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攻防戰
以現在明軍的武器裝備,采取防禦作戰的話,以少敵多也頗有信心。
至於野戰,上到皇帝,下到大部分將領,都還稟持著謹慎的態度。也並不是真的就打不過,而是心裡不踏實。
所以,盡管葦子谷已是殘破不堪,但到底還是有所倚靠。這比遼南血戰中,明軍所佔據的小高地還要強上許多。
燧發槍的殺傷力已經超過弓箭,加上刺刀也能抵禦騎兵的衝擊,再加上簡易輕便的擲彈車,只要戰意夠堅,打出傷亡一比一的戰鬥,還是不難的。
當然,這是最保守的估計,對於明軍來說,肯定不會滿意這樣的交換比。而建奴,也不認為以多擊少,會付出這樣的代價。
其實,當戰爭被朱由校引導到了拚綜合國力,拚消耗的時候,勝敗就已經沒有了懸念,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古代一向用“兵精糧足”來描述軍力的強大,但朱由校更喜歡顛倒過來,用“糧足兵精”來判斷軍隊的強弱。
餓著肚子的士兵無論如何稱不上“精良”,哪怕武器裝備再先進,兩頓飯不吃,也都成了軟腳蝦。
現在的明軍不是吃了幾天的飽飯,而是幾年。
不僅是吃飽,還在向吃好過渡,還有足額的軍餉,還有傷殘有養、陣亡有恤,還能惠及家人,這待遇與數年前已是天差地別。
當然,嚴刑峻法也是必不可少。當了兵,就別想貪生怕死,或許因為膽小怯懦,倒會先死於督戰軍官的刀下。
而且,因為違犯軍法被處死,所有的優厚待遇全部取消。不僅是自己一個人,還會影響到一家子,這才是令人凜然而懼的。
軍隊之所以強大,朱由校總結了兩個字,那就是“賞罰”。盡管不是那麽全面,可也差不多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幾年來,哪怕朝廷財政緊張,皇帝也在盡全力保證遼東的糧餉。
為此,他不惜一次次向文官、藩王和勳貴下手,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背地裡有多少人在罵他。
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糧餉充足和嚴刑峻法,再加上對軍人和家屬的各種優待。激發出遼人的悍勇,大幅提升遼東明軍的戰力,一點也不意外。
盡管皇帝不能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在戰略上稍嫌謹慎和保守,但直接領軍作戰的將領們卻有著更準確的認識,更強烈的自信。
面對氣勢洶洶撲奔而來的建奴,佔據葦子谷的明軍並不慌亂。戰術打法已經計劃好,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按部就搬地執行就好。
而且,早有遭遇敵人圍攻的預料,準備豈能不充分?
沒有動用全軍猛挖工事,也是在保存體力,準備迎戰。
如果敵人來得晚,甚至是不來,那就沒啥說的,有一天或一夜的時間,這裡就會成為壁壘森嚴的據點。
盡管工事還不完善,但也正因為這樣,建奴才悍然發動了猛攻。從另一方面來看,倒是正合孔有德的心思。
看著建奴衝擊的勢頭,孔有德判斷是想借馬力跳過壕溝,再下馬作戰。或者,在壕溝前停下,射出一篷篷箭雨。
“重火槍開火!”孔有德下達了命令,用旗號和鼓聲傳給各支部隊。
作為先鋒部隊,孔有德親自率領,火炮攜帶的不多,卻特意多帶了重火槍。
這玩藝兒打中敵人,摧甲破胄、非死即殘,甚至一槍能打死好幾個敵人,十分地給力。特別是射程,更要比普通火槍遠出不少。
兩千多人的明軍,重火槍就帶了兩百多枝,幾乎是孔有德所率混成協的全部家當。
而在戰場上,指揮官不僅是下達命令,還有迅速的判斷。建奴從四面八方壓上來,哪面是主攻,哪裡是佯攻,如何調派人馬,都是考驗指揮官能力的事情。
如果在開戰之初難以分辨判斷,那也不要緊。有經驗的指揮官都會留下預備隊,可以作為激戰部隊的補充,也可以充當救火隊。
轟,轟,轟……槍聲的轟鳴疊加在一起,顯得異常巨大。
衝到壕溝前的建奴騎兵遭到了迎面的鉛彈打擊,一篷篷的血霧迸濺,一團團的血肉橫飛。人喊馬嘶,人仰馬翻,一片混亂。
比較密集的衝擊陣形,加上重火槍的威力,使得殺傷效果更加明顯。一顆鉛彈打中好幾個人,打倒好幾匹馬,在現實中也不是誇張。
而前面的人馬被擊倒,勢必影響到後面的騎兵前進,建奴的衝擊勢頭由此為之一遏。
重火槍一輪射擊完畢,便後退至隊後繼續裝填彈藥。燧發槍兵成四排戰列,前排聽令挺槍,準備射擊。
混亂是暫時的,死傷近百人也不會擋住建奴進攻的腳步。
只不過因為重火槍的迎頭痛擊,地上的人和馬的屍體起到了阻礙的作用,使得多數建奴騎兵放慢速度,借勢躍過壕溝的意圖落空。
建奴並未猶豫遲疑,紛紛跳下戰馬,棄馬就步,各舉兵器,呐喊呼喝著跳進一米多深的壕溝,邁上三四步,便到了對面的溝沿。
或爬或翻,衝擊的建奴腳踏平地,氣勢似乎更加旺盛,依仗著重甲護身,繼續向前衝去。
越過壕溝的建奴弓箭手向前跟進,在覺得合適的距離才停下腳步,張弓搭箭,向著敵人作最大射程的拋射。
陡然響起的天鵝音很是短促,便被轟然響起的槍聲掩蓋了下去。
無數閃爍的光點瞬息而滅,濃重的白煙在明軍陣前騰起,第一排燧發槍兵發出了一輪齊射。
重甲對於火槍的防護已經不足,但在較遠的距離,還是多多少少能減弱鉛彈對於身體的打擊傷害。
建奴倒下了一批,可也有中彈未死的。衝,衝上去,建奴又接近了一些。
箭矢在空中掠過,給明軍也造成了一些傷害。依然是拋射,還沒有到弓箭直射的距離。
轟!明軍再次發出了一輪齊射,由於距離更近,鉛彈的威力也迅速提長。
速度極快的,第三排燧發槍兵越過第二排,面對已經稀疏不少的進攻之敵,再次舉槍瞄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