斬殺了一些頑固分子,部分罪責較輕的,就也入了廂軍,之後,又打虔州,俘虜了上萬名南唐的神衛軍和百勝軍,也入了廂軍。
神衛軍大部分被南唐贖回,百勝軍中的頑劣分子留下,其余人也出了廂軍。
再加上土匪、海盜等融入進來,廂軍一直保有近六千人的編制,可謂是嶺南軍隊中的膿包,毒瘤,專門負責對道路的修建。
他們經驗倒是豐富的很,從廣州到衡州的道路修繕,就是廂軍完成的,為奪取湖南、南平,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可惜,並沒有多少獎勵。
今次又要修路,免費勞動力,廂軍們無可奈何,只能按部就班的開始了,燒磚、鋪路,栽樹,雖然繁瑣,但卻有條不紊,當然,這是在禁軍的監督下執行的。
其中的耗費,著實低廉,只有些許口糧,磚窯的建設,以及一些器械等,還沒有多少麻煩,若是徭役,其中的折騰簡直煩躁。
死了人,李嘉也不心疼,都是人渣,偶爾施舍一頓魚肉酒水,就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六千人修路很快,尤其是燒磚後,鋪路極為方便,幾乎以每天十裡的速度邁進,這首先要修的,就是從廣州到長沙府的府道。
之所以如此,李嘉心中想的是爭霸天下,嶺南偏居一隅,雖然安全,但著實不方便,調兵遣將錢千裡迢迢,又沒有電話啥的,若是出了差錯,就大發了。
首府的遷徙,不可莽撞,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嶺南整理完畢,盡快的編戶齊民,化作大後方,貢獻錢糧。
而且,也不可輕易地就說出來,畢竟故土難舍,哪怕作為開國皇帝,威望很高,但也不能輕易地否決大部分朝臣的決議,所以,需要緩緩圖之。
當然,在長沙府和承天府之間的府道驛站沒有建立之前,李嘉是不會遷都的,之前從湖南回廣州的路途,實在是太苦了。
驛站的建設也只是李嘉的假想,雖然具備可行性,但其中的差錯卻有不少,需要調整,嶺南暫時還是不能動的,以靜為要。
歎了口氣,望著一個個身穿長袍,羽扇綸經的讀書人,在街道上閑庭信步,有說有笑,李嘉的心情愈發的好了,對於撿地中遇到的不快,也煙消雲散,死掉一些豪族地主算的了什麽?
“有了這些讀書人,何以懼豪強?”李嘉笑道,心中對於科舉,又有了新的設想,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獲取讀書人的心,無論是豪門還是寒門,都是重要的,這代表著對於基層的威望以及統治力。
宣揚朝廷,無知的百姓們,對於這些讀書人認可更高一些。
南唐,自去年九月,太子李弘冀死後,李璟悲痛欲絕,封第六子李從嘉(李煜)為吳王,居住東宮。
就跟天意似的,南唐最果敢厲害,預定一代明君的李弘冀突然就死了,皇帝之位落入到了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的李從嘉手裡,與李嘉有一字相同。
對此,李嘉不置可否,反而玩味的說道:“從嘉,從嘉,豈不是說,服從於我?”
此話傳到了南唐,李璟(本來要去王字旁,但還是常用為準,知道就行了)極為憤怒,光明正大的佔便宜,如此無恥之人,對於讀書人李璟而言,他是萬分受不了這種的,於是,立馬給兒子李從嘉改名為李煜,一般人登基後改的,因為李嘉提前了。
太子被他國小瞧,朝臣們莫衷一是,有人見了機會,鍾謨說李從嘉輕浮放縱,請立紀國公李從善,李璟大怒,貶鍾謨為國子司業,正式立吳王李煜為太子,而不是遮掩的讓其住東宮。
聽到這則消息,李嘉並沒有因一言而變歷史的快感,而是想起來南唐後主李煜,借由李煜,又想起他的大周小周二後,大周不可得,有夫之婦了,小周倒是有些念想。
“看來,李璟身體已經不行了,快要走咯!”李嘉感歎道,李璟雖然無能,但有手腕,能坐鎮南唐,群臣膺服,而李煜繼位主少臣疑,機會又來了……
李嘉在整修內功,中原動蕩上百年,趙匡胤自然也是苦練內功,逼出中原的潛力。
正月,由於缺錢,趙匡胤繼續周世宗的度田之策(也就是編戶齊民,丈量土地),將顯德末年停止的度田,繼續進行以為。
但地方官吏哪裡如中央的意見,反而多欲求功,弊端叢生,好好對善政,成為了弊政。
於是就學習周世宗,精擇官員至各地均平兩稅。
除此之外,為了讓各州縣的錢糧能減少損耗,多多入庫,趙匡胤繼續完成郭榮的遺志,繼續修治運河。
宋都汴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汴河,黃河,惠民河,廣濟河。汴河所漕最多。於是調發丁夫數萬,引導閔水從新鄭(今河南新鄭),達壽春,與蔡水合(後改為惠民河),貫通京師,南歷陳(今河南淮陽)、潁(今安徽阜陽),以通達淮右漕運。
二月,調發丁夫三萬人疏通五丈河(即廣濟河),自都城北歷曹(今山東菏澤南)、濟(今山東巨野)、鄆(今山東東平),以通達東方之漕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