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治理西域
高昌雖然城池,關卡不少,但幾乎都是小城,多的人口五六千,少的一千多,就連高昌城,居民也才三萬。
蘇定方等人大軍壓城,又有麴智盛的文書命令,一路非常順利的接收了所有城池,把所有富人清理完之後,又給百姓按照人口分發了土地。
但是離治理,還差得老遠,出使車師的程處亮回來了,李恪李泰也被召集到高昌城,這就為馮戴文解決了一大難題。
李君羨帶領的五百精銳,是專門為李淵挑選的侍衛,全是勳貴子弟,只不過都是偏房,旁支,最差的都是良家子,可以說人人識字。
馮戴文把這些人全部找來,在加上戰士當中識字的,西域商團當中識字的,能夠接受不在行商的人。
共計八百出頭的人,緊急培訓了三天,隨後分派到各縣城,為官,為吏,這才把全盤弄活。
蘇定方已經有一年未曾回家,這次馮戴文就讓他帶著二千騎兵,押送麴智盛一行,同時帶著商團回長安。
龍突騎支得知高昌已經被攻打下來,非常的高興,現在他就處於高昌到西且勒之間,可以說相當安全。
擔心馮戴文等人糧食不夠,連忙又調集了一批糧食送來,並表示龍牙那八千人繼續聽令,而且糧食自己負責。
不過這次來的人,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人――龍玉珠。
龍玉珠來了之後,非常大膽的開始纏著李恪,亦步亦趨,寸步不離的跟著,不時的噓寒問暖,端茶遞水,所有心思,都寫在臉上。
馮戴文見這龍玉珠長相不錯,不像他老子一副中東臉,反而與漢人相差無幾,而且也沒有甚壞毛病,重要的是龍突騎支只有這麽一個獨生女兒,可以說李恪要是娶了她,焉耆國不用武力,不用計謀,也會姓李。
所以馮戴文簡直就是樂見其成,還偷偷的鼓勵龍玉珠加油,並不時為她提供方便,可以說把李恪偷偷的賣掉了。
同時馮戴文也為焉耆國派出了官員,進行空農業指導,龜茲聽說之後,同樣安排了八千士卒過來,請求馮戴文對他們同樣進行農業指點,馮戴文欣然同意。
今年肯定是來不及種糧食了,現在三國聯手,在境內探尋礦物,馮戴文把士卒全都用來屯田,新建簡易大棚,而新上任的官員者是在帶著百姓建火炕,燒磚建房。
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龜茲,龜茲是一個綠洲國,有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城,以最大的輪台綠洲為首都,地域連通焉耆。
龜茲是大唐通往西域的門戶之一,也正是因為他們屬於綠洲國,所以一向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以前要看突厥人臉色,現在必須看大唐臉色。
以前雖然對大唐親善,但也不算太近,現在大唐把高昌佔領,焉耆國又倒向大唐,由不得他們不趕快示好,況且還有好處。
馮戴文同意他們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龜茲有他急需要的物資,煤礦,而且是超大型露天煤礦。
拜城煤礦,拜城煤礦不但是超大型露天礦,而且是高焦煤礦,無論是煉焦,還是用來做蜂窩煤,都是上佳,也正是因為如此馮戴文才接受了龜茲的示好,唯一的要求就是拜城附近的礦山歸於大唐。
同時讓經驗最豐富的程名振帶領一萬突厥戰士前去拜城駐防,並組織三國了六萬百姓前去開采。
有了龜茲,高昌,焉耆在手,就等於關上了西域與中原的門戶,只有中原攻打出去,不用擔心有人在攻打進來。
唯一遺憾的是人手不足,現在原西突厥地區,大量的礦藏沒人手開采,隻得繼續留人放牧。
雖說大唐現在地方擴大了無數倍,但同時也限制住了手腳,大唐貞觀五年統計人口共計一千八百多萬,有四百八十多萬屬於嬰兒,兒童,在加上老幼,婦女佔去大半,算得上成年人的男子只有四百多萬,這還是近年大力鼓勵生育,才多出不少嬰兒。
而屬於漢族的士卒,現在只有精銳四十萬,府兵三十萬不到,但是現在大唐控制有東西突厥人近二百萬,倭奴同樣有二百多萬,這還是因為倭島道還有不少土族沒有去征服的原因,要不然還會更多。
契丹人三十六萬多,回紇人二十八萬有余,奚人近十萬,南詔各部三十多萬,好在南海,南陽等地方都是采用拉攏,合作,殖民的方式,並未控制開發。
這也是為何明明有實力進攻高句麗,也不攻打,一來打下來會沒有精力治理,二來也是怕損失太大,人手少了,就鎮壓不住國內,那就得不償失了。
同時這也幾乎成了李世民的一塊心病,所以馮戴文上次在皇宮於他交談,才定下暫時不打高句麗,全力發展農業,重用少數人口的民族,如回紇,契丹。
大量讓突厥百姓參與屯田,開發嶽陽一帶,蘇定方回長安,帶去的一個請求就是在帶一部分倭奴,突厥人前來采礦。
好在李世民現在是財大氣粗,經過兩年時間,倭島糧食大量產出,已經不用中原支援,而且還能反補。
石見銀山在三十萬倭奴苦力的開采下,效果喜人,每一個月都有一船銀子運回來,而且遼西礦山還有銅礦,這大大的讓李世民的國庫充足起來。
有了銀子,用來大量購買各種物資,刺激了國內經濟發展,又在夏收,秋收之時,收購市面上,百姓手中多余的糧食,穩定了物價。
在十多位宰相,(同平章事)三省官員的制定下,第一批大唐皇家錢莊,一共三十五家,在全國建立,最新版本貞觀通寶出現在世面上,而印有李世民一家子頭像的銀幣,金幣,也開始試著投放。
原本李世民還在擔心,是不是有人接受,但是卻發現無論是金幣,銀幣,還是銅錢,都深受喜愛,那精美的外形,還有皇帝,皇后等人的頭像,讓第一批貨都成了收藏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