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東北艦隊,海路抄襲
吉林船廠位於松花江畔一個叫阿什哈達的地方,而摩崖文字碑,便在此地松花江北岸山上,記述了明朝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三次率軍至此造船運糧和兩修龍王廟之事。
“甲辰丁卯醜。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大明永樂拾玖年,歲次辛醜正月吉。”
“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
毛文龍望著摩崖石刻,微眯起眼睛輕輕頜首。
劉清本是名不經傳的人物,可有過此三次進軍經營奴兒乾都司,卻為史冊所載。
轉身離開崖下,毛文龍在張盤等將領的陪同下,登上山去,看了看龍王廟,便在山頂舉起望遠鏡,眺望江中排列整齊的戰船。
“現已造出二十艘巨船,比亦失哈遠征奴兒乾都司時只差了五艘。”毛文龍放下望遠鏡,對張盤讚賞地說道:“吉林府的地方情況,本帥沿途所見,也是相當不錯。”
張盤躬身道:“沿松花江北行,以春天季風最為適合。如果今年能夠豐收,待到明年春天遠征,巨船將超三十,軍糧也能解決大半。”
毛文龍笑著點頭,輕輕拍了拍張盤的手臂,向南拱了拱手,說道:“萬歲又有新的計劃,吉林府恐怕還要再整固一年。嗯,下山吧,咱們邊走邊說。”
張盤陪在毛文龍身旁,步行下山,找了個空當,開口問道:“有兩萬六千新兵駐守吉林府,北上攻掠的兵力應是足夠。如果擔心物資供給,也要秋收後才能確定吧?”
毛文龍笑了笑,說道:“現在確定還早,可也不妨分析判斷一下。”
停頓了一下,毛文龍象是考較般地看著張盤說道:“東北艦隊即將建立,隸屬於遼東軍區,駐錨地定在旅順。”
東北艦隊?而不是遼東艦隊。
張盤垂下眼簾思索起來,名字上的差別,顯然不是隨隨便便,應該有著什麽深意。
毛文龍又略微提示了一下,說道:“朝廷還向朝鮮借了釜山港,東北艦隊可在此港停靠補給。”
張盤的眼睛一亮,終於琢磨出了些頭道,試探著說道:“朝廷要從海路直入奴兒乾都司故地,圖們江,黑龍江,應該是這兩處入海口。”
毛文龍微笑頜首,說道:“正是如此,雖然只是設想,但實現起來,也並不算困難。”
東北地區要出海,一是黑龍江入海口,二是圖們江入海口的琿春。而從黑龍江入海口溯流而上,還可進入松花江。
不管是江上封鎖,切斷建奴北竄的退路,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東北,黑龍江、松花江的水運,以及沿江入海後的海運,也都是相當重要的。
“吉林府整固一年,是想等東北艦隊準備好,南北夾擊建奴?”
張盤認為陸軍北上的困難便是物資糧草的運輸供應,今年豐收便可解決,而艦隊的準備工作,應該是沒那麽快完成,才要再拖上一年。
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北進延後一年,也有別的原因。朝廷要在西南用兵,如果一切順利,北進或可正常進行。”
如果對緬甸的討伐很順利,付出的代價不大,可收獲頗豐的話,北進就不會受到影響。
面對大災害,朝廷對於北進滅奴的熱情似乎消減了。當然不是完全停止,卻有放緩節奏的跡象。
張盤思索著,也理解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賑災的投入不小,北進南下這兩大戰略方向,就要看哪個投入的較少,得到的較多了。
如果遼東能獨力解決糧草物資,或者能解決大半,也就有了繼續行動的底氣,朝廷財政想必也能夠給予支持。
只不過,東北的自然條件肯定不能跟南方相比。聽說,那邊都是一年兩三熟,光是糧食的收獲,南方一年就頂東北兩三年。
“穩步推進,也不是停滯不前。”毛文龍微笑著說道:“萬歲的雄心壯志是沒有變的,只是大災當前,要統籌規劃罷了。只要吉林府建設得好,能為北進提供部分糧草物資,那計劃也就延後一年,不用太過心急。”
“末將省得。”張盤恭敬地答道:“大明疆域萬裡,萬歲要顧全方方面面,豈能隻盯著遼東?”
毛文龍輕輕頜首,也不再細說。
作為東江鎮的老人,跟隨自己的親信,對張盤的能力,毛文龍還是信任的。不比其他將領,大老粗一個,張盤可是讀書人,也更有發展前途。
平遼之後,東江鎮的精兵強將被抽調了不少,充實並加強北方的防線。
留下來的,象張盤等人,並不是很多。而象黃龍等人,是遼西出身,歸毛文龍節製,但在感情和親密程度上,卻還差了很多。
這也正常,朝廷進行將兵的重新分配,毛文龍有自己的想法,並不如何抵觸。歷朝歷代不就是那樣,坐鎮一方的將領要是拉幫結派,必然遭到猜忌和打壓。
所以,毛文龍覺得這樣也不錯,他的積極態度反倒使萬歲放心,他也不用太過擔心害怕。
盡管手下的將領們換了不少,可他的軍事指揮並沒有滯礙,這不就行了,他也沒有擁兵自重的膽子和想法。
為國家開疆拓土,讓萬歲龍顏大悅,自己的爵位再升一升,到了侯爵才算是心滿意足。
既然有奮鬥的目標,有上升的空間,毛文龍自然會十分關注。不光是他,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想法。
這是正常的心理,誰活得好好的,不被逼上絕路,會產生極端的想法並付諸行動呢?
“毛帥,四平那邊也要造船,要不要從這裡調些人手?”張盤覺得反正也要延後一年,造船就不必著急,先支援一下大帥那邊也好。
四平,也是朝廷新命名的地方,地處遼寧省、吉林府和蒙古的交界,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毛文龍也不能老呆在沈陽,隨著明軍的向北推進,沈陽已是過於靠後,不適合作為軍事指揮中心。
現在,毛文龍已經把帥府移往四平,並在伊屯門(伊通縣)等地築倉儲存軍糧,以備轉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