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人口論
雖然遼東平定了,但大明軍隊的武器裝備還在增強。
有些是不太必要的,比如火炮,別說建奴和蒙古諸部,在世界上恐怕也能排上第一號。
還有這個防風護目鏡,在寒風凜冽的時候很有作用。但沒它,明軍一樣擁有強大的戰力。
可皇帝不滿意,既然能造出來,就別為了省錢而不裝備部隊。保家衛國、浴血疆場,軍人的付出,就應該得到尊重和回報。
道理也是相同的,建奴雖然已經構不成威脅,皇帝也不會容忍大明的積弊存在,而停下改革振作的腳步。
大明還遠遠不是皇帝心中所想的樣子,重金打造的軍隊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陸軍、水師,都是一樣,沒有成為開疆拓土的利劍,沒有為億兆子民爭取足夠的生存空間。
大明帝國雖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但人口不斷增長,土地數量卻停滯不前。所謂“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其實在古代也並不是杞人之憂。
一次人口大普查是必要的,連國家有多少人口都不清楚,也就制定不出科學的發展策略。
在皇帝的估算下,大明現在的人口至少有一億五,這還是不太準確的平均數。最多的話,超過兩億也是有可能的。
按照當時的耕地數量和種植水平,以及畝產量,要使這近兩億人吃飽飯,已經有些吃力了。
何況,還有即將到來的大災害,糧荒的情況將會更加嚴重。
當然,土豆、玉米、黑麥、番薯等作物的提前推廣種植,能夠解決很大的問題。
但人口的增長率在承平年代,基本上保持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之間,甚至在百分之十以上。
現在,應該沒有了明末的戰亂,大災害也有了渡過的措施,皇帝還在衛生疫病的防治上進行提高。所以,人口不會大幅度下降,反倒會大量增長。
只不過,這個人口增長的速度——是不是有些駭人聽聞哪?
皇帝拍了拍書案上的《農政全書》,疑惑地問道:“徐卿,這書上所寫‘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則不得減’,可準確?”
徐光啟躬身奏道:“萬歲,這是微臣對宗室人口進行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或許有誤差,但應該不算太大。”
“徐卿詳細說來。”皇帝雖然加以詢問,可已經隱隱覺得不太對勁。
徐光啟說道:“洪武中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樂而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慶初隸屬籍者四萬五千,而見存者二萬八千;”
“萬歷甲午隸屬籍者十萬三千,而見存者六萬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頃歲甲辰隸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皇帝緩緩眨著眼睛,思索了半晌,搖頭道:“徐卿差矣!宗室婚姻常為多妻,與平民大不相同。”
停頓了一下,皇帝又說道:“三十年可能只是個平均數,少一點,多一點,有些波動也很正常。”
人口增長率有高有低,增長速度也有快有慢,這是正常現象。
盡管徐光啟以宗室人口為例,算出了三十年增長一倍的數據不夠準確,但依然有著很好的參考作用。
不管是二十多年,還是三十多年,皇帝認為自己的用生之年,應該能夠見證大明人口突破三億。
現在才一億多,土地已經不夠了;人口增長一倍,情況會有多麽嚴重,可想而知。
其實,隨著新作物的推廣種植,支撐三四億人還是能夠做到的。可只是喝玉米糊糊粥,吃地瓜啃土豆的盛世嘛?
而且,三億四億也不能讓皇帝感到滿足。
什麽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滾一邊去。人口眾多,意味著勞力多、兵源廣、賦稅收得也多。
盡管人口數量和國家強盛不是絕對的劃等號,但在多數情況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參照。人多好辦事嘛,“人口眾庶主義”還是很有道理的。
徐光啟躬身受教,盡管心裡並不是很認同。
“明年以縣為單位,進行一次人口普查。”皇帝沉吟著說道:“人口要與耕地大致相當,對於大災害的抗擊,才會更有力。”
徐光啟想了想,說道:“微臣以為,可出台關於移民的政策。無地者,難以維生者,自然會加以響應。也不必非去很遠的地方,附近省份調劑,或許最能讓百姓接受。”
安土重遷,還是安土重遷!
皇帝也有些無奈,背井離鄉,或者說是遠遷落戶,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都是逼到最後的選擇。
其實,皇帝更願意把遠途遷徙稱為冒險開拓,並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加以大力提倡。
也正如徐光啟所說,只有活不下去了才會積極響應。歷史上有明證,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不都是死中求活的冒險?
可附近省份調劑,作用還是很有限。象河南、陝西、北直隸、山東等省,閑置土地或未開墾的荒地,幾乎是沒有的。
遼東可以,但最好還是經過一年的休生養息。如果馬上就大規模移民,朝廷的負擔很重。
“呈上奏疏,先由內閣討論吧!”皇帝勉強同意,畢竟也是個辦法,作用就算是小,也勝於無。
再次拍了拍書籍,皇帝又補充道:“還有這農政全書,盡快完本,盡快修改,盡快刊印出書吧!”
三個盡快,表明了皇帝對於農政的迫切,也是對這本書的肯定。
盡管大型農書已經有了數種,比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等等,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農政全書》中則有開墾、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尋常的內容,並且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
以“荒政”為例,其他大型農書雖然亦偶爾談及一二種備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禎《農書》中開始出現“備荒論”,但篇幅極少。
而《農政全書》中把“荒政”作為一目,竟有十八卷之多,為全書十二目之冠。
目中更是對歷代備荒的議論、政策作了綜述,水旱蟲災作了統計,救災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後還附草木野菜可資充饑的植物414種。
……………….
(本章完)