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皇帝結婚也要彩禮
皇帝大婚就更是隆重無比的典禮,且在登基前沒有娶妻的皇帝,才能享受這份待遇。
在天啟帝之前,好象只有英宗和神宗舉行過大婚。所以,禮部是查閱典籍,比照神宗時的流程和標準,擬定的大婚典禮。
朱由校接過奏書,翻過看了看,心中大呼“講究”的同時,也是叫苦不迭,娶個媳婦兒太特麽麻煩了。
皇帝嘛,大婚是極為隆重的典禮,程序自然是繁瑣而複雜。
朱由校決定不傷腦筋,便抬頭看著葉向高,隨口問道:“大婚典禮花費幾何?”
葉向高躬身應答,“據戶部核算,需白銀二百七十六萬兩。”
少年皇帝的眉頭立刻皺了起來,這麽多?他又把奏書翻開,心中疑惑,難道皇帝也要出彩禮?
在前世,朱由校知道娶個媳婦兒不容易,很多地方的彩禮高得嚇人,什麽萬紫千紅,什麽三斤三兩,結次婚,等於扒層皮。
可俺是皇帝耶,媳婦兒都是想選誰選誰,怎還這麽貴嘞?
葉向高偷眼觀瞧,心中也有些忐忑。
大婚花費二百多萬兩,朱由校是覺得多,很多;可比照神宗時,卻還是不及的。
要知道,明神宗朱翊鈞娶皇后王喜姐的大婚,僅織造費用就花掉了九萬多兩白銀。
朱由校耐下性子,開始看奏書,想看看自己身為皇帝,這結婚的花銷都在什麽地方。
打賞:民間嫁娶都有發喜錢的風俗,為的就是圖個喜慶,民間尚且如此,皇宮裡就更不可省略了。
從納采到親迎,每一步都動用大量的宮女、太監及部分官員,雖說他們是當差的,算是分內之事,但這喜錢是絕對少不了的。
聘禮:民間還收彩禮呢,皇家娶媳婦更是注重顏面,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啥的,一箱子一箱子的招搖過世,送的少了,豈不是讓人家看笑話?
宴席:皇家辦酒席,那不能馬虎,民間三千一桌,皇家怎麽也得上萬吧!光乾吃乾喝也不行,教坊司得來點歌舞吧,得有幾個歌舞團,輪流著表演吧?
服飾:老百姓結婚還做身新衣服呢,何況是皇帝、皇后?
袞冕九章,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導,紅組纓,兩玉瑱……材料包括各種金絲銀線、珠寶玉石,耗資巨大。
關鍵是,這樣的服裝不止一套。迎親的時候穿的是冕服,第二天早晨拜見太妃又換成禮服,幾次折騰,花費自是不小。
朱由校看過戶部核算,把奏書合上,沉吟半晌,開口說道:“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東虜猖獗、奢安叛亂,處處需錢。朕的大婚,便一切從儉。嗯,削減一百萬兩,以備東西戰事。”
現在可不只是遼東在打仗,還有西南的奢安之亂,那可是正面打九年,共花費十六年才徹底平定的戰爭。
葉向高愣怔了一下,對少年皇帝能說出這話感到十分欣慰,躬身道:“陛下心憂國事,聖明之至。”
聖明嘛?朱由校自嘲地抿了下嘴角,核算是二百多萬兩,實際花費呢,又有多少落進了貪官的腰包。
“陛下,調遼東中軍遊擊孫得功、軍前讚畫洪敷教的旨意,內閣已經通過。”葉向高經過鋪墊,終於說到了今日前來的正題。
朱由校並沒有什麽意外的神情,輕輕點了點頭,說道:“馬上派人前往遼東宣旨,走八百裡加急,命孫得功、洪敷教即刻進京,不得拖延。”
這麽急?葉向高有些小意外,但還是躬身應是。
你們知道啥,洪敷教不過是個煙幕,連他是胖是瘦,老子都不知道,老子要的是孫得功。
這家夥可是黃石的嶽父,叛明投金的大漢奸。沒看過《竊明》吧,不知道這事兒吧,還有孫小姐,寶寶……
嗯哼!要是沒有孫得功的反叛,廣寧之敗或許沒那麽慘,或許還有挽回的余地。
朱由校稍微松了口氣,一個眼神,旁邊的宮人便奉上茶來。
再次斟酌了下字辭,葉向高躬身再奏:“陛下,臣事皇祖八年,章奏必發臣擬。即上意所欲行,亦遣中使傳諭。事有不可,臣力爭,皇祖多曲聽,不欲中出一旨。陛下虛懷恭己,信任輔臣,然間有宣傳滋疑議。宜慎重綸音,凡事令臣等擬上。”
朱由校眨巴眨巴眼睛,好容易聽懂了葉首輔話中的意思。
而面對少年皇帝,葉向高說得也並不隱晦複雜。
大致的意思是:“我服務陛下的祖父八年,當時奏章都由我草擬。即使是陛下想實行它,也要派遣中使向我宣布。如有不同意的事情,我都極力爭取,您的祖父也多半能聽從,不會強行擬任何旨意。”
“陛下您虛懷若谷,謙遜有禮,信任輔臣,但不免會因流言生出難以決定的爭論。應當慎重地對待詔書,所有的事情都要命令我等草擬上報。”
說白了,葉向高是勸諫皇帝。象這次調孫得功二人入京,應該事先告訴他一聲。朝堂上他定然極力爭取,不要急切地下中旨到內閣。
朱由校微抿嘴角,帶著幾分嘲諷之意,問道:“若朕先令葉相擬奏,撤換遼東巡撫王化貞,此議能於朝堂通過?”
葉向高低頭想了想,奏道:“若王化貞有失職之處,陛下撤換責罰,朝中諸臣必無異議。”
“王化貞不知兵。”朱由校毫不客氣地說出了理由,“袁應泰亦不知兵,以致有沈陽、遼陽之敗。難道非要等戰敗,才責罰降罪?可那時已晚,又有何用?”
葉向高躬身道:“陛下,袁應泰死守封疆,節義較著,朝廷已追封袁應泰為兵部尚書,並隆重祭葬,並蔭其子為官。”
袁應泰因與城偕亡、殺身成仁而受到讚賞追封,他犯的錯誤也大而化小,不再追究。
可朱由校要的不是能夠死節的臣子,要的是能守住城、能打勝仗的官員。不吸取教訓,不改正錯誤,一死遮百錯,那又有什麽用呢?
袁應泰為什麽敗亡,不正是因為不懂軍事,改變了之前熊廷弼的布置,且輕易收留蒙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